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谈“精、气、神”

 道玄子142857 2021-06-13

         人身所藏之精,譬如油;人身之气,譬如火;其光亮,譬如神。油量足则火盛,火盛则亮度大;反之,则油干火熄而光灭。


         中国传统医学之所以每每被人诟病,源于解读者和听者都容易陷在有形的层面,一落有形,你就说不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而中医之高致却在无形。无形,便超越了语言。所以,有时说了反而不如不说,就好比爱情,在心中汹涌秘藏反而有无限美意,一旦出口,就可能立即让人索然。

        精气神是个大话题,也是中西医分歧的要点,不说清楚,还真的难以过关。


1.精者

       中医教科书说:“精,是维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质。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前者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者指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精,还包括血、津液的广泛涵义。因为血和津液都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只要说是精微物质,就落入“有形”的圈套,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了。与其说成物质,不如说成能量,这个能量有阴阳两种运动方式,阴的运动方式会形成凝聚,而阳的运动方式却是宣散的。说“心精”“肾精”“脾精”等等,其实“心精”的主形态是散,“肾精”的主形态是藏,“脾精”的主形态是运化四方。

        精,落在有形上,有人就认为是血,但中医又说“精亏血少”,显然精、血不是一个东西。如果非说精血不二的话,那么“精”也指血里那阳性的气化的一面,而“血”指血里那阴性的汇聚的能力。好比抽血时,血是喷出来的,这种喷薄的能量来源于“精”之气化,然后转为“血流”,其中有个从“气”转化为“液”的过程,但生命的玄机太快,非我们肉眼能识。所以输血时也不能太快,否则血液来不及气化,就不会被吸收,也会造成死亡。而且输血后人会发冷,也说明气化血液需要热能。五脏衰竭的病人气化功能不成了,因此输血再多也无济于事。


        而胎孕所谓“父精母血”,确实指父亲之精子,以其一标中的与母卵(也是精)结合,后续工作却需要母亲精血的持续滋这也涉及“还精补脑”这个有趣的话题。好多人认为过性生活只要忍精不泄就没有损耗体魄,甚至可以还精补脑,这真是个笑话。其实呢,要想真的还精补脑,关键在于“气化”,气化能力才是要点,所以道教养生指出的顺序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谭子《化书》曰:“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别说有形了,直接入了虚无境。今人还在肉身上兜来兜去呢,究竟起来甚难矣。

        肾的真阳能够让“精”气化,激情、情欲、体力劳动等等也可以促进“精”的气化。肾精能气化,就是真火生真土,“精”就补给了脾胃,脾主肌肉,精足了,人就有劲。反之,人没劲儿要么精不足,要么是肾精无法气化。

2.气者

        中医关于“气”的说法太多,营卫之气、元气、经气、邪气…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周身不过一气,诸多气,不过一气之变现,一气在不同时空的描述而已。

        元气,从娘胎里带来的,是一个定数,不会因为你富有就多给你点,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少给你点。元气虚弱就是弱智。弱智是身体的残缺带来的智慧的残缺。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元气就像大丈夫,不会因为你富有就多给你点,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少给你点。人,就活这一口气,悠然地活,它悠然;激昂地活,它激昂;憋屈着活,它憋屈……你的生活状态,就是它的样子。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关键是看花了谁的钱。

       元气足,才有五脏六腑之用。用什么来诠释元气之用最好呢,用《易经》乾卦吧。元气小时,为潜龙勿用,不成乎名,不见信于世而不闷,该用则用,不该用坚决不用。处九二、九五爻之位,一个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个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为正得其用。九三为小心之用,九六则是过用,过用必“亢龙有悔”。而“元亨利贞”四字正是保元气之诀,守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圆满之道。总之,元气犹如龙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不虚。


【正气】

能够支持你、辅佐你、振奋你,使你与众不同的能量中医所谓正气,指在本经正常运行的气。


【邪气】

       一切约束你正确的天性、干扰你灵魂的纯净,让你猥琐并下行的能量。

        中医所谓邪气,指不在本经,越俎代庖的气。越俎代庖的后果就是乱经。

       中国人总说“上火”,这个“火”从哪里来,要怎么去,是要消灭“它”,还是收回“它”,这真是个大问题。

        细言之:人体的火应该在哪儿?人体的真阳一定在下边,在丹田。然后胃这儿也得有点火,好腐化食物,叫阳明火。脾能运化万物的力量,叫“脾阳”。肝能代谢垃圾的能力叫“肝阳”。这些都是人体的正能量,阳气(火)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就叫正气。而不在本经本位而跑到别处指手画脚的气即邪气。那么它们是因为什么离开了自己的位置而变成“邪气”的呢?因为有别的东西(寒邪)占了它们的位置,如同鸠占鹊巢,凤凰只好到别处哀鸣。比如真阳之火应该藏在丹田,肾有寒或肾收摄力不够而逼火上越,真阳之火就由正气而变成邪气。阳明胃火也是被胃寒逼出来而上行为邪火的。心之少阴君火得肾水温熏而本应下行,既有肾寒而肾水不温,心火则无制约,也易上行于舌…而一切“上火”皆源于正气不足,所以其所经之处就“发炎”、溃烂。

