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飞虎catzbc 2019-12-06

 2019/10/3122:04

明朝始末

明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上接元朝下启清朝两大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当今世界的主流认知和说法走向两种极端化,一种认为明朝从上至下全部不行,连明太祖朱元璋鞋拔子脸、芒果脸都按上,说是獐头鼠目非善类良人;一种觉得明朝举世无敌,各项财产大大丰富了华夏底蕴,所遗留下的火器至晚清时期还能打,比较列强枪炮还强上一筹。仅有一小撮的人较为理智的去看待明朝,不是说持有两种观点的人都是不理智,而是在一种充满欺骗和谎言的大氛围下潜移默化地被影响。明朝,没有超脱俗世常理之好,也没有被人说成黑暗时代的坏,它就是简简单单地屹立在那,要了解到真正的明朝,需从细微入手,需从正史原文入眼,方可见真。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用一语概括明朝,那便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已达巅峰的封建王朝。各项制度致臻完善,皇帝住行,大臣丧娶,百姓营生,兵卒操练等等,凡事皆有章法可循。经过近两千年数十代王朝的兴复灭亡,积累成就“明朝”,今天笔者就来从“明代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权力最大、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着眼,好生聊聊大明这个汉人王朝。

后妃的选拔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只立一位皇后,即马皇后,全称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谥号孝慈皇后,永乐元年加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再加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明朝的后妃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吸收前朝的教训,为后朝的后妃制度奠定良好基础。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规定:天子亲王的后宫妃嫔,必须选取良家女子(即家世清白,家中非大富大贵),禁止大臣进献。可是在明朝初期,这项规定便无皇帝遵守下,别说建文帝、永乐帝、洪熙帝,就算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也没遵守,多次接纳进献之女。永乐帝朱棣靖难成功,为拉拢藩属国朝鲜,多次提出要朝鲜进献公主等身份的女子,后来的皇帝也多效仿。后宫选秀虽然有,已成体系确立,可是用处不大,没怎么用得上。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明朝初期的皇帝妃嫔多是以下四种途径得来:一是政治联姻,皇帝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娶开国功臣或是靖难功臣之女,或是让子嗣娶这一类女子,以此拉拢功臣,这样进宫的女子起步受封的品级不会低,即便不是皇后,也是妃子。例如明成祖、明仁宗迎娶靖难大功臣家庭出身的女眷,册封为妃;二是臣属进献,底下的藩属国和大臣们迎合皇帝爱好贡献美女,有的皇帝会进行主动索取,但这不能说是联姻,因为双方体格不对等;三是民间选秀,选秀女是明代后宫选妃的正面途径,合乎礼法的,有年纪限制,朝廷报销来回路费,但朱元璋没有严格遵守自己立下的秩序,众多儿子们的王妃都是他一手指定,所以民间选秀女为妃嫔是看皇帝喜好;四是蛮横掠夺,字面意思,这事是朱元璋开的头,史书有记载,不过其他皇帝有所收敛,起码不允许起居官记录下。

明朝中期和后期的皇帝妃嫔比明朝前期唯一不同的,便在“宫人升迁”,有的后宫妃嫔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宫女或是其他身份低微的入宫女子做到妃嫔尊位的。而进献一途屡禁不止,从大臣和藩属国进献演变为大太监进贡,深得皇帝欢心。而中宫皇后已经变得全是民间选秀出身,不再是功臣贵女等。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难辨真假的大明后宫规模

大明后宫规模的大小,一直以来都被清朝统治者带偏,认为规模极大、人数众多,历朝历代无可比拟。然而,这真是实情吗?还是清朝统治者泼去的脏水?明朝初期各位皇帝们的在位时间不同和个人喜好不同,因而后妃数量和宫女规模也有所不同。有的宫女得到皇帝宠幸,生下龙子龙女,却始终未有册立为妃。其中有一原因是:明初后宫妃嫔仅设皇后、贵妃、妃三级。明太祖后妃十七人,明成祖后妃十一人,明仁宗后妃五人,明宣宗后妃七人,建文帝的不可靠,但绝对不会多。所以我们可以很好推断出,明朝初年的后宫人数不会多(没有那么多人需要伺候服侍及帮忙做事),一万绝不可能,顶天一两千。

