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用器具 中

 芝润斋 2019-12-06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梳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梳理头发,一是插头用作装饰。商代玉梳保留到现代的有数件,形状大体一致,梳子很窄,梳齿和梳背都很长。《古玉图录初集》收录两件商代玉梳,梳齿向两侧外斜,齿的粗细与间距不规整。梳背与梳齿间有一道较宽的横向界线,界中雕有连续的“X”形纹,梳背近于方形,中部略窄,似束腰,梳背上雕有单阴线及双阴线组合而成的兽面纹。眼部与寻常商代兽面的眼有别,分别为长方形和横形两种。商代的玉梳在殷墟妇好墓及其他地方也有发现,形制大体相同,梳背纹饰稍有不同,有的是相对的双鸟。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有一件玉梳,梳窄而齿长,同商代玉梳相比,它的齿已不向两侧微斜,梳背短窄,上端微呈弧形,梳背雕阴线勾连纹。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战国 · 云纹玉梳

玉梳大量出现于唐代。唐代妇女有在头顶插梳妆饰自己的习惯,这就推动了梳子制造向精巧、华贵的装饰化发展,促使玉梳、银梳、玉梳背等器物大量出现。目前考古发掘到的唐代玉器很少,品种也很单一。传世的唐代玉器也不算多,但玉梳、玉梳背等器物却占有一定的比重。唐代的玉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皆为白玉制成极薄的玉片,再镂雕成梳,梳呈窄长式,齿短而密,梳背上端呈弧状,上镂雕图案。

从故宫收藏的玉梳上看,镂雕图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云头纹,云头的前部是向两侧翻卷的旋线,卷成两个相并的小云头,两个小云头的相接处有一个向前凸出的榫形饰纹。云头纹的后部似蝌蚪之尾,尾端尖;另一种是由细长的带子结成的近似于花瓣的纹饰,纹样由镂雕而成,云头与花瓣上还有阴线刻的饰纹。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唐 · 青玉镂空梳

目前已发现的唐代玉梳背很多,应是嵌于木梳或金属梳的梳背部,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一些收藏者都有此类藏品。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考古发掘到的唐代玉梳背,这种梳背原是嵌在木梳或金属梳上的,现在梳已不存在,仅剩玉件。梳背呈长条形,下边线平直,两面斜削,似有刃。上边线微呈弧状,中部平直,两端弧度较大。梳背的两面雕相同的图案,一般都是沿周边有一周等宽的边带,边带呈封闭形的圈,圈内的部分略凸起,上面雕花、叶。花似葵花,但边缘的葵瓣较宽大,中部花蕊也较大,有的似桃形。花为相并的几朵,花的两侧雕叶,叶也似葵花叶,边缘有细密的阴刻线。叶的中部有阴线雕出的叶脉,叶脉仅一枝,似鱼刺,由双阴线琢出,尖部并为一条阴线。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唐 · 玉花卉纹梳背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觚是最古老的酒器。商代青铜器中已大量出现,之后又有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样式。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铜觚,目前尚未发现玉觚。在传世的商、周、战国以至于汉玉器中也未发现觚形作品,目前被人们确认的早期玉觚为明代作品。

明代玉觚

在明代,觚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明代雕漆或其他工艺品中经常出现使用花觚的图案,图案中的觚或作为博古题材的装饰,或在文会图等人物图案中与香炉共同陈设于桌几之上。这类觚已不再是酒器,而是用来插放器物的容器。

明代玉觚以玉色青白者为多,多数作品近似于方柱形,口、足外撇、各面的中部有自上而下排列的凸脊,凸脊为成排的方形凸起,排列较密,两凸起间以深槽相隔。凸脊上有阴线琢出“X”形饰,这种凸形装饰称为“出戟”。玉觚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似倒置的喇叭,口宽大,口沿处或饰有一周回纹,回纹以阴线琢出,加工时所用铊具为直径大而薄的圆片,因而不易进行转角处理。转角处往往用横、纵条线搭接而成,线槽的两端浅而尖,两线相接处微有距离。口沿之下琢蕉叶纹,这类蕉叶纹较一致,皆由阴线琢出。觚的中部呈方形,略凸,四面出戟,各面都饰兽面纹,兽面由阴线琢出,结构简练,与战国、汉代兽面不同,而类似商周饕餮纹。觚下部为足部,形状与上部相似,方向相反,长度不如上部大。四面亦有出戟及蕉叶纹。一般来看,由于口内可插放器物,明代玉觚口部外撇不如清代的大,中部较粗,表面打磨光亮。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明早期 · 玉荔枝纹

清代玉觚

清代玉觚较明代玉觚有很大发展。在清代宫廷遗存玉觚上,往往带有收贮时贴上的黄色纸条,上面所写称谓为花觚,因而很多人称明清时期的玉觚为花觚。清代玉觚的用料与明代略有区别。一般用料较好,色彩也较丰富,所见碧玉、黄玉、白玉作品都是明代未有的。清代玉觚的大小也极不统一,有的很大,口中能插花或其他器物;有的很小,用做桌几上的小型陈设。