         西医和现代中医对付“上火”的惯常思维是一个貌似聪明的简单思维,而不是智慧思维,他认为你这儿上火了,怎么办?灭火。灭火器(消炎药和寒凉药)就上来了,灭了那“火”,人就疲软、食欲变差、拉稀(大便能成形是大肠经阳明火的作用)因为病根(肾寒、胃寒等)没去,所以等人慢慢恢复后,一切又重新开始,反复缠绵难去。所以,治疗邪气的方法不是杀伐,不是简单地用寒凉药灭火,而是引火归元有肾寒破肾寒,有胃寒破胃寒,肾收藏力不够就增加肾的收藏力。如此,把虚火邪火引回本经本位,让浪子回了头,神明归了位,变邪气重新为正气,才是王道。

       引火归元有诸多法,要么用药,要么用功,但都要因人而异,药讲究配伍,功讲究心识。中医是个性化服务,一切以望闻问切、理法方药为旨归。所以凡求药不求医者,均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

        现在的人啊,只求药,不求医。不知药不过是医之用。其实呢,中医开的不是药,是方子,是为你的生命开个新的方向。以低劣粗暴态度求药者,必得低劣粗暴之报。生命至上,不自爱者,安得其爱?!难怪当年仲景一言三叹!


3.神者

《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指阴阳,阴阳互抟,其运动纠结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神”。因其变化莫测,不可究诘不可思议,而“神”。可究诘的,可预知的,可思议的,都不是“神”。阴阳,唯有相互作用,才引发生命的高潮。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命和人生都不过—升、降、开、合。不能只升不降,也不能只开不合。没弹性的生命和没弹性的人生都索然无味。在升降中优游,在开合中自在,就是知天命,就无人能奈汝何。

