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说的消解,纪录的本真

 招家栋 2019-12-05

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文化类纪录片的兴起,解说词成为纪录片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一大批解说幽默风趣,饱含文化内涵的纪录片涌现了出来。解说词在其中承担了说明、表意、升华的作用,是纪录片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些纪录片放弃使用解说词,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的《天地玄黄》等。那么,放弃了解说词这样一项重要表现手段的无解说纪录片冲击力从何而来?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三类常见的无解说纪录片来一探究竟吧。

音乐类:本真的声音,增强现场感

从声音的角度来看,无解说音乐类纪录片由于没有画外音的干扰,能够最大程度的凸显音乐本真的美感,同时对拍摄现场的声音的保留,也能让现场感大大增强

《聆听中国》海报

比如,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在2016年推出的我国首部“4K+5.1”音乐文化纪录片《聆听中国》,首次从“声音”角度切入,全程采用4K超高清拍摄及5.1环绕声制作,用字幕替代旁白,用空灵的山歌作为开篇,同时影片保留了尽可能多的来自原野、田林、河流的自然的“同期声”,给观众以“代入感”,迅速拉近心理距离。

在“约定”这一片段中,影片用姊妹节现场的鼓声、竹笙演奏声这些热闹的环境声配合岜沙寨老在镜头前慢悠悠讲解的镜头以及苗族青年男女在山间对唱情歌《你是一朵花》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的欢乐氛围,更让观众冲破画框的束缚,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中“零距离”地观察苗族的姑娘小伙们的动情故事,现场感大大增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有利于观众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文本,同时还能从侧面凸显出影片的文献价值

《聆听中国》——轮回

人文类:沉默的主体,提供默会的知识

聂欣如教授曾在《直接电影:一种关于纪录片的理想》一文中提到,纪录片的主要目的不是向观众提供娱乐,而是提供认知。而人类接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文字符号记录下的知识;二是通过默会的知识。默会知识,也称非言述知识。关于外部世界某事态的知识,能用语言符号加以表达,属于言述知识的范畴;而断言该知识为真的活动,则是人的默会能力如理解力、判断力的体现,非语言所能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简单来说,默会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感知判断,而非理性推导。对于无解说纪录片来说,沉默的制作主体恰恰就是在为观众提供默会的认知。观众在“安静”的观看中习得关于影片所展现的内容的认知,这是有旁白引领的纪录片所无法做到的。

《天地玄黄》海报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的人文纪录片《天地玄黄》,是无解说纪录片经典中的经典。长达90多分钟的影片,容纳了6个大洲20多个国家的山川物产、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政治、城市、生产等等,可谓包罗万象,震撼人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然而,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居然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一句人物独白,镜头从屏幕直达心灵。

片中一组关于伐木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巴西热带雨林的参天巨木被伐木工人用电锯砍下,紧接着的画面是一位土著酋长的脸部特写和眼睛的大特写。特写镜头长达十几秒,酋长带有隐喻的凝视实在意蕴无穷。影片静静地叙述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破坏,观众则通过观影看见人类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接受默会的知识,从而生发出对于现代社会违背自然规律、不加收敛地攫取资源的无尽思考。

《天地玄黄》伐树片段

社会现实类:消解的旁白,归还思考空间

从建构现场感,到提供默会的知识,无解说纪录片最终还是要把思考的空间归还给观众尤其是在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创作者关注现实中的平民百姓,把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命运的博弈客观地记录下来,给观众足够宽敞的思考空间,形成独立的思考认知。国内早期的无解说纪录片像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等等都是如此,也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海报

2018年上线的张天艾导演的《寒冷的高山有犀牛》讲述了姐弟俩翻过两座山,穿行于冰霜和雾海到半山腰的小学校上学的故事。上学路上,饱受冻疮折磨的弟弟突然停下,忍不住站着哭了起来,姐姐安慰弟弟,“慢慢走嘛……走不动,哭也不是办法呀”,纪录片通过寥寥几句对白和无声的跋涉展现着姐弟俩的坚韧和顽强,传达了山区中的孩子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的真实现状。

姐弟俩的艰难上学路

没有解说与旁白,影片只向观众提供了感知的材料,因此面对事实,观众往往可以凭借阅历和经验作出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正如有的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有的人会思考孩子们艰苦生活的成因,有的人会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还有人在讨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不管结果如何,观众都已经从创作者手中重新获得思考的空间,在对真实事件构建认知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部分影评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完整版

写在最后

无解说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实践类型,有其自身现场感强,能提供默会的知识,给观众以思考空间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比如有部分观众评价纪录片《聆听中国》中“有些内容看不懂”,旁白的缺失对于观众理解陌生文化风俗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当创作者将用于表意的解说词摒弃之后,只有将其他的艺术形态作为补充、替代、升华,才能形成一部表意明确的、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纪录片作品。

&

按照图示,将【纪录片观察】设为“星标”,

就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我们了~


 

投稿:lizihxc@163.com

合作微信:hxc920226

编辑:默尔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