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鉴(1852)》中的北外滩(二)关于虹口的五个关键词 从《上海年鉴(1852)》中关于虹口的两条线索,其实可以归结为五个关键词:头坝、洪口、虹口路(Hong-que Road)、老船坞(the Old Dock)、文惠廉。 头坝 从1851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美侨居留地与英租界之间的苏州河上,尚未建桥,靠义渡过河。据清乾隆《上海县志》记载,头坝义渡形成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当时二十三保(今虹口区南部属二十三保)里民钱瑞、金章倡发起建造,志书中记载“沪城八景”之一的“吴淞烟雨”,即是指头坝义渡一带的景象。之后,自渡口向东逐渐形成北外滩地区最早的道路“头坝路”,其路南建有土地庙以及供人避雨的代笠亭等。头坝设渡后,在苏州河上又相继设立二摆渡、里摆渡等渡口,周边道路也逐渐形成。一些不同姓氏的家族迁入,并散居其间,如头坝路的费家宅等。1856年,苏州河口,头坝附近建起第一座桥——威尔斯木桥。 洪口 清同治《上海县志》卷三记载:“沙洪,在杨树浦西,通江、浦”。沙洪为黄浦江支流,其入黄浦江口处称为“洪口”。清朝前期,“洪口”“虹口”混用。同治年间,洪口统一改称“虹口”,原来的沙洪也称“虹口河”,又称“虹口港”,今“虹口”之名即源于此。 ▲1908年明信片上的外虹桥 虹口路 地图中从头坝义渡到虹口港的这条小路,在当时被称为虹口路。1864年,租界当局将其命名为百老汇路。1943年,改为大名路。后又将虹口港东侧改为东大名路。 老船坞 地图中的“DAV DOCK”即为“老船坞(the Old Dock)” 。该船坞由美国人杜那普(Dewsnap)于1851年建造,设在虹口江岸,“这个船坞仅仅是一座泥坞,即在河岸上挖一个空槽。此坞连拉曳船只进出坞门的绳索都没有,他自己也不敢认为是一个安全便利的修船处所,最好也不过使船只比顺流簸荡安全些罢了。此坞的情况使得坞主对船只的损失可以不负责任,除非预先订立特殊的合同。”
文惠廉 文惠廉( William Jones Boone 1811-1864)美国卡莱罗纳州人,曾习法律、医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34年,适值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差会开辟中国布教区,文惠廉加入中国差会海外委员会,主要在香港、澳门等岭南一带传教,1844年被委任为美国圣公会首任中国区主教。1845年6月16日,文惠廉携妻子和几位传教士一行10人抵沪,为上海开埠以来首批寓沪的美国人。
抵沪后,文惠廉一行先是暂寓英国领事馆。不久去虹口布道,这里与英租界一河之隔,南北呼应,交通便利却安静舒适。当时,虹口沿江一带还是一片小河纵横的江滩地,租价便宜。于是,文惠廉便在此租地筑屋,设堂传教。虹口成为美国人到上海的第一个落脚点,美籍商船也停泊在虹口沿江一带,逐渐带来酒吧、咖啡馆等美国本土生活方式。
END 文章来源:《往事》杂志,由虹口区档案局提供 作 者:刘雪芹 讲述人:蒋碧玮 视 觉: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