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八卷│齐世篇第五六(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06

《论衡》第十八卷│齐世篇第五六(8)

【原文之八】

夫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圣人之治,即立大功。和气不独在古先,则圣人何故独优!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又见经传增贤圣之美,孔子尤大尧、舜之功。又闻尧、禹禅而相让,汤、武伐而相夺。则谓古圣优于今,功化渥于后矣。夫经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读书览经者所共见也。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世常以桀、纣与尧、舜相反,称美则说尧、舜,言恶则举纣、桀。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则知尧、舜之德不若是其盛也。

尧、舜之禅,汤、武之诛,皆有天命,非优劣所能为,人事所能成也。使汤、武在唐、虞,亦禅而不伐;尧、舜在殷、周,亦诛而不让。盖有天命之实,而世空生优劣之语。经言协和万国,时亦有丹朱;凤皇来仪,时亦有有苗;兵皆动而并用,则知德亦何优劣而小大也!

《论衡》第十八卷│齐世篇第五六(8)

《论衡》第十八卷│齐世篇第五六(8)

《论衡》第十八卷│齐世篇第五六(8)

【拙解】

天地阴阳气和,即会产生圣人。圣人治天下,即有大功业。阴阳和气不只在古时有,那么圣人怎能唯独古时者优!世俗本性,喜好褒扬古代而诋毁今世,轻所见而重所闻。又看到经传之中夸大过誉贤圣的美德,孔子尤其夸大尧、舜的功德。再听闻尧、舜能禅让帝位,商汤、周武王征伐而夺权。于是便称古代圣者之德优于今世,功业教化比后世之圣纯厚。经传中有褒扬过誉之文,世间有凭空夸大之言,这是读书览经者所共同见到的。孔子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中那般严重。所以君子厌恶身处低下之位,因为天下之恶皆会归于地位低下之人。”世人常认为桀、纣与尧、舜相反,赞美则说尧、舜之德,言恶则举纣、桀之恶。孔子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中那般严重”,可知尧、舜之德不像传说中那般盛大。

尧、舜的禅让,商汤、周武王的诛伐,皆有其天命,非其德优劣所能决定,亦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假使商汤、周武王活在唐尧、虞舜时代,亦会禅让而无征伐;而尧、舜若是活在殷、周时代,亦会诛伐而不会禅让。皆有天命事实,而世人却凭空杜撰出道德优劣之语。经书中说尧与所有国家和睦,可当时亦有丹水之战;舜时有凤凰来朝,当时亦有三苗之战。古今帝王皆有动兵用武之事,则可知其德亦无优劣之差功业无大小之分!

【小议】

何为贤圣?何为德优?世人所尊之圣莫如孔子,孔子亦有不识天下大势之失,即在诸侯皆欲争霸而夺周朝天下之时,孔子却不辞辛劳地周游列国讲周礼推儒学,最终还是毫无作为而怅然回归鲁国故乡治学。尧、舜禅让帝位而非传与其子,或因其德优而为,亦或是因其时的情势。有人说尧、舜德优,禹与尧、舜齐名,缘何禹却将帝位传与其子启?说尧、舜德优在于禅让,那么禹之功在于建立了国家的概念,便是“夏”朝之九州,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是禹在尚未受禅让时的故事。古往今来,任何帝王成就大业,皆少不了文治武功,完全的仁政、德政是没有的。经传之书颇多赞誉帝王之语,甚或不惜增益神化之辞,实有阿谀谄媚之嫌;亦有贬低、毁败帝王之说,大多是为树新朝之功而无所顾忌妄加恶语于旧朝之君,即便名家大作如太史公的《史记》,也不乏妄述虚言之论。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