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意想不到的罪魁祸首

 昵称33555554 2019-12-05


患者病例

患者,男性,71 岁,因「呕血、便血 1 小时余」入院。患者 1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便血,呕血量少,色鲜红,便少量黑色不成形大便及较多暗红色液体,量约 500ml,伴有头晕、全身乏力。

患者近 5 月有多次类似病史,经抑酸护胃、止血、补液、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

既往病史:有主动脉夹层病史 1 年,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根),术后服用半年阿司匹林肠溶片,期间因腰椎间盘不适使用双氯酚酸钠栓剂止痛,随后出现上腹部不适。

辅助检查:

1 年前全腹部彩超:肝内多发性囊肿,胰腺回声稍强,肠系淋巴结稍肿大,右下腹阑尾区扫查未见明显肿大阑尾声像。上腹部 CT:1、腹主动脉左前方类圆形影,考虑为腹主动脉壁内血肿;2、多发性肝囊肿。

5 月前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未予特殊治疗;1 月前外院胶囊内镜示:胃溃疡,小肠血管畸形;1 周前外院小肠镜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大肠多发性息肉。

查体:

T:36.5℃ P:78次/分 R:16次/分 BP:99/68mmHg,神志清楚,心肺未见明显异常体征,腹部平软,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四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3.44*10^9/L,红细胞,2.12*10^12/L,血红蛋白,64g/L,红细胞压积,19.8%,平均红细胞体积,93.4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0.2pg;血小板,17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7%。

大便隐血:++++

肝功能:白蛋白 26.6g/L。

入院后给予抑酸护胃、减少内脏血流、止血、补充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住院 12 天,3 次大出血

住院 12 天内,患者前后出现 3 次大出血,出血前均伴有脐周疼痛,及脐周压痛体征,出血后腹痛缓解。

第一次出血解糊状黑便约 400ml,呕糊状物约 1000ml,解血便约 300ml。第二次出现解柏油状黑便共约 1200ml。第三次出现呕血、解血便共约 2200ml。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近等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患者以黑便、呕血、便血为临床表现,血红蛋白 64g/L,考虑上消化道出血。

常见病因为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

其他病因有: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等。


是药物?还是小肠血管扩张?

患者曾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服用半年阿司匹林肠溶片,此后开始出现反复消化道出血情况,但术后半年已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单考虑非甾体药物因素不能解释患者此后反复出血情况。

患者胶囊内镜示:胃溃疡,小肠血管畸形。小肠镜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大肠多发性息肉。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小肠血管疾病,是位于肠道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薄壁的、扩张的点状红色血管结构。主要表现为急慢性便血、黑便,隐血和贫血,无任何前驱症状及特异性定位体征。

患者反复消化道出血,出血且呈间歇性,出血量多少不一,符合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但患者出血前均伴有脐周疼痛体征,因此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不能完全解释。


急诊胃镜:丢失的金属牙套

前 2 次大出血期间,反复建议患者行急诊胃镜查找病因,家属均拒绝。第三次患者家属同意行急诊胃镜。

急诊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前壁一金属异物,周边粘膜充血、红肿,且表面可见少许鲜血渗出,于此处放置钛夹 1 枚标记。

图源:作者提供

仔细追问家属相关情况,家属回忆既往患者曾丢失 1 枚金属牙套。考虑异物为金属牙套可能,牙套钩可能刺穿肠壁及周边血管,导致间歇腹痛及出血,建议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最终因未能及时手术探查及治疗,严重失血性休克死亡。


经验教训

对于病因不明确的持续大出血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在其生命体征尚平稳时,重复上消化道内镜(如胃镜、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查找病因,必要时行 CT 或 MRI 小肠造影等。

外科手术干预对急性大量出血可能有效,在术前能明确甚而标记出血部位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梅婷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