         生生不息,万物与生命。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这便是老子教给我们的虔诚。


~~~【谈五脏神】

         人与人的不同,源于“五脏神”的不同。中医、西医的不同,也源于谈不谈“五脏神”。承认不承认神明的存在,关平人对生命的根本认知。遗憾呀,现在的中医教育也对“五脏神避讳甚多,因而这方面的教育也严重缺失。

        万物皆有神明,肉身五脏六腑亦如是。在别人看,那是一堆血肉;在道医眼中,我们的爱、恨、情、仇就源自那堆血肉“精魂”的悸动……血肉是一样的血肉,人与人的不同恰是那血肉之中“神明”的不同。心神的强大与弱小,肝魂的稳定与飘忽,肺魄的沉着与动荡……由此决定了你、我之不同。

        当血肉任人宰割时,我们的神明也开始飘摇,甚至逃跑。

       心神为“神”,神指生命之威仪。五脏神中,心神最大,为统领五脏之神。

        肝神为“魂”,魂指理性。

        肺神为“魄”,魄指本能。

        脾神为“意”,意指明意识,指思辨的过程,可控。

        肾神为“志”,志指无意识、先天元神,肾志属先天,不可控。

          心岂止是“心”,肝岂止是“肝”?!!《黄帝内经》说五脏都有神明,比如肝神是“魂”,肺神是“魄”,如果把这些神明假想成端坐在肉体脏器中的精灵,你还会冒失地开刀破腹吗?至少,传统医学的这种说法,可以让我们生出对肉身的敬畏吧。

        浩瀚宇宙魂魄无处不在。“魂”走上窍,“魄”走下窍。

魂与魄交合而再为“人”。

      《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古人云:“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对应人体,兵犹如精,精

亏血少,则身体不强;德犹如神明,神魂飘荡,则人不能成功和

长居久安。

        有人问:道醫老讲“虚”,到底是哪里虚?

        道玄子曰:凡虚者,指正气虚;凡实者,指邪气实。中医说五脏六腑皆有神明,五脏六腑精足则神明足,精不足则神虚,神虚则恍惚。还有一种人是精虽足,但运化不起来,好比有柴也是湿柴,点不着火,此种人神呆。

①心之神

《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谈心之神】

心的神明为“神”,“申”字是划过天际的闪电,“神”是主管闪电的雷神。其威力,其对四时之统摄,其给人类带来的最原始的光明……都是在向我们申明:他是我们肉身的主宰,是我们尊严和勇气的根源,是我们热情与冷漠的源头。

         心神:一指“心”感知能量的大小,二指心阴、心阳二者交合能力。阴阳交合能力强,则神明大;交合能力弱,则心神弱。(心阴为心血,为精;心阳为精之使,为心之动力。)

        从中医上论,补心阴者是“鸡子黄”,故神魂散乱者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通心阳者为“桂枝”,故《伤寒论》中用桂枝的方子都大有意味。(附,西医爱用阿司匹林小剂通心阳,以之为养生之方,吾以为其境界远不如仲景之《伤寒》。)

       其象悬空,故用鸡子黄取其悬空之象。阿胶收敛心血,黄连味苦心,两味同用犹如阿胶借黄连入心之功直补心血。心神为阳,藏于心血阴中,阳能入阴故能安眠。阿司匹林通心血管实属谬论。常服阿司匹林,血管壁水分大量被释放,血管变脆,稍受外力则形成瘀血。四肢血管破裂则已,如果头部血管破裂呢?


       《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这是在形容心神散乱、疯了的人———破衣烂衫,甚至裸奔,而且出言无逻辑,无论亲人、陌生人,都连打带骂。还有一种人,心没病,但心神不足。表现为对任何事无兴趣、无热情,表情淡漠、神情恍惚。此两种,一个为邪气实,一个为正气虚,各从其治而已。

        心藏神,所以伤心岂止是伤“心”,伤的是“神”啊。“神”散了,人就冷了,一种人是就此关了心扉,孤独至死;还有一种人索性就出家了,出家的一定先是心里那个“神”。

         而现在,有的人是“身”出家,“神”没出家。还有的人是神”已出家,“身”没出家。呜呼哀哉!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悲伤、惊恐都会使人心神散乱、无依无靠,心乱了,想法就乱了。

       《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所以,养心神法为:勿悲、勿惊、勿怵惕思虑。


②肝之魂

【肝神魂】

      肝“神”为魂,为阳神,主“动”,属“理性”。魂,白天在目,目光炯炯;入夜藏于肝。在眼则能视,在肝则能梦。人死,“魂”则上行,普通人从口出,修行人从囟门出。出去的路 线决定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肝藏魂,魂为阳气,运行不休,魂上行。肝为木,魂的强大将有利于心神的生发(木生火),人的理性与智慧就会昌明。

        惊伤“魂”。小儿囟门未合之时,大人与之交往要平和,不可一惊一乍,大呼小叫。否则,小儿受惊吓后,山根(两眼中间)处有青筋,鼻梁发青(因肝色为青),睡眠不安,易哭闹。现在有些大人不懂这个,用砰砰关门来试小儿听力,不知如此会伤肝魂。


【谈梦】

      “夢”字,如其繁体字形所示,从草木,从眼睛,从夜晚,就明指与肝魂不藏有关。“人卧则血归于肝”,之所以睡眠能修复身体,原因就在于白日辛苦动荡的肝魂能随阴血而敛藏、休息。如若肝血不足,或肝血瘀滞,则格拒肝魂在外,肝魂居无定所,就会随人体气血飘荡。此时人会多梦或容易惊醒,且梦中纷扰,不连贯,或梦飞翔,或梦树木阴郁,或梦压抑的盘旋,或梦怒而

呼号……

        肝魂飘忽、动荡不定,身体弱或敏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就会有入睡难的问题。

