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瀑啸 | 南北战争是“内战”还是“解放战争”?

 hqlwlhsy 2019-12-06

文\岑瀑啸

加州被从墨西哥抢来后,不少人认為其地域辽阔,应分成北加州和南加州两个州:北加州是没有奴隶的,南加州则是以种植业為主的蓄奴制地区。争议很久未有定论,也成為内战眾多导火线之一。事实上,直至仗打起来了,也没有人将废除奴隶制作為战争的目的之一。因為北方的白人都不认為黑人跟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或者不同意继续奴役黑人,但也并不认為黑奴应被解放。在这一点上,无论被放火南方大部分白人看法并无不同:彼此都觉得,奴隶制可以让这些次等人安分守己,做好本分而不会犯上作乱。

1. 战前的冷静与误判

在那场仗之前非常多的南方人是不主张打仗的,包括一些老社区的骨干人物,他们认為北方财大气粗,担心惹恼对方,那些财主们会一意孤行,不惜违宪入侵并获胜。反之,很多主张不惜一战决雌雄的南方人是青年,这些血气方刚的后生觉得他们的战争是正义之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其实他们从未经歷过战争,一厢情愿地以為会在很短时间内结束战事,荣归故里。

另一部份不主张南方从合眾国分裂的人认為,如果自己另起炉灶,以后倘若奴隶逃跑到北方,对方可以不必送还奴隶。因為彼此已变成两个国家;如果还是同一个国家,按照当时的法律,对方有义务将其还给南方的奴隶主。换句话说,一旦分裂了,南方等于“把加拿大放在自己的门口”(加拿大没有义务将逃跑奴隶还给南方的奴隶主)。

内战中维珍尼亚是被打得最惨的,因為它是位于最北部的南方的州。这个州当时很不想脱离合眾国。他们知道战端一开自己势必遭殃最剧,而且认為自己头脑清醒,属于最懂得歷史哲学科学的一些人,当选的总统最多。而北方其他人较易走极端,唯利是图。南方的人则较為老土,尚处于农耕社会,工业化程度低。

但当仗打起来,他们觉得要是留在合眾国,就会成為国会中拥有奴隶的少数州,前途堪虞,会被国会中代表北方商家的势力欺负。当7个州离开联邦之后,南方其他一些州跟着效法,也是出于同样的顾虑,即将会被另外20个非蓄奴州欺负。

维吉尼亚的西部是比较支持合眾国的,因此战事正酣的1863年夏天分裂成两个州:继续留下跟南方邦联作战的仍叫维吉尼亚,而分出去决定退出战事的版图部份,称西维吉尼亚。

前面提过,南方很多人都觉得南方被打很委屈。绝大部分的仗战场在南方,他们更觉得北方是侵略者。2010年末南北战争150週年纪念日之际,在查尔斯顿(Charleston),即南卡罗来纳第一仗发生地,开了一个极為盛大的舞会,郑重纪念当年的分裂。与此同时,在阿拉巴马的盟歌马列(Montgomery),戴维斯宣誓就任总统的仪式被重新上演。这两个事件说明,南方许多人至今不认同中小学校教科书的主流论调---北方得胜是正义得以弘扬之说法。

前面也说过,南方大部分白人并不蓄奴。他们参与战争是出于一个爱国愿望--保护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文化不被外来人干涉与统治。而北方的白人又為何要支持他们的统帅率军打到南方去呢?

