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心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不同,但心脏的生理功能却起着主宰作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阐释的。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所以,脉就是血脉,又称为经脉,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素问 · 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和《素问 · 六节藏象论》所说的“心者,其充在血脉”,是针对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因此,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的表现。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脉管空虚,同样也能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象结、代、促、涩等外在表现。 2、心主神志 也是心主神明,或者叫做心藏神。这里的神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故而《素问 · 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指这种广义的神。 狭义的神,说的是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素问 · 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 · 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这早在《内经》就已有明确论述。但在中医学藏象中则将人的精神、意思、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灵枢 · 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的意思,就是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就可出现精神意思思维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神志谵狂;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严重的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 · 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 · 营卫生会》又说:“血者,神气也”。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也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
|
来自: 一路行ni43ydp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