        古人说“圣人无梦”,因为圣人的神魂安定,每晚都能回归并栖息在自己的居所。“神”在心里安卧,“魂”在肝里安眠因为圣人,已破黑白、乾坤在握。可本道还是羡慕庄子,能够化蝶翩翩……

       还有种多梦与肺金不能克制肝木有关,肺气肃降,才能主一身之气,才能疏布全身。肝魂为阳,肺魄为阴,睡眠是人体阳气入于阴,阴不敛阳,金不克木,木则飞扬。在人体,则是梦梦相连,有鼻子有眼,且多打斗争执之梦。治疗要先辨证,把脉也可以判断,肝血不足者从肝血治,肺气不降者降肺气,辨证准确极易治愈。

      《灵枢·淫邪发梦篇》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灵枢·淫邪发梦篇》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谈梦境】

        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生,诡异或美好,破碎或完整,犹如黑泽明之《乱》《罗生门》,都在告诉你生命的某种真相。白昼(人生经历),何尝不是梦境?纷纷扰扰,只不过,一个黑,一个白,颠颠倒倒。

       其实,梦关涉到我们的欲望、恐惧和智慧。它是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灰色地带,一切本能的骚动和理性的抗拒,都会在梦里向我们昭示真相。所以,理解梦,不是靠理性,而是要靠天分、直觉和艺术的语言,来辨识我们内在的声音。

        弗洛伊德曰:所有的梦都是潜意识心理的曲折或象征的表现方式。

        中国人做噩梦后总安慰自己说:梦是反的。其实所谓“反”也可以理解为你白天假面具后面的真实,夜阑人静在梦里,你卸下一切伪装,这时生命会以梦的形式向你袒露你不愿面对的真实。梦会曲折地、象征地述说你潜意识的秘密。你白昼的生活被自审意识牢牢掌控着,但你蛰伏在深处的真实的自我,在某个夜晚会游荡出来,让你泪流满面。

       因为有梦,生命也截然分成了白昼与黑暗:白天,识神当令;夜晚,元神登台。由此,我们的生命也具备了太阳的明澈和月亮的神秘两种特性,生命开始变得非常好玩———我们可以是自己的对立面,我们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我们可以自我觉知,可以自我厌恶,我们可以充分地爱自己……

        接纳自己的双面性,有时比抗拒要有意义。

        但不是所有的梦都有意义,有意义的梦通常指三种:(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能解决你白天的问题,那么此类梦有些许意义。(2)自我潜意识显露的梦。可以认知自我,可以象征地显现自己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甚至前意识。但别吓到自我。(3)集体无意识的梦,能彰显人类的命运。

③肺之魄

【谈肺神魄】

        肺“神”为魄,为阴神,主“静”,属“本能”。人死则下行走“魄门”(肛门)。正常人的魂魄如夫妻交合,如胶似漆。病人则魂魄分离,言语错乱,故有“魂飞魄散”之说。

        肺藏魄,魄为阴神,肺为金,魄下行,属欲念。魄的强大则会有利于肾气、肾志的生发(金生水),主耳目之聪明。人之魄力属本能,与学习能力有关,但与学识高低无关。魄力强的人杀气重,能闯荡,敢为天下先。

        夜深不可深思,深思必夺魄;白昼不可凝望,凝望必伤神。魂不可飞,魄不可降,两灵纠缠环绕,人,夜得其眠,日得其绪。反之,魂魄分离,夜不得眠,白日恍惚。

        肺金克肝木,魄的强大对魂有克制作用,使肝魂不能发挥作用。就如同一切物欲、情欲都会干扰和影响我们的心灵与良知。比如独自在某处,面前突然有100万元,明知道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是理性;但明知是别人的还要拿,是本能之贪欲。但大多数人常常是本能战胜了理性。能不拿的,是圣人,是傻子,是儿童。

       考验鞭理性的是本能,折磨杀伐本性的是理性,人的自我较劲拧巴可怜就源于此,人的自我消耗和好些疾患也源于此两者的杀伐腾夺。道医比喻二者当为夫妇,既相亲相爱又彼此克制。只可惜现代人太聪明,只知克制不懂相亲,匆忙中不懂直觉的自保,飞翔中又忘了扇动理性的翅膀,很少有人得混沌之妙。

        人活下来,靠本能;活得好或不好,源于理性。《易经》讲的“吉、凶、悔、吝”等就是指生活本身的几种状态和人的对应方法。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魄门,指肛门,但与肺气相通,因为肺神为“魄”。它是五脏的使者,是五脏之“气”的来源和动力,水谷浊物若久藏,在人烦躁,说话无力,且容易肚胀。

④脾之意

【谈脾神意】

“意”是五脏六腑神明的传递识,是“媒”,没有她的关联和连缀,五脏神明都会在孤独中了此一生。传统中医说:心之所忆谓之“意”。所以这个“意”又通于记忆之“忆”,她连缀了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碎片,把生活变成了电影“蒙太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意”字从心、音。“意”是由心之感知而奏出的和谐的乐曲。生命要没有“意”,就是一个个破碎的残片;生命有了“意”,就是一支美妙起伏的曲子。

【谈三心二意】

         三心指人生在世,不要有傲慢心、冷酷心、怨恨心,但在生命的深处,要时时刻刻有出离心、畏惧心、慈悲心。二意指有意、无意——有意是心曲,无意是断章。

【心猿意马】

        人心如猿,上下跳跃不停,所以世事无常,源于人心的“无常”。人之意念如马,要么乱奔于荒原,散漫无归;要么禁锢于厩,抑郁难舒……所以,这是人之大悲凉的根底:无常是真,有常是假。譬如爱情婚姻,就是用无常之真寻求有常之假,所以这也是人之为人最可爱的地方。道医讲心为神脾为意,神意难安,心脾易病。

