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文明孵化地 · 百年塘沽路 · 一:起源

 万宝全书 2019-12-05

初来上海的朋友,首选观光之地大多会去外滩,南京路,城隍庙。若能多些日子,便再去看看浦东浦西新貌。要是打上一份体面的工,混上个白领,就会隔三差五到新天地、衡山路泡泡酒吧、喝喝咖啡,体验一下上海版的法国风情,再多些银子还可以去恒隆广场、外滩3号玩刷卡。

其实真正凝聚上海历史的是一条小路:塘沽路。说她是上海市北城市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毫不夸张的。关于她的故事一次讲不完,我将会分多期慢慢道来。

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

《上海街市图》(局部):绿色标记,塘沽路全程

来源:1909年(清宣统元年)(日本出版)《上海街市图》New Map of Shanghai

著作者兼印刷发行人:财藤胜藏

塘沽路东西走向,延苏州河,东起百老汇路(大名路),西至浙江北路。长1840米,宽9.3米到14.6米。

早在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就来到了中国,并选择在上海立足。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任命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为美国圣公会中国传教区主教,成为圣公会在中国的第一位主教。据说他语言能力超强,很早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自到上海后就认真地学沪语和官话。以后不仅能在青浦、常熟农村中传教,还能在清朝官场与官员们讨价还价地辩论,口齿伶俐。文惠廉来沪不久成了美侨领袖,连美国领事吴利国也经常求教于他。

文惠廉主教

文惠廉一到上海就看中了虹口地区,这里与英租界一河之隔,南北呼应,交通便利却安静舒适,当时还是一片小河纵横的江滩地,租价便宜。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文惠廉向上海道台吴健彰要求将虹口开辟为美租界,得到口头允诺。便选中东大名路塘沽路口建成文惠廉的主教座堂:“救主堂”,带有哥特式塔钟楼,旁边还有轮廓漂亮的以文惠廉名字命名的“文纪女校”和同仁医局。

1870年(清同治九年)上海英法美租界街道图(局部)

红色标注:Boone Road,俗称“蓬路”,文监师路,即塘沽路

蓝色标注:hospital,即同仁医院位置;church,救主堂位置

来源:Published for the North China Herald(北华捷报)& North China Daily News Offices(字林西报),《Street Plan of the English,French and American Settlements,Shanghai》,1870年(清同治九年)

文监师的主教座堂,救主堂

从此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有8个国家纷纷在此周围建立领事馆,许多洋行和教会来这里租地投资建房。整个上海苏州河北部是以此为原点发展起来的。来沪外侨公推文惠廉为美租界开发的先驱,工部局将教堂边的路命名为“Boone Road”上海人用方言读“蓬路”。

也因早期沪人称主教为监师而叫“文监师路”。直到1943年上海汪伪当局秀了一出“废除租界”才改称“塘沽路”。

1863年(清同治二年),文惠廉在北京,一位俄国朋友为他照了一张相,右手拿着雨伞,左手拿着圣经。

约1890~1910年,虹口救主堂

美圣公会在上海最早设立的教堂建筑(1853~1916年存世),一座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位于现今的大名路塘沽路口,东临塘沽路,南临大名路。

约1890~1910年,虹口救主堂内景

1915年,鉴于教堂建筑已年久失修,上海圣公会隔年宣布取消旧堂,由中国教友捐款,另行择地,在溧阳路天水路购地建新堂。虹口救主堂新堂于1918年落成,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被夷为平地。

塘沽路东端,大名路口口头(段段摄于2019年)

“文纪女校”黄素娥和卜舫济

文惠廉的“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是中国最收早招收女生的学堂,首届文纪只有8名学生。在妇女还缠小脚,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的旧中国,文纪开创了妇女公开入校上学的先河。

1851年(清咸丰元年)北外滩初创时的救主堂,左侧为文纪女校的校舍

1877年(清光绪三年)文纪女校全体,前排左一黄素娥

它更是大名鼎鼎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直到30年后的1881年(清光绪七年)6月,美国圣公会施约翰主教将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便是原“文纪”的校长助理黄素娥。她是美国圣公会在华的第一个受洗教徒、上海虹口救主堂堂牧黄光彩的女儿。小文惠廉教士曾称赞黄素娥为“所见所闻最出色的中国女子”。她比宋氏姐妹及“五四”新女性,整整早了一个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妇女新文化的播种者。

黄素娥的丈夫就是赫赫有名的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他是旧上海一个风云人物。卜舫济主持圣约翰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西方的大学制度被引入了圣约翰,使得圣约翰成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这种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由圣约翰的校训便可见一斑:

Light & Truth(光与真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圣约翰大学校徽

前半句极具西方传统,后半句则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名言。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黄素娥和卜舫济结婚照

正是在卜舫济的主持和推动下,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发展为近代中国“外交家的摇篮”、“东方哈佛”,为近代中国培养出施肇基、顾维均、严鹤龄、宋子文等著名外交家、政治家,以及荣毅仁,刘鸿生、吴任之等近代著名实业家。中国基督教青年运动会领袖余日章、会计界泰斗潘序伦、学界名人邹滔奋,林语堂,丁光训,王正廷均出自他门下。

经过不懈的努力,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均同意接收圣约翰的学生入学,耶鲁大学甚至同意免试招收。

黄素娥和卜舫济,一对中外夫妻,同时领军上海两所最负盛名的优秀学府,在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圣约翰大学为纪念卜夫人黄氏的交谊堂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15日,圣约翰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募捐活动修建了一个新交谊室。如今这幢建筑依然耸立在华东政法大学4号楼旁边。黄素娥去世后三十多年,卜舫济依然待在他妻子的祖国,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卜肪济在上海去世。

现在塘沽路东端的“救主堂”、“文纪女校”,已了无踪迹。就连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也被拆干净了,只留下孤零零一座小钟楼。可是它们所开创的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恩泽后世,我们有理由表示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