分享

一个道家中医眼中的猝死

 吴翠平书馆 2019-12-04

以下群聊记录来源于“开心书院古中医针道群”,由艺人高以翔猝死事件引起的关于猝死的讨论,若燕整理。

盧道長: 

研究过猝死,是神突然消耗掉了,否则只是冬夜运动也很难死人。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精简一下,就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神气舍心,乃成为人。

那么就可以看出,人秉父精母血而生,有了人形,但还不是人,最后有一个叫“神”的东西“舍(住宿)”到了心这个房子里,就是人了。

就好像我们造了个机器人,只有最后数据输入进去,才会活动。而这个机器人很强大,很难坏。过去生产劳动负担大,一般都是硬件用坏了,而现在好多猝死,就是各个部件好好的,突然里面那个东西跑了,就死掉了。

那这个神是什么呢?是真正的“人”,是“我”,是“本来”。昨天读顾老师的《我们的心放在哪里才能安定?》一文,类比了一下,我们道家研究的这个“神”,是不是文中的“自性”、“真心”呢?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

多视伤神,多听伤精,多说伤气,精气神三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太难守了。

不过一个人神足的话气一般会旺,心一般很定,普通看到他就会不自觉的想靠近,想亲近。

神又叫魂,神不足的话会有一些现象:魂不守舍,神昏颠倒。

气定神闲,聚精会神,是好的方面。

我们最新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现代人开慧过度,导致神亡!

尽量不要让头脑走到肚子前面。或者是,不要把心放在肾的上面。我们叫虚心实腹。

所以好的养生是养神,人神好清,其次养心,最次养身。治病同理,好的针法治神,其次治人,再次治病。

顾自己:

中医讲的神就是灵魂。瞬间肉体功能跟不上,灵魂就走了。

瞎折腾到极致,灵魂就出窍了,就留个没用的肉体了。

Jenny D 燕泥: 

道长上面讲的开慧过度是指智力开发过度。现代人思虑过多,要少思虑。

顾自己: 

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个分析文章,从中医角度来看的。

分享链接:娱乐致死的年代

灵魂不等于自性。

Jenny D 燕泥: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针是,使百姓的心地要单纯,肚子要盈实,愿望要减弱,筋骨要强健;应该永远使百姓处于没有头脑没有欲望的状态,使头脑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正好下面这篇文章里讲了这一段,分享一下:

开心书院版《道德经》新译-第三章

盧道長: 

我也是昨天刚读完顾老师文章,今天写神时突然想到会否有联系。多谢顾老师解答。

顾自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弱什么志?为何要弱志?

若慈: 

志就是思想念头欲望吧,少思寡欲,中医讲思伤脾,不利健康,不合道。

顾自己: 

“志”翻译成“愿望”,不是很确切。索性翻译为“欲望”倒是可以的。

@明澄@盧道長 你们都擅长中医,这个“志”从中医怎么讲?

盧道長: 

五志通俗的说法就是怒、喜、思、悲、恐。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也有特指肾气。还有一些其他说法,我研究的不多。

若慈: 

我所学的一点中医知识告诉我,志就是情志,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步一:

脾主思,肾主志,过思伤脾,志过伤肾,所以说弱其志,强其骨(因为肾主骨)。

志应该指一种很坚定的愿望,走肾。就好像思虑就是各种分析、盘算……走脾。古人把“心”的状态分的很细

明澄: 

我觉得肾精足的时候是远大的志向,不足时就是妄念。妄字上面是亡,下面是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里的女就是指代阴精。妄念太多则损肾精。

弱其志,就是使心回归于寂湛状态。湛兮似或存。

肾藏志,主骨生髓。

顾自己: 

解得好。句子显示“志”与“骨”有关,正如“心”与“腹”有关。“志”还有一些解,也通顺并且适合。

盧道長: 

肾主骨生髓,结合上下文“弱其志,强其骨”,志从肾走应该更通顺,肾精足会心平气和,意志远大,肾精弱会心浮气躁,欲望强大。这个弱其志是否同“遣其欲”?

不过这一切假设的前提是老子也认可“肾主骨生髓”的道理。或者干脆排除中医理论,志和骨分别代表虚和实,那是不是就是脚踏实地,别瞎想?