        道玄子曰:凡修道,是借假修真;凡活着,是以假为真。

        肉体为假,灵魂、元神为真。真养生是养神,假养生是养身。神安身自安。别老问吃这个好还是吃那个好,疑虑、惶恐、怀疑、悔恨、内疚等等,只会搅乱神明,于身无益。一日三餐,吃了就吃了,若真求境界,只有吃饱和吃美了而已。非指望吃什么什么治了你的病,就是贪、痴。

        身体总要“成、住、坏、空”,所以病痛不可免,衰老不可免;灵魂、元神总要飞升,再找一个躯壳,重新来过……所以我喜欢“轮回”二字……

⑤肾之志

【谈肾神志】

       志,古代是上“之”下“心”,现在是上“士”下“心,“士”在甲骨文为勃起的阴茎。所以古代“士”是“雄起”的意思,而“学士”“硕士”“博士”之说不过是“雄起”的不同阶段而已。“雄起”不过是“一阳初起”,所以“志”字的最佳解读是成语“雄心勃勃”。

        志:意也。从心从士。道醫认为“志”与“誌”通。引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故志从言。”“诗”由“言”和“寺”组成,寺庙是什么,是道场,那么“诗”就是道场里的长啸,是内心能量的外化,是修行者孤独的情感表达。

     《说文·士部》引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指学者由博返约,“志”当与“智能”意同。

        智与心不同,心变化小,且藏得深;智变化大,且有能力变化显像。

        般若,为大智慧。不可思议。不是人间思维智慧所能究竟的。肾神为“志”的意思是我们人类的雄心来源于肾精的充足与壮大。志向高远的人,肾精足,肾神强大;志向不高,容易满足的人,肾精不足,肾神疲弱。

      《灵枢本神第八》中说:“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的意思是:感知到的事物积淀成记忆的片段就是“意”;“意”累积、沉淀成潜意识和无意识是“志”;“志”的外显、变化而出就是“思维”;由思维而想得高远叫作“远虑”;深谋远虑并落到实处叫作“智慧”。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处物,有次第之差异,从像上论———罗汉着破布,尚有缺处;菩萨着璎珞,变化无穷;佛,天衣无缝。


玄之小结:

      《素问·疏五过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灵枢·本神》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这就是五脏“神”受伤后人的精神状态。

        肉身是神明的房屋,神明是肉身的主人。房屋宽敞明亮通透,主人就神清气爽。所以一个好的肉身,就能供养好五脏六腑的神主,神主昌明,肉身也舒适无病。用古人的话说: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有形则有神,形健则神昌。

       道玄子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素问·本病论》说:神位失守,神光不聚……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灵枢·本神》对五脏神明受伤后的状态描写有以下几种:

A: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成天害怕思虑伤心神,心神伤则惶恐不安,久之憔悴消瘦,皮毛干枯,脸色晦暗之中赭红外飘。这样的人容易死于冬天,因为水克火。

B: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天,死于春———成天愁思难忘的人伤脾意,脾神伤人就郁郁寡欢、烦乱,四肢困顿,不愿活动,皮毛干黄,脸色青黄。这样的人容易死在春天,因为脾太弱,逢强肝木而被克。肝木克脾土。

C: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死于秋———悲愤和郁闷伤人肝魂,肝魂受伤人或狂妄、或抑郁,表现为阴缩、抽筋、手臂不灵活,两胁疼痛难举,皮毛干枯,脸色发青。这样的人容易死在秋天,因为肺金克肝木。

D: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死于夏———肺宣发过度不肃降则伤肺魄,肺魄伤人发狂,发狂后不懂人事,皮毛憔悴,干枯,脸色苍白。这样的人容易死在夏天,因为心火克肺金。

E: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肾精不藏则伤肾志,肾志伤人恍惚不记前言,腰脊疼痛不能俯仰,脸色晦暗。这样的人容易死在长夏,因为脾土克肾水。

     《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谈五官窍】

【五脏各有官窍】

        官窍,是五脏神明与天地感应、沟通的渠道。“得道”之人,利用官窍而增强自我的能量;“无道”之人倏忽明白,倏忽糊涂,不懂从官窍“积精累气”,而更多以情绪化的方式过度耗散自我神明的能量。

        五脏对应五窍:

        肝开窍于目———眼痛眼胀等与肝功能相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灵活与否,与心气相关。

        脾开窍于口———口唇牙龈等病多与脾相关。

        肺开窍于鼻———鼻子的外形归属于胃,但鼻孔的问题为肺气所主。

        肾开窍于耳———老人的耳聋耳鸣等症状与肾精不足有关,但年轻人的耳病还要看其他的经脉。所以,丹道家又视五窍为元气之贼,指出人容易受到耳、目、口的伤害:耳听声则肾精动摇,目视色则心神驰越,口多言则肺气散乱。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因此,要固守“耳目口”三关。