常见的清代玉觚多为圆形,或方形口,口部外撇的程度较明代玉觚为大。另外还有海棠式口和椭圆形口等多种样式。有些作品还在口部增加装饰。觚的中段为腹,腹部近似于鼓式,两端略细,中部外凸,有方形、椭圆形、多棱形等多种形状。腹部纹饰的种类也很多,常用兽面纹或其他寓有福、寿、吉祥之意的图案。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清中期·青玉花口觚

典型的清代花觚有以下几种图案。

福寿纹一般称为万寿花觚,如“乾隆御玩”款万寿花觚,海棠形口,颈两侧如意形耳,耳下有套环。颈部饰变形蝉纹,蝉身饰夔龙。觚腹为瓜棱形,稍扁,两面各雕一篆书“寿”字,“寿”字两侧各有一蝙蝠,图案含有福、寿之意。足部图案与颈部图案相应,为较小的变形蝉纹,蝉翼之上亦雕夔龙。底足内雕款识。

兽面纹觚在觚的腹部雕有兽面纹,这是最常用的玉觚纹饰。兽面的琢制较精致,多带锦地,眉、眼、嘴、鼻微凸起,眉部及嘴侧带有云状的装饰纹样。

素觚光素无纹饰,以玉质优良及造型庄重见长,代表作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碧玉海棠式觚。此觚上口扁而阔,四瓣海棠花形,颈细长,琢有凸凹花棱。觚腹呈鼓式,亦有瓜棱,足部与口部形状对应。通体无花纹,仅颈两侧琢兽首式耳,兽首为卷耳、鸟嘴,造型奇特,有很强的装饰性。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清 · 白玉盘龙花觚

蟠龙觚作品较少见。觚上附有凸起的蟠龙,为皇家所用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蟠龙出戟花觚,觚上琢有圆雕蟠龙,龙身沿觚口延展,回首戏一宝珠。觚口为椭圆形四瓣式,觚身四面出戟,戟形为排列的凸起,每一凸起都呈钉头式,钉头的前部又呈凹面。这种出戟方法似仿商代铜觚,但又较商代觚上的出戟更宽,凹面更浅。觚的颈部及足部饰有蕉叶纹,腹部饰有小的夔龙纹。纹饰为浅浮雕,雕琢方法不同于明代作品。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清 · 黄玉饕餮纹方花觚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瓶是古代盛水的器具。《仪礼 · 士丧礼》:“祈盆盘瓶,废敦重鬲。”注:“瓶以汲水也。”一般来看,瓶的颈部较细,壶口则较大,有方壶和圆壶之分。尊为酒器,《周礼 · 春官》所谓“六尊”分别是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

宋、元时期玉瓶、壶

在宋、元仿古玉器中已出现了瓶、壶、尊类酒器。对此,文献中多有记载,但作品发现得很少,典型作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纹尊和安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朱晞颜墓出土的玉卣,元代范文虎墓出土的贯耳瓶。龙纹尊为直璧广腹,颈部较细,两侧有兽头式耳,颈上部琢龙纹。玉卣两侧为夔耳,腹部饰兽面纹,尊腹饰重环纹,贯耳瓶的形状同龙纹尊类似,表面有较强的光泽,光滑平整,并有几周凸起的弦纹。颈两侧各有一个呈上下筒状的耳,称为贯耳。瓶口之上有盖,盖面上浅浮雕一螭纹。这三件作品的特点是做工精致,局部加工浑圆而不方硬,风格似仿汉代铜器,底纹细致。兽面、龙、螭纹有宋、元时期作品的特点:龙眼细长、唇薄,上唇长而上翘,足腕粗壮,龙爪趾细瘦。螭眼鼻雕法简练,集中于头的前部,身上有通脊,脊两侧有“二”形饰纹。由于目前明代之前的瓶壶类玉器发现得还很少,因而对它们的特点尚不能作出全面概括。一般来说,一件作品在用玉、造型、纹饰方面较明、清作品古朴,加工浑厚而圆润,就应进一步考察它是否为宋、元时的作品。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宋 · 青白玉兽面纹卣

明代玉瓶、壶

明代的瓶、壶类玉器较宋、元时的作品要多,壶的仿古样式,截面多为椭圆形,多为高型,或上部略宽,下部窄,或上部窄,下部宽。有的外侧有成排的凸起,称为“出戟”。瓶则较小,扁形,细颈。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明 · 云蝠纹双耳玉瓶

清代玉瓶、壶

清代的玉瓶、壶极多,用玉较好,体积较大,一般都配有玉盖。多用作陈设品,是室内重要摆设。主要样式有下列几种:仿古样式有的较扁,有的较方,有的仿铜器中的钫;外侧饰兽面纹,山带纹或螭纹;月瓶形同满月,上部凸起瓶嘴,两侧有耳,下部有矮足;高肩扁瓶,瓶上部略宽,有盖,两面雕纹饰;传统样式玉壶春、梅瓶等清代玉瓶,壶制作的传统样式;仿古样式清代宫廷制造了很多大玉瓶,高度40厘米以上,多为仿古样式。

古玉鉴定丨日用器具 中

清 · 黄玉兽面纹出戟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