北方的国内战争宣传有别于南方,而是着重理念---為了保护我们每个人的自由(Liberty)而战,宣称合眾国是每个普通人都有平等发展机会的,而南方是由一些思想陈旧的、拥有奴隶的贵族阶层,就如英国那样的世袭家庭主宰的古老结构的旧社会,如被其翻天就不得了了。

于是,无论南方、北方,每个士兵都认為自己爱国而且是為自由、正义而战。在北方还有20万黑人加入北军。1863年,北方人同意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这样吸引许多黑人参军,而且当时北方死伤甚多,兵源已经捉襟见肘。

2. 战后的迁徙

现在来说战后的情况,那有点像独立战争前后:当时有不少人不希望脱离英联邦,于是移民前往英国属地加拿大或加勒比海岛国,或者搭船回到英国。约有75千美国人选择前者;另有2万个黑人效忠英国,也去了上述两处,并在英国战败后随著英国的船离开。

那些黑人之所以一走了之,是由于他们知道在整个美国13个州,无论是不是拥有奴隶的白人,都把他们视為次等人。因為19世纪初,事实上18世纪中下期开始,已经有一些偽科学,包括一些人类学家和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学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黑人或不是白人的人均属劣等民族。所以虽然独立宣言宣称人人平等,但黑人不在内,因為他们是次等人,即不能考虑其為完整的人。有些开明一些的白人,儘管他们认為不能奴役黑人,也不等于认同黑人可被平等对待。在其心目中黑人不够格做美国公民,没达到参与投票的水平。

此外,也有人主张解放黑奴以后那些黑人要离开美国,比如说到非洲西部的塞拉里昂、利比里亚等等地方。其实早在18202月份,就开始有船在东北部即费城、纽约等地开去非洲西部,把这些人运去当殖民地的开拓者。

有一特殊的情形是,这些从美国被送去的黑人中有些肤色显得稍為浅一些,而且自认是基督徒,比当地的黑人高尚,对本地的黑人很不友善。他们奴役当地的黑人,因為后者不是基督徒,在其眼中又不如他们那麼文明。这些黑人有了一点点白人血统,皆因当时美国白人与自己的女黑奴所生子女,但这些混血的孩子仍然是奴隶。南北战争结束后,不少南方人他们有足够资金,前往美国西部,有的去了古巴,有的到墨西哥、或南美洲。

3. 南北战争后“重建时期”的反思

歷史上每一场仗刚刚打完、两败俱伤时,许多人都会反省,觉得那是很无谓的仗。所以,内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无论北方南方均有此种想法。南方人尤其气愤,因為输给了北方人,遭其肆意践踏。而北方也死了许多士兵,丧生的60万人的家庭都觉得,拍板打这场仗的人决策未必正确,对拖延四年之久也有许多不同意见,认為这场仗是糟蹋了一代人的一场仗。

就算南北战争如同幻想中或童话中那样,李将军(Robert Lee)和格兰特(Ulysses Grant)在维吉尼亚握手停战时,那场景好像很感人。其实两个将军一直认為签了协议后,对方是违反了协议,因為彼此对停战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南方认為自己是被北方的拳头逼得别无选择,只好认输。但并非输在欠缺正义上,而是输在物质上。按照当时的协议,北方说,南方人如果放下武器,就可以不作為战犯受审,所有士兵可以回家,过自己的生活。在南方人听来,这句话的重点是可以回家过自己的日子,不受干涉。也就是意味着像以前那样重新经营自己的农场,用黑人做奴隶。所以当他们发现北方的人向南方掠夺财富,压价收买他们的农场(南方极之疲弱,很多农场主要贱卖土地,北方有钱人乘机捞一把),还要干涉他们原有的社会制度,包括要解放奴隶等等,自然十分反感。

也就是说,南方人特别是罗拔李将军觉得,北方人说话不算数。而北方觉得南方人毁约,因為让你们解甲还乡,那是基于你说回去要做一个合法的国民,即守纪律的国民。不过这纪律其实是北方人决定的一些经济程序。所以格兰特觉得与李达成停战协议之后,对方没有守信用。南方则觉得食言的是北方。由此看来,一些电影、文学中讲他们两人如何互相敬佩,握手言欢,只是小说家的笔法而已。