        三关:口为天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集,手为人关———把盛衰。

        物有三练:鹿练精、龟练气、鹤鸟练神。

        人有三伤:过虑伤精、多言伤气、久视伤神。

       玄門道醫认为人身体有三尸。三尸———上尸,青姑好宝物贪财好喜怒;中尸,白姑好五味;下尸,血姑好色欲而迷人。

       丹道家对眼、耳、鼻、口、意的修炼,就是守“五窍”之法。主张目不外视而视内,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鼻不闻香而呼吸在内,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而默内守,则意在脾而不从口漏;心不妄想,则神在心而不从想漏。如此,则五脏神攒簇在腹部坤位,为不漏境界,也是老子“君子为腹不为目”的真义。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此一段,可以为

《黄帝内经》一书之眼目。生命气机的升降出入,就是宇宙生命生长壮老已的根本。出入,是生命的本相;升降,是得道之人对生命的调控。得“生长化收藏”之道,则可以延缓生命之“生长壮老已”。


【谈窍】

       穴也。空也。(《说文·穴部》)其音“巧”,又有机巧、灵巧之义。为什么只有五脏有官窍,六腑没有呢?因为脏属阴,腑属阳,阴者须有空窍以通其气。六腑本空,以自己为窍,无须再有窍。故《礼记》疏云:“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

        养五脏,在于养五脏“窍”;养六腑,在于养六腑“空”。五脏“窍”通,五脏得精;六腑常空,运化得力。


【谈眼】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汇聚于目,故眼窍最泄人精神,精神散则魂魄分离,人恍惚迷惘,重者失心而亡。如何养肝?如何养神?唯有“闭目”。切记切记!

【谈耳】

     《内经》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耳”两说。心、肾乃人生命大关键,而“耳”又是二者之官窍。所以养耳就是养心肾,劳心、劳力,就伤心肾,心肾大伤则伤耳。耳伤则鸣,继而无闻。治此,还须从强健心肾入手。


【谈鼻】

        肺开窍于鼻。肺初受寒则流清涕,寒瘀化热则流脓涕。鼻窍又上通髓脑,故鼻血、鼻涕都需小心。比如有种说法———老人若有鼻血可不至于脑溢血。还有种说法———如修行人闭关时鼻挂两注清涕而亡,必是走火入魔,髓脑不固。仅仅说法,参悟还在人心。

【谈口】

        脾开窍于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窍看来是人生关键。不妄吃,则少生病;谨言语,则少惹祸。


【谈前阴】

       肾开窍于二阴。肾气足则小便通畅,溺声嘹亮。肾气虚则滴滴答答。女子呼吸在肺,故,溺时女子蹲,蹲则肺金生肾水;男子呼吸在腹,故男子尿时立,立则肾与膀胱相鼓荡。女子不蹲则肺气散漫,男子不立则气化难抛。此处有养生大法,所以古人说“道在屎溺”。

【谈后阴】

       平时走矢气(俗称屁)和大便,二者皆人身之腐,能排腐,也是肺、肾气足的表现,痛快淋漓才好。死时此处走“魄”,故又称魄门。练功者“撮谷道”就是严守魄门,以通仙道。


———*奇谈五情*

      《黄帝内经》不是讲给民众听的,而是讲给修道的人听的。而《诗经》恰恰是讲给全体民众听的。因为是人就有70%的情的问题。而性情又都是从脏腑发出来的:脏腑强,则性情稳定;脏腑阴阳偏失,则性情也偏失,或执拗、或沮丧、或刚烈、或软弱……

        人之生大病,是人之情绪过分炽烈的结果,是因为与周遭一切过于密切的结果,是肉身对人的报复。人无法抵制世界上的任何诱惑,所以人以肉身飞蛾扑火。而所有的宗教,包括一切神仙修炼体系,无非都以远离、超脱、归隐、画地为牢等为先决条件。但可悲的是,哪怕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了个圈,见到妖精,唐僧们还是溜达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人都是唐僧,在考验面前都“无明”。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枵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嵇康《养生论》)

        我们常说“情绪致病”,比如 忧伤肺、怒伤肝、恐伤肾 等等,这意味着情绪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伤害我们的身体,逃避它,压抑它,都会让它们沉淀凝结。所以我们要掌握化解它或让它们转化成好能量的方法。比如孤单的感觉让你很悲伤,你想通过与某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解除悲伤的想法也许会让你陷入更大的混乱和悲伤。因为你的解决方向错了———人家不理你你会思伤脾,继而怒伤肝。没找对人,或所遇非人,还可能恐伤肾。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是:(1)认识孤单,接受孤单,而不是逃避孤单。实质上,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孤独的,哪怕大家聚在一起,也解不了自己内心的孤苦无依。强迫别人爱自己懂自己也是种罪过。(2)享受孤单会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一旦消解了你渴望别人懂你的欲望,你在放开别人的时候也就放开了自己。(3)要明白人是群居的孤单的物种。要想在群居中享受温暖和游刃有余,靠的是积极付出和宽泛的爱;如果你性情淡泊,那么保持孤单可以使你拥有一种高贵的自由。

