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景观设计==太湖石

 山地之仔 2019-12-05

庭院景观设计——太湖石,来自江南的石头美人

元元大杂谈元元大杂谈

太湖石,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性石头,是中国园林的标配,不管是气派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的江南园林,都少不了它的点缀。

作为中国四大玩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之冠的太湖石,属于自然天成的石头。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太湖石的形因:“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的识”。据白居易所著的《太湖石记》记载,唐朝时期,太湖石已被广泛开采利用。

太湖石以“奇”闻名,由于长年水浪冲击,石身上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因此太湖石常以瘦骨嶙峋、千疮百孔的面目示人。然而就是这种怪异的风格得到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

相传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得到一块上好的太湖石后,竟跪于石前叩称石丈,所以《素园石谱》中称“米颠的书法纵横千古,或许就是从石中悟入”。米芾还定过一个关于太湖石之美的标准——皱、瘦、漏、透,直到现在仍然被奉为金科玉律。

“皱”说的是石头表面纹理纵横;“瘦”即耸立空中,体形伸展而颀长;“漏”和“透”比较接近,“漏”是纵向上有眼,贯通上下,“透”指水平方向上嵌空多眼。据说,验证太湖石是否上品,只要在其中一个涡洞中浇水,看水是否会从其它涡洞中自然流出。如能做到,代表这块石头可以接收、贯穿天地的灵气,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宋徽宗也同样痴爱太湖石,为了获得大量太湖石来修建园林,宋徽宗下令大兴“花石纲”。“纲”是指运输队伍,十艘船为一纲。一队队花石纲载满太湖石从江南出发运至汴京,终于满足了宋徽宗坐在园林里,舒服赏石的愿望。只是可怜了太湖边上的人们为了采石流尽血泪,沿途百姓也为了花石纲倾家荡产。有些地方由于桥距水面较低,花石纲无法通过,百姓们还不得不把辛苦建起的桥给拆除。《宋史》记载,因太湖石而引发的花石纲“流毒州县者达二十余年”。

据说,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便是花石纲遗物,当时因农民起义及金兵南下,没来得及运走便留了下来。它集皱、漏、瘦、透于一身,将太湖石的秀美展现地淋漓尽致,堪称太湖石中的绝品。

无锡也有太湖石佳品。在寄畅园的东南角有个小亭,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有人说这石头像一个美人对镜理妆,所以称其作“美人石”,而这个池子也因此得名“镜池”。但乾隆皇帝并不满意,他将这块石头改名为“介如峰”。这美人石对面还有一块黄石,很多游客说,这是一块癞蛤蟆石,因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寄畅园里的太湖石远不止一个“美人”。围着一池绿水堆出来的太湖石假山,与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绕水而构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尤其是由太湖石构成的曲涧,引得“二泉”水流淌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还有那看似毫无章法乱堆一气、实则暗藏玄机的“九狮台”,都是如今园中的必游景点。

蠡园里也有一片用名贵的太湖石垒砌起来的假山群,层层叠叠,错落在绿树花影中。每一座石峰都以“云”字命名,如云窝、云脚、穿云等,其中归云峰是最高的,达12米。进入这片太湖石的假山群中,犹如进入迷宫。

园中的角角落落还散落着不少太湖石。虽然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块太湖石,一旦将它置于园林设计的舞台上,不需砌筑成高山大台,哪怕只小小的一块,也是一个情意兼备的灵性主角,在园中灼灼生辉。

走进公花园,在玉皇殿旁可以看到明代太湖石“绣衣峰”。绣衣峰仅有二米多高,并不惹人注意,但近看会发现它满布铁线纹,如同披了一身绣衣。“绣衣峰”原是明代无锡人俞宪的故物。

俞宪是明嘉靖进士,当过湖广提刑按察使,他在城内岸桥弄建有“读书”“独行”两园,绣衣峰就是独行园中的太湖石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花园兴建的时候,绣衣峰从岸桥弄迁到这里,搬来已有百余年了。

在惠山下河塘,有一块峭劲的太湖石傲立一隅,这就是丈人峰。丈人峰形态奇特,线条硬挺,酷似一个昂首袒腹、两臂开张的大将军,因此称为“丈人峰”。它最早属明代广东按察司佥事冯夔所有,置于他竹素园的水池中央。冯夔去世后,竹素园连同丈人峰都卖给了以刚直闻名的进士顾可久。

顾可久非常喜欢石丈,将竹素园易名为“石友园”。顾可久去世后,他的学生海瑞为他在惠山寺塘泾旁修建了一座祠堂,就是今天的顾可久祠。

乾隆六十年顾可久的九世孙顾光旭将丈人峰移到这里,修建了“拜石山房”,并在石上刻诗两首:“凿池傍云根,根深云作雨。独立天地间,不知有今古。”“以我三秋思,看君一片云,人来千载下,还与诵清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