4.关于南北战争后的黑人

其实从黑人的角度,觉得把南北战争说成為解放黑奴而战,是又一次把他们放在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也就是说,黑人是那麼弱小,不能為自己的自由而战,而要靠几百万白人。虽然在南北战争后期有20万黑人加入了北方的军队。这是由于北方慢慢兵源不足,不够人手作战,19631月林肯发表宣言,以战争特权宣佈,凡是叛乱的州的黑人均可获自由。

但当时有4个拥有奴隶的州:马里兰州(Maryland),肯塔基州(Kentucky),密苏里州(Missouri),特拉华州(Delaware),属于北方的合眾国;这4个州的奴隶并无获得解放。可见,所谓“解放黑奴”当时是一种宣传策略,籍以鼓舞更多黑人逃离南方,加入北方的黑人一道去参军,帮北方打仗。

二战之后把南北战争的正义性高唱入云,诸如為了人权、為了黑人的自由,等等。但事实上,很难设想:在150年前美国有几十万白人為解放黑人而打这场仗。在上世纪60年代人权运动日益高涨之前,不但有南方的种族隔离,而在北方,黑人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至今日,种族歧视问题依然是美国之痛。

南北战争后,黑人一如既往遭到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压迫。20世纪初,黑人大迁徒,1910年左右有150万黑人离开美国南部,去北部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匹兹堡等地做工。而在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的黑人虽然名义上得到了自由,但社会地位仍处于最底层。被隔离和遭到暴力威胁的情况司空见惯,即使到了北方也依然受歧视,只不过没有南方那种在本州法律保护下的种族隔离。

至于60年代美国人权运动,本来是着眼于争取工作机会的。1963828日在华盛顿的游行,目标并不是使黑人不受歧视,而是争人权---包括所有人均可获得工作的机会。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排在第十,即倒数第二个演说者。他没有专注讲工作和经济主题,而是用富有文采的措辞大谈人权的平等。

当天每个人的讲话都重要。但马丁路德金的特点在于不谈具体策略,而直抒胸臆,比其他讲者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政策改变,更提高士气,鼓舞人心,激昂豪放,结果青史留名。

5.对林肯总统在战争中作用的评价

人们经常把歷史事件个人化、英雄化,用中国传统戏曲的角色比拟,有白鼻子丑角,也有正气凛然的大英雄。这裡不妨探讨一下林肯在解放黑奴中的作用。大部份人都感到或认為,解放黑奴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林肯大声疾呼,似乎唯一的英雄就是林肯。其实在林肯之前,已经有很多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他们反而觉得林肯拖延废奴,做不了决定而对之失望。在华盛顿我见到一个纪念林肯解放奴隶的雕塑,那是争议颇大的。

当初1866年选择的雕塑家名叫霍斯默(Harriet Hosmer),他的构图是把林肯放在中间,周围一圈是黑人,由奴隶到不同职业到变成士兵,自觉地求解放,不再受压迫,这当然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所以碑高60迟,给黑人以很多专业身份。但政府鉴于太多人持异议---他们反对给黑人这样一个纪念,即令北方都觉得黑人不值得这样被平等对待,于是政府没有拨款。民间一些黑人努力筹钱也未成功。

后来另一个雕塑家贝尔(Thomas Ball)的方案,纪念碑小得多了,而且多不為黑人所认同的。碑上矗立著很高大的林肯,他右手拿著独立宣言那张纸,左手悬空放在一个单膝跪著的黑人的头顶上方,那个黑人似乎在问:难道我不能跟你一样站著吗?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人们见到一个白人的英雄,奴隶则放在一个看似较低下的位置。这个铜像至今没有被拆,让不同思维立场各异的人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到了独立宣言后直到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才使北方拥有奴隶的州那些奴隶得到解放。不过,被解放后的黑人其实并无享受平等待遇的机会,就在肯尼迪总统宣誓就任后一两个星期,马丁路德金在19611月向他提出,希望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文件,更彻底的解放宣言。肯尼迪总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纳此议。