        论“思伤脾”。我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生存、自我保护和抵抗一切不安因素,无时无刻不对过去回忆、对未来梦想。整部《周易》就是一部忧患史,中国人在这本书上下的功夫最多,但并没有使自己超脱,反而生出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好奇。所以说,中国人大概是活得最累的民族,心累,且伤脾。于是,整个《黄帝内经》也以养护中焦脾胃为要点。其对治法不过四个字:无欲无求。这简直有点反人类啊,这世上,谁能无欲无求?!但毕竟,后来一切的修行方法都不过是在这四个字上做功夫。作为普通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欲念可以让人重振精神,但“欲而不得”对人的精神又是重创。人不能没有欲望,而是要学会降低欲望。美女是用来倾国的,你若非要担当国运,那只有倒霉。生存是可以降低成本的,你要学会对别人的生活视而不见,否则,一切攀比攀缘都会导致痛苦。其次,让杂乱思绪停止的方法是“没心没肺”———没心,是来去不留于意,圣人之用心若镜: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死活拽别人来,或死活留别人不走,都是无聊的自私。没肺,就是从关注呼吸下手,当你屏住呼吸的那一瞬,你只能关注当下,这也是所有静心技巧先从呼吸下手的原因。没心,是你的人生境界;没肺,则需要训练。虽然惊吓也可以使人跳出思维惯性,但这不是斩断思绪的好方法好方法是看花开、听鸟鸣,静心内观或和孩子们一起玩要,既无所用心,又感受到美好和幸福的那一瞬间,就是天人合一。最后,沉浸在深度的“黑甜觉”里也是斩断思绪的好办法,既然还有明天,既然早晚都是个死,人,也就一切释然了。

【情】

           人之阴气有欲者。段注引《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说文·心部》)

【性】

          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段注引《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说文·心部》)

        本性:没有大脑思维的正常生理功能。五脏六腑就是本性。本性无贵无贱,各守其位。大肠不以拉屎为耻,肺不以喘气为荣。

        传统医学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太过、不及都是问题,均衡与五脏情志的和谐,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以上是就五脏的性情而论。但其中要点在“心”因为感知皆从心来。心泰然,神就安宁,愤怒悲伤则不能侵扰神明。君主安定,则百官安定;君主神昏,则不能镇纳百官,各路强盗军阀便风起云涌。所以,养情志的要点在于“养心”。

       心阳一弱,阴中之元阳便随阴气蒸腾,而为“上火———牙疼、耳肿、喉痛、腮肿等症便现。此虚火邪火源于阳虚,如能振奋心阳才能收纳。

        怒:恚也。《说文·心部》:“愤怒之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取金克木之义。

【怒】

        一种被憋而贲张的状态。那一瞬间,头昏脑涨,血脉几近爆裂,但除了悔恨,似乎什么都没得到。悲伤可以抑制愤怒,因为悲伤是本能对生命的绝望,它可以淹没后天的一切“无明”,以至于无。

        谚曰: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胆为甲木,刚烈,刚木得火为“恶”,为毁灭;肝为乙木,像果木横生,果木得火得风而流窜,故肝木之怒为憋闷。金克木,肺金情志为忧伤,因此只有悲伤像倾盆大雨,可以扑灭那无明的山火,使森林归于平静。

         婆娑有情界,不过修个“情”字。无论五情、七情,都有正、负两说。比如“怒”,所谓“正”,就是金刚怒目,你首先要修成金刚,这怒不仅不伤你,还会增显你的能量、你的威仪。所谓“负”,就是怒不可遏,你身子弱,控制不住邪火,关键是这怒不仅伤人,更伤己,怒后七窍生烟、五脏俱焚。所以,“情”的根底是身子骨,是身子骨在承载着情和欲的大小和方向。

       “喜,乐也。”(《说文·喜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伤心,恐胜喜。”取水克火之义。

【喜】

一种不可抑制的、如乐曲般流畅的快意宣散,但必须有起伏才好,否则神明就由于过度的涣散而失控,譬如君主长期地在外溜达,王宫就会失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恐胜喜。”取肾水克心火之义。肾之恐惧犹如君主之护卫,他会带君王回归本位。

          而大欢喜,却是通泰的宁静的喜乐,如同曼陀罗花不断地绽放,在那金碧辉煌的旋涡的中心,是永恒的平静……那里永远没有风。

        正“喜”是法喜。所谓法喜,不会因人、因时代、因种族而变化,犹如彻悟,已得太阳之荣耀———他勘破大千,照耀好的,也照耀坏的,好与坏也是有限,而他已然能够用无限来包容一切有限的存在。而凡人之“喜”则不稳定,得之则喜,失之则悲。

【思】

由心之感知到头脑理性的过程谓之“思”。过度的思虑会抽调气血上头,而抑制脾土的运化,而使人废寝忘食,衣带渐宽面黄肌瘦……对于沉浸在思虑当中的人,要激惹他,振奋他,让他走出自我的执着的阴影。

        “忧,心动也。”(《说文·心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喜胜忧。”取其心火克肺金之义。


【忧】

       忧伤容易绵长,犹如肺的纹理,错乱而撕扯不断。慢慢的,有些就钙化了,形成黑黑的一小块,挥之不去…快乐如同火焰,会燎去那些多余的丝线,会烧毁那些黑暗,会使肺之呼吸重新流利畅快……

