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第十讲 心(附:心包络)(17-10)

 闪闪星1978 2011-02-19

 

 

 

 

中医入门——第十讲 心(附:心包络)(17-10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心、肝、脾、肺、肾被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应称“六脏”,但习惯上将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

心居于胸中,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围于外。

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对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由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2、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内。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二、心的附属功能

1、在志为喜。藏象学说认为,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心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2、在液为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

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晄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4、在窍为舌。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习惯上称为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但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

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如心的阳气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

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心包络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