其实林肯在18631月签署解放宣言之前,他给南方奴隶主一百天时间放下武器,说如果你们现在解除武装,就可以继续拥有自己的奴隶;已经解放了的奴隶可以全部运到其他国家。这就解除了许多美国的白人的担心:他们唯恐解放了的黑奴闹事和加剧国内的矛盾。

但当这一百天的宽限期过去,他签署宣言时就取消了将黑人运出美国这一条。也取消了“如果你们放下武器又放弃奴隶,我们可以给你们一定的补偿(作為奴隶这个财產的补偿)”这一条,却加上了“如果你们不放下武器而输了的话,叛乱的州的奴隶全部都要解放”。

林肯运用战时权力(War Power)宣佈南方叛乱的州的奴隶可以被解放,他不可以改变宪法说全美国所有奴隶,包括合眾国内那4个蓄奴州的奴隶都一样可以被解放,因為这4个州并没有跟联邦打仗,他们是属于联邦的一部份。所以林肯的战时权力不可以干涉这几个州的自主。

现在有人批评林肯将该宣言作為战争工具,表面是解放黑奴,真实目的只在希望敦促南方的人能提早结束战争,又鼓励更多在北方的黑人参军作战。我觉得那些人的批评站不住脚,虽然他不是把400万奴隶全部解放,仍然剩了40万左右的奴隶在合眾国内,但他毕竟没有违宪。

另一个批评指他加上把黑人送出美国这一条,是对黑人的极端歧视。对此我亦难以苟同。作為一个总统,林肯要解决一个非常严重的种族衝突的问题,他不可以在结束一场战争之后,又面对另一个烽烟四起的局面。

的确,18631月林肯签署解放宣言时,把“已经解放了的奴隶可以全部运到其他国家”这个条款取消了,但一直以来仍然有人批评说:签署之百天前,鼓励南方放下武器时,林肯是承诺这条款的。我觉得这个批评不值一驳,因為他确实是要解除南方的顾虑—一旦这麼大部份的人口由奴隶变成自由人,他们有些人可能与别人积下宿怨,又无财產,且未受过教育,谋生能力不足,其衣食无著时可能会抢掠、做坏事,进而酿成非常严重的种族衝突。将之送去外国不失為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办法,这样说有助于促使南方人解除武装。而后来对方不从,林肯即把前议删除,表明其内心并非认定黑人横劣不可共处。

当然,从南方人即美利坚邦联国戴维斯总统及其国民的角度来说,解放奴隶宣言完全没有意义,因為他们觉得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你北方侵入我国还要说这说那,改变我们的政策,这些废话跟我们完全无关。你说与不说,都不关我的事。入侵本身就是违宪,你还开空头支票以期怂恿奴隶逃往北方或就地起义,实在是太岂有此理!不是堂堂正正地打仗,还要玩这些小动作。

就黑人而言,普遍早就认為自我解放才是唯一正途。不少继续被奴役的黑人偷偷地学习、充实自己,或趁去教堂做礼拜之机讨论这些问题,而北方自由的黑人如杜格拉斯和一大批主张废奴的人联手合作,一直努力了几十年。并不是只有林肯一个在那裡呼吁。只不过是时势造英雄,林肯被捧到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他拥有了关键性的权力。黑人不认為把这个宣言过于林肯化是对的。可惜美国以至世界大部分人都将解放奴隶归功于林肯个人。

南北战争对于印第安人的意义

从疆土相关的利益角度,南北双方,黑人,白人,和印第安人,英国人,法国人,有钱人和穷人,不同人群的优先考虑,截然不同。以上论述国,儘管南北战争之后黑人不再是奴隶,但全美国绝大部分白人的优越感依然故我,不认為黑人可跟自己平起平坐,种族歧视依然非常严重。事实上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继续对印第安人採取不人道的举措,残忍地驱赶甚至杀害他们,可见“人人平等”这个概念,在美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尚未成熟。

