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高分美剧的启示:千万不要让孩子只遵守标准答案

 丁丽1983 2019-12-05
图片
最近一部叫《怪奇物语》的美剧火了。故事讲述的是由一个男孩的失踪,引出的一个充斥秘密试验和恐怖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事件。为了发掘真相,这群还在上学的孩子们,秒变小小福尔摩斯,使出浑身解数全程探索、追踪和推理。孩子们还把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用在自己的小发明上来助力自己的“寻怪之旅”。
因此,今天想借这部片子跟大家聊聊心得。
支持并参与孩子的破坏行为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教成什么样,那孩子就会是什么样。经常看剧会发现,好像国外电影里的孩子从小开始就表现得更成熟一些,虽说天真起来也一样天真,但严肃起来不光是言谈举止,连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能秒变小大人。
对于同一个问题,十个孩子几乎能给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不管自己说的有无道理,但他们自信满满,说的头头是道。
在玩方面,国外的家长似乎对孩子很是“放纵”,任由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意,甚至在我们看来是在搞破坏的举动。
我原以为这是编剧的故意安排,但直到后来出国留学,通过各方面的观察我才发现,原来这种现象不光存在于电影电视,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我也在思考造成这种思想意识差的关键原因,后来通过与各位老师及学生的频繁接触和交流我才发现,原来是我们的教育在方法上有些过度依赖所谓的“标准答案”了。
标准答案让我们被动思考
大多数孩子其实并没有太多精力关注课本之外的话题。除了每日繁重的课业,有时还要参加课外补课来应付考试。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笔记需要记得更快更准——老师念一句学生写一句,每个人的答案都无差。
很多国内的孩子,起初到了国外学习也依旧会带着这种依赖思想,等待老师标准答案然后记下来应对考试,包括我自己在内。
但通过几年的学习就会发现,原来老师根本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叫学生先去阅读相关书籍后总结心得然后拿到课上讨论。答题也不是对与错那么简单,而且,同一个考题允许你有多重解释。
我读的是研究型硕士,每节课教授带我们讨论某个主题时都会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而事实上这种辩论从来不会有输赢,因为每一方都能阐述说服大众的道理。
而教授作为旁观者从不会出面进行对与错的点评,只会旁听并时不时的抛出问题请学生来为其解答。只要你解释的有道理,那么在这个论点的讨论上你就占领上风。
而这种用通俗的话讲叫“自圆其说”的思维模式,在研究生阶段或学术研究后期尤为重要。
尤其在写论文的时候就能深深体会,通常在“引言”部分学生都需要参考各种文献,引入不同作者对该名词的解释。
虽然这是一种写文的既定模式,但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做研究是需要尊重各门学说各种研究的与结论为前提的,你可以阐述你的,他也可以阐述他的。
你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与之前任何人的发现完全不同或相同,也有可能完全颠覆人类对世界过往的认知。但是作为研究者需要明白并坚信的是,没有任何理论或认知会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在研究中得到完全不同与前人的结论,无须惊慌也先不用怀疑自己或表现出胆怯。事实上没有必要因为答案不同而胆怯。也没有老师会因为意外的研究结果而给出对与错的定论。
相反,整个课堂都会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又是如何得出的。希望你能够把不一样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因此,在学习的经历中,使我受益最大的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类新知,而是这种“接受不同、摒弃标准、主动思考”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只要每一步分析能够解释要阐述的观点,那么研究结论就能够被认可和接受。
如何帮助孩子发散思维破守陈规
如果现实课堂中,因为各种因素我们的孩子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头脑风暴,那回到家中,家长的言行与引导也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拥有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打破固有认知。
记得以前看过一些低龄幼儿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清一色的树都是绿色,水是蓝色。而前阵子去了北京的罗红摄影艺术馆,看到罗红先生在南美洲拍摄的照片也是相当震撼。
虽说照片有一定的后期处理效果,但也是个帮助孩子改变固定思维模式的绝好例子。
如果想借助罗红先生的作品来启发和带领孩子思考,家长试着这样引导:为什么南美洲的植被看上去这么多颜色,是什么造成了植物颜色的不同?气候,土壤还是其他?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植被与其类似等等进行引申。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问法。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学到大千世界植物的多彩,打破固定认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顺带思考与地理、生物、历史等相关的话题。思维教育不一定要花钱踏遍全球,身边一张照片利用好了也可以事半功倍。
鼓励孩子主动思考。
既然是讨论,那么无论在社会或是家庭,气氛应该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如果社会气氛和谐这一点你觉得很难实现,那么至少家庭当中,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去实现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
唯有平等的态度,遇到问题才能是商量,而不是权威式的压制。你可以有很严格的家教,但在知识探索上,不用完全以教科书或标准答案为大。不是说不去听老师讲的内容,而是需要告诉孩子现有的知识是会不断更新甚至改变的,鼓励孩子主动自己思考。
思考过程大于结果。
在和孩子探讨一些话题的时候,建议家长可以试着先不要给出答案,也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后允许随意作答,不需太计较答案结果。
之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回到推理的过程,去讨论其中各种细节,提出各种疑问请孩子做解。
这一点有点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教授上课的做法,家长们可以参照。而这样一个过程对孩子的解题思维也很有帮助,因为这也是一个推理、做解、自我检查、自我论证的过程。
本文来源:少年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