【忧郁】

       抑郁是病,是独阴无阳。而忧郁是一种美德保持着一种疏离,一种抗拒,一种沉思,一种忧伤…凡大艺术家都有骨子里的寂寞和忧郁,以及对人生、对世界、对自我的质疑。这种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工作,可以拥有特立独行的创造。

        抑郁是窒息的糊墙,最后连活的欲望都没有了。忧郁是倚雨窗而望远,静候点点春光。

        我经常大笑,但忧郁是我血液里的东西,它可以使我不媚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迷幻时代,大量的电影小说、戏剧、广告等等制造了一个虚假的激情澎湃的世界,人们,特别是女人,已经无法接受现实的平庸,她们要求情感的超凡绝伦、神魂颠倒、意乱神迷,她们渴望自己的生活浓墨重彩,情感越不真实就越强烈,人们已不受温和的现实的控制,所有忧郁的人都是无辜的破碎现实的受害者。

        焦虑是无能为力的表现,抑郁是有能力而无机遇的结果。所以,焦虑容易让人烦躁发狂,抑郁则是对世界关闭了心扉。

【抑郁】

        独阴无阳,对一切越来越昏暗的一种感觉,把自己封闭在铁的古堡里,还不断地往身上摸泥,直到窒息……古代绝少抑郁症,所有的抑郁都在诗里变成了情调。

        抑郁和狂躁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是阴霾密布,一个是虚火连连。一个把你封闭在内,一个把你暴露在外。在别人的眼里,你是另类;在我的眼里,你是上天的一个奇怪的使者,犹如一本人类的启示录,你把自己当作牺牲。

         焦虑和抑郁的区别是:焦虑伤肺,抑郁伤肝;焦虑是阴寒重而逼出真火,抑郁是阴寒更重而无阳  。

        恐,《说文·心部》:“惧也。怵惕之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思胜恐。”取其脾土克肾水之义。

【恐】

       恐惧是人体底部的暗涛,先是慌乱、怵惕,然后就如同黑洞,把一切都吸了进去,你由丰满而至残…唯有脾土有母仪之德,她用后土与沉思而伸出援手,把我们拉回人间,把我们重新拥入怀中———从此,水土合德,肉身重塑,幸福与安谧犹如双翅,使你我靠岸,飞升。

【疯狂】

        孤阳无阴,一切都要飘忽在外,一切都要被粉碎……这种无畏的极致让诸神流泪。疯狂,作为生命的一种癫狂状态,已经跳出了人类的思维定式,在飘忽不定的绝对混乱中,有时也会爆发出真理的火焰。无论如何,人之正常与癫狂只一步之遥。现在又有多少人是靠安定、百忧解或大麻、酒精、咖啡因等等在勉强控制着生活?!

        总之,人道比医道重要,凡导致疾病的情志,亦可以之为药而疗愈,这在《内经》为情志五行对治法。比如华佗用侮辱法治愈一瘀血过重者,使其吐黑血数升而愈。又《太平广记》,鄱阳王被杀后,王妃念之悲痛而患病,后让其观鄱阳王与宠姬照镜图,越看越起火而悲郁之病痊愈。后法对情痴有良效。

         一个有趣的小话题:近期官员抑郁自杀者多。道玄以为,官员都应该习道医:(1)知五脏六腑之运化,如只吃不拉,只进不出,大病矣,可戒贪。(2)情志思虑伤脾胃,胃寒则抑郁。(3)恐伤肾,肾寒则重症抑郁。(4)习道医可老有所为,退休后不致无聊。(5)官主刑杀,病亦魔,正好借力使力。———而且,历史上此观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张仲景了,本长沙太守,值乱世,无法作为,而堂上专以医为务,且行且教学,得一本《伤寒论》传世,并称“医圣”!

       【五情所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情对治的方法是:喜胜悲———悲苦之人可用喜剧对治。悲胜怒———愤是情绪已发作,怒是情绪被憋。憋闷者以悲情宣之。恐胜喜———过喜则伤心,嬉笑不休不知节制者,以恐吓制之,譬如范进中举。怒胜思———过思则伤脾,可用肝木之怒发散之。思胜恐———恐伤肾。人常因不明事理而恐,凡事想明白就不怕了。

        气机运行规律: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情志对治法,也就是用生活来解除人的疾病。比如,在工作中过分地考虑人际关系就会伤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的话,就会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进而引发皮肤斑疹、脱发或其他一些更严重的病症。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问题出现前就尽快地化解它,而用情志生克的方法来解决,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

         陶冶性情之法:(1)游山玩水。知山之厚德从“不弃”得,知水之圆融从“随势”得。知花木有四季之变,人生有旦夕祸福。(2)读诗书。诗有豪放有婉约,有蓦然回首,有清风明月,陶醉其中久之,始知言不尽意,可得会心一笑。(3)听音乐,灵魂得其神游。(4)敬茶。烹茶洗盅闻香润心,念在次第,静谧其意。

        有人说享受这一切得有钱。不由得想起孔子“有教无类”,收学生不分贵贱一律收“束脩”,富人交学费自然没问题,但如果穷人拿能够用来娶妻生娃的束脩用来跟圣人学习,那对穷人绝对是个考验是拿学费改善生活,吃好喝好,还是跟一个失意潦倒的老人学习经典?有勇气选择后者的,将最终改变自己的原始命运,即,他不再是生物链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存在,而是成为三千弟子之一,得开智得道之法喜。所以,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看它怎么用更有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