七年战争即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也就是前已说过的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在1763年结束,巴黎协议是法国和英国签署的。英国因此战债臺高筑,故对美国提高了税收。这一点被富兰克林、杰斐逊、华盛顿等人利用,一直发展到1776年的独立宣言,令这些人有更多机会侵入西部,置1763年法英两国上述协议于不顾---那上面规定美国人不可随意侵入西部,即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n)山西面。

当然,那些限制主要影响的是有钱人,如杰斐逊、麦迪逊、富兰克林、华盛顿这类人,而一般白人其实不受影响,他们没有资源向西部大幅度拓展。做土地买卖、投资的有钱人,也就是签署独立宣言的那些人,他们是大地主,用独立宣言帮助鼓动战争。

我们要认识到,印第安人一直处于被欺负的地位。因為英法签订巴黎协议时竟然没有印第安人在场。所以当时一些会说英文的印第安人领袖不明所以,非常焦急,其中一位甚至向英国在魁北克的州长询问究竟是怎麼回事。

1783年巴黎协议后,印第安人和在美国住的多数美国人同时觉得,他们有权拥有阿巴拉契亚山西部的土地。而他们相互之间没有办法协商,因為上述那些美国人没有钱去买地。于是乾脆诉诸武力,将印第安人的部落一个个消灭掉,使之几乎灭绝,之后强力霸佔西部的土地。然后為了决定这新的州是否属于蓄奴州,南北两方產生很大分歧,各执己见,裂痕日深,终于导致南北战争爆发。

我对人类冲突的进一步思考

随著时间的流逝,人类每经歷一场新的战争就会对以前的战争作重新解释。一次大战之后,许多人认為这是很无谓的战争,毫无必要地造成极大伤害,伤亡人数极多。此时回顾美国南北战争,似乎又觉得它有点道理。因為美国可以作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去参与一战,对其胜负结局起比较大的作用。之后经过二战再回望,就完全把南北战争说成是正义的战争。因為二战在大部分人眼中是為正义而战的战争。

当时倘从丘吉尔的角度是為英国的利益而打仗,从斯大林的角度是為了苏联向西方夺取多一些欧洲的土地,斯大林的对手希特勒,目标则是通过打赢敌国来与英美对峙的。正因為此,斯大林埋怨英美,他一直认為诺曼底登陆推得那麼迟,是英美故意等苏联红军伤亡更加惨重后才行动,藉此造成将来两种社会制度对峙。总之每个国家都是為本国的利益而战。但打完仗或正打仗时都用正义之名来宣传。所以二战之后胜方对南北战争正义的主题更加著力大肆宣扬。

诚然二战确有其正义的一面,但当时美国决定打主要是出于自身策略、领土、经济等等的考虑,那都有直接关系。当然每场仗一旦开打了,就很难再每一步都计算得那麼准。战端一开,不可预计的事太多,而每次出现不可预料的事,人们又会添加一些“意义”到自己面对的这场战争上去,于是把战事推向更加难以终止的地步。

当然,人们回头解释歷史,总是胜方决定解释的基调。一些死者的亲属也觉得,如果是為正义牺牲了自己亲爱的人,他的死就有价值。所以当一场仗打完,如果太多人说这场仗是没有意义的,参与者会觉得非常委屈,就如上世纪中期美国卷入的越南战争那样。越战回来的士兵不能得到足够的尊重,迥异于二战退伍军人获得的高尚待遇。因為很多人都认為越战是没必要的战争。

几百年前、千年前的热战,范围往往比较局限于一隅。当时的通讯设备和政府宣传的手段,跟现代社会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较少像近代战争那样烽火连天,烧到差不多每个洲每个角落,甚至成為世界大战。

另外,以前的战争很多时候是上层经济和宗教的衝突。它可能是某国的人在农民中招兵买马,组成临时的军队;更多情况下是各种城池或城邦政府间兵戎相见。一次大战前很久,各个城邦政府还不是一个国家,比如说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当时都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眾多城邦。例如德国有普鲁士(Prussia),那是其中一个城邦;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米兰都不是有共同统治者的,他们之间是独立的。法国也如此,有许多小王国。