顾自己: 

中医所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但七情对应五行的系统,又划分为五志,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忧(悲),水-肾-恐(惊)。

所以,当看到“七情”和“五志”两个名词时,中医统称之为“情志”,相应的疾病也就称为“情志病”。

弱其志,就是减少弱化这些情志以及带来的问题。这些情志病就是人的烦恼痛苦。

《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与前面的“心”相通,涵义接近。《说文解字》这个“志”的解释,适合“弱其志”。

篆书的“志”。《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又记也。或作“识”(zhì)。《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这个含义是基本的。

而且显然与“虚其心”对应。识zhi,是标识、区分、分别命名事物,记忆。

志,释为“识”,也通。心之所之(止),即心有所执着,凝固不化。

情志,意志,标志,都可以。我觉得这些解释都可取,不同的维度与层次,重在我们自己的体会与老子思想的总体趋向的一致。

清一: 

情志和神志,有何区别和联系呢?经常会听到有神志病。

明澄: 

心藏神,心神不宁就会出现神志病。情字也从心。肾藏志,志带心,肾经注胸中,布在心包膜上,心肾同为少阴,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卦,是健康的状态。

盧道長: 

我突然想到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法,丹道医学里常讲,脑门常清,小腹常暖,就是健康之象。若脑门发热,小肚子凉凉,这个人就不好了,为坎离颠倒之象,名火水未济。我感觉和这个虚心实腹有些近似。

盎然: 

心之所之(止),即心有所执着,凝固不化。说的感觉一语道破。

顾自己: 

虚心实腹,不仅仅是身体健康。

顾自己:

瞬间肉体功能跟不上,灵魂就走了。瞎折腾到极致,灵魂就出窍了,就留个没用的肉体了。

这里还涉及到专门管理身体功能的魄。

我在《道德经》通讲课程第十章里专门讲了这个。摘录一段分享给大家。

中国人讲“魂魄”,魂有三魂,魄有七魄。人在不同的状况下七魄有分离的,也有 紧密的在一起的。如果紧密的在一起,这个⼈就非常的健康。魂有的时候它还离开身体,魄 可以分散。

“营魄抱一”侧重在魄上,没有讲魂。如果把“营”当做魂,在文字学上是没有依据 的,所以我只讲这个“魄”。“营魄”的“营”是营养、滋润,或者是对于魄的那样的一种保护。 

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营卫之气——营气、卫气,这个“营”,存在着营养的意思。所以“营魄抱一”就是使得这个魄能够得到营养滋润,或者得到保护,⽽凝聚为一,不分离。这样的话, 这个人就非常的健康,非常的长寿。

为什么呢?因为魄是跟身体有关,我们说“体魄”,“魄”跟身体有关,“魂”跟精神有关。所以如果魄健全,七魄与你不分离,那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个⾊身很强 健,那也就意味着可以长寿,可以健康。这个健康不是一般的健康,是非常非常的健康,它一直不分离,使色身坚固,没有垮掉,没有病衰。

如果我们来看道教,完全是相应的,道教特别讲究⻓生,当然,我们说⽼子⾥面的“⻓生”,它是指精神不灭,但是一般的涉及到的也是身体上寿命的延长,道教修⾏活个几百岁都不稀奇的。所以“营魄抱一”的这个“营”最浅表的意思就是营养。


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七魄是跟身体有关系,跟生理有关系,所以⼜叫体魄。“体-魄”两个字是合在⼀块⼉的。灵魂更多地是指精神的。或者我们说,中国原来讲的三魂七魄,三魂是主人的精神的,七魄是主⼈的身体的,三魂七魄都是属于神。三魂神或者七魄神都指的是神,也就是主宰的意思。

中国⼈对这⽅面的研究,或者说这种概括、这种指示,实际上是⾮常早的。在《⻩帝内经》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末战国时期,早就有相当成熟的三魂七魄的系统。

七魄就是管身体的各个功能的,⽐如说呼吸系统的功能,排泄系统的功能,警报系统的功能,病菌来侵的、对抗的、杀毒的、防御的功能,吸收营养的功能,等等。

中国⼈对七魄的这种指出,对于身体功能的这种分类指出实际上非常早,跟现在医学分的各个系统是类似对应的。

⽼子这里的“营魄抱一,能⽆离乎?” 当然是侧重在体魄,就是身体⽅面的这种健康。这种健康的程度就是身体的整个运作都是⾮常的顺畅,水平非常高,实际上就是七魄的不分离。七魄的任何分离,或者说某⼀些功能的魄跑⾛了,也就是它的功能就弱了,甚⾄很糟糕。

我们现在很多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跟七魄的功能有关系,七魄功能不强了,亚健康状态就出现了,也就是我们没有办法使得身体正常地运转了。

所以,按照魂魄系统来说,艺人高以翔在身体长期透支近期感冒未愈,并且在非常不宜的时辰超高强度工作,导致了本来就已经很弱的某些魄,无法承受压力而崩溃,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失魂落魄乃至魂飞魄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