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江山携手 2019-12-05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内树木葱茏,环境幽雅,不仅收藏复建了许多徽派古建筑,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园林景色。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园内石头多,到处耸立着灵璧石、太湖石…似乎是奇石馆的室外展示。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园内到处堆放着老屋古宅的零碎部件,有门柱、石墩、拴马桩、石磨、碑刻、牌匾……。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它们有的是建房的零部件,有的是老宅的附件,有的是农家的用具,但它们也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王卫和他们的团队把这些古宅当作孩子来看待,“别小看一个石墩子,少了一个,我也会哭上一整年。每一栋楼,我们都有完整的档案,收藏有序有根据。希望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有一种质疑的声音说,古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和内部本身,更在于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一旦古宅被移植到现代大都市就已经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王卫坦言,这些质疑的舆论也还是对我形成了不小的压力。一度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想放弃这个愚公移山式的项目了。当时区里市里的领导来考察,给予我有力的支持,让我接着干、大胆干。其实我心里有谱,古建筑的异地保护在中国是有先例的,在上海就有成功的案例。上海有两个古戏台,一个在豫园,一个在三山会馆,就是移建的。在国外也有先例。这些建筑放在原地,事实上已经被破坏许多,我们不必说得太远,就说在近三十年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民进城打工,老房子就没人住了。房子是要有人住的,否则就会加速它们的死亡。一天天过去了,它们倒了,烧了,拆了,那些激进人士却视而不见,或许真的不知道。现在我抢救出来,放在有条件保护的上海,在这个园林里,让它们新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难道不好吗?难道就要被怀疑吗?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阮仪三教授对记者明确表示:他们将行将倒坍或消失的老房子买下来,是好事情,应该肯定。这些年来,通过他们的收购行为,使许多中国人突然发现或认识了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阮教授说:“我还是要反对异地重建。”

收藏学专家朱君波的看法对此略有不同,他认为:就地保护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当然是最佳办法,是上策。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有的地方老房子数量很多,难以由当地政府和居民全部加以保护和修缮,就产生了异地保护的需要和可能,出现了“大收藏”的概念,这也是新生事物。那么异地重建是现实条件下的中策,是保护的一种权宜之举,有可能成为古建筑被移动后的“最不坏”选择。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比篮球场还大几倍的库房里堆放着数十幢古建筑的部件,堆集得像山一样高的梁、柱、门、窗一垛垛都写着各自的名称,标记着不同的记号。这堆的标牌上写道:“名称:威坪叶家老宅 规格175平方米  1338×1310  档案码001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拆散的老宅构件运到上海后,拼装更是个技术活,王卫请了许多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这中间既有享誉中外的古典建筑艺术家,也有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还有许多来自木雕之乡东阳、衢州等地的能工巧匠。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由于许多老宅年代久远,木头腐蚀或者榫头虫蛀,都需要找“替补”并请工匠按照原来的图案进行雕花,以保证拷贝不走样。上图就是一根准备拷贝的木梁,据介绍,“替补”的木头也是从当地找来的老木头。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闻道园内色彩斑斓,果实累累。
闻道园(16)徜徉闻道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