这些城邦打起仗来有时是自己国家组成军队,但更多的是在周边的国家僱用一些佣军。这些军人打仗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民族仇或世仇,不会那麼容易将战争一步步扩大,以致冤冤相报。交战双方都用僱佣回来的战士,战士也希望拿到薪酬打完仗交差,早点回家。所以规模并不大。

关于热战的最后一点,以前的城邦一般不像现代国家那样结成联盟。或者结盟没有那麼广泛。冷战期间的联盟最典型,但一战和二战的扩散,很大原因是由于参战国各自形成联盟,原本没有涉及战争起因的一些国家被牵扯进去。何况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和宣传手法,令发动战争的人可以很快煽动起强烈的民族情绪,便更如火上加油了。

从罗生门的角度去讨论和回顾,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为什么对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无不与利益,种族,文化,文明,价值观等息息相关。为什么民主,普世价值,三权分立等等对于美国的成功这样重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遗留问题,怎么解决。作为第一代移民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美国人,作为一个华人,如何看待美国和中国当前日益恶化的冲突。

如果将美国的国内战争或南北战争的意义美化,误以為战争可以解决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在曲解战争的起因,忽略不稳定因素,强调赢方的正义性,容易想像用现代化的武器短时间内一箭定江山。即使战争发生了,也不等于后面的人不得不把战争继续下去,他们都可以想尽办法使战争提早结束。每一方都认为己方代表正义或居于道德高地,份属自然。但同时也要承认判断错误,加上动机不纯,“甘拜下风”,有助于避免战争或提早结束战争。

战败方总有不少人,主要是拥有资源能短时间内迁徙的人们,抛弃家园到别处重新开始,个别幸运的,可以在一个相对荒芜的角落割据一方。留在原地的战胜方,不惜对败方伤口撒盐,不但对内高喊“解放”,对外更诱惑别国孤立那些“水深火热的同胞”。

离开原来祖国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不爱国或叛国,而是秉承了“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的理念,包括南北战争后离开美国的人,他们认為离开祖国正是因為自己有美国精神,追求个人理想。

另外的两个例子有,1.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萧条时期,许多美国人為了找工作,被苏联社会主义的神奇所吸引,又以為大萧条正是证明了资本主义严重的缺陷,基于此,有11,000名美国人去了苏联,而苏联也很欢迎他们。因為当时苏联很需要科学家、机械能手、农艺家等等,一些黑人将种植棉花、淤草的技术带去,这些黑人觉得在那儿没受歧视,反而很受尊重,收入也不低,比留在美国失业好很多。

可是斯大林上台后,这个多疑的独裁者要求他们全部要加入苏联国籍才可继续留下。但有很多不远万里而来的美国人并不想放弃原有国籍。他们大多选择离开苏联。小部分加入苏联国籍仍然得以留下的,后来被斯大林手下谋杀,或送去西伯利亚做苦工冻饿而死;2.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越战时期,也有3万美国人拒绝受召入伍而去了加拿大的。

纵观人类歷史大部分的仗都是如此。许多男人上战场并非為了自己洩愤解恨,而是為了爱。自己受苦可以看开点,可以忍,但如果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人的安危受威胁,身為大丈夫就要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所以鼓动起战争很有效的方法,一定不是抽象地讲对方多麼可恨,而是讲对方对自己的威胁、对自己所爱的人的威胁有多大,年轻人听了就会热血沸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战争是最残酷、最缺乏文明的一种行為,但差不多每场战争都被发动者说成為文明而战,為防止我们的自由、独立或民主、文明被侵害而战,或者是把我们的文明的曙光、民主自由带给野蛮人,為了这些而战。儘管所有战争都标榜文明,战争行為本身其实是最野蛮,最不文明的。有一种说法:最坏的和平也比最好的战争好,我觉得不无道理。

  岑瀑啸:原文写于2010年,题为“说说南北战争”,修改于2019519日星期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