明朝中期,妃嫔最多的皇帝是嘉靖帝,共有三十一位妃嫔,主要还是在位时间太长,才会如此。其余皇帝连二十都没超过,明孝宗还是仅有一位后妃的皇帝。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朱厚照,此人绝对称得上荒淫无度、嗜色如命,但一般劫掠玩完的女子都是丢弃,不会去负责,册封为妃嫔,留点钱财补偿的都极少。明朝后期,明穆宗二后十六妃,明神宗一后十妃六嫔,明光宗因在位时间才一月所以没有册封妃嫔。其余皇帝妃嫔皆在十左右,正常范围内。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真实、或者说是确信无疑的结论:大明后宫规模不大,清朝康熙皇帝说的“宫女九千、太监十万,日日都有人饿死”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且不说住不住得下,这么多人养着是要干嘛?有那么多事情要他们伺候做吗?而且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期间日夜提倡节俭,会不管这些事?会放任这么一大笔无端开支?依他的性子,早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解放这群人了。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明代后妃们的最终归宿

后宫尔虞我诈、阴谋诡计,生活惨烈须得非常小心,这是世人和后人的公知。在这,笔者想提出一个略微不同的观点:后宫妃嫔好似一家人的关系,夫君是皇帝,是她们的天,若不是利益牵扯过大,哪来的那么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置对方于死地。所以笔者私以为,后宫,没我们想的那么惨烈黑暗,入了后宫她们首先是家人关系,才再是朝堂各方势力争斗的棋子。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晚年情绪不稳定,常做出屠戮妃嫔宫人之事,令人觉得恐怖。明朝前期寿终正寝的妃嫔除开洪武和永乐两朝(两朝仅有地位尊贵的少数几位寿终正寝),得以善终的人不在少数;不过野蛮黑化的殉葬制度在明朝时期颇为流行,有许多妃嫔宫女殉葬,有的是贪图统治者许诺的增谥追增、家人可加官进爵,这类人已心怀死志;还有的是没有生儿育女的妃嫔,被强逼着去殉葬。明朝中期明英宗开始,废止了殉葬制度。

除外寿终正寝和殉葬外,明代后妃的最终归宿还有迫害致死。这类在明朝初期较多,之后逐渐没有。迫害致死的缘由一般是:皇帝性情多变易怒,才遭受无妄之灾的迫害而死。但凡事均有例外明朝中期有一位万贵妃,因自己生育能力不行迫害不少宫女妃嫔。明朝后期发生的后宫事务,让人大开眼界,妃嫔们不是被皇帝迫害,而是被大太监魏忠贤和“奉圣夫人”迫害而死。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明朝皇帝的儿女们

后宫妃嫔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皇帝子嗣多少,间接影响着帝国的安稳和谐。古时候的中国社会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多子多孙是多福多禄的象征,在皇室中更是重要,不是象征性问题,而是帝国诺大的基业需要人继承,需要安稳过度。因此明代宫廷不例外,鼓励着后妃生育,明朝前期诞生的皇子倒是符合天家威仪,一点不少,尤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四十多位子女,堪称播种机器。朱元璋册封一些人为妃,便提到 “妃嫔之立 ,所以资内助 、 广后嗣也。 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员次。必妇行贞淑及有子者,然后进以位焉。”因此在洪武年间要成为得册封为妃,只需要生育能力强;而册封为妃者,皆需生有子嗣。

明武宗无子嗣、明熹宗早夭三个,其余大明皇帝皆是有子嗣继承皇位的,人数还不少,不用担心这些。清朝就完蛋了,晚清时期连续三代帝王没有生育能力,活生生的亡国祸患。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回答标题疑问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权力最大、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出身最低微:首先是主流选妃制度要求从民间选秀良家女子,其次是一般不与高官豪富家庭联姻,最后是进献女子等同货物一般交托给皇帝,何谈地位;最与世无争:这个就简单多了,朝堂斗争难以波及后宫,后宫嫔妃也没有权力干涉朝堂事务,明朝历史没有一位权后或权妃,她们最多只是在后宫的一亩三分地耍狠横行,朝臣们不太当回事。明代后妃最过分的那位李选侍:仅是以一种我们看来都颇为柔和的手段霸占即将即位的小皇帝。明朝制度将后宫干政限制死死的,朝臣能耐都不太俗,没给她们机会。

为什么说明朝妃嫔是出身最低微、最与世无争的皇帝妃嫔

总结

俗话说得好:盛极必衰,泰极否来。明朝既然已达巅峰,清朝再做改变,那便是画蛇添足,让高山走向丘陵,最明显的表现就在晚清慈禧太后执掌帝国朝政长达四十七年,无人反抗成功。慈禧干政程度历史上仅有慈禧和武则天能向比较,与明朝相比简直是两个极端。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