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素材】 之前给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是写作方法,讲“怎么写”;但其实写作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难点,也是很多孩子都在碰到的,就是“写什么”,有什么内容可以写,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我们给写作内容分分类,不同类型的内容,积累的方法不一样。 其次,根据内容和谁有关,我又划分出“自己的故事”和“世界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就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世界的故事,就是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时间和空间里的内容。 这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我们画一张表格会比较清楚:
对照着这张表格,首先我想强调的是:“自己的故事”只是素材积累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的故事”。因此我是希望大家能够把视线转向外部世界,去看到更多、积累更多。 如果你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可能一个原因就是只在自己身上打转,但一个人本身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把视野打开,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说一说,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如何去积累。 世界的故事,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来自外部资料。没错,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范围、深度毕竟有限,借助外部资料,尤其是阅读,还包括观看纪录片等等,可以了解更多。 ❶ 通过阅读积累素材 我的建议是采取“主题阅读”的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针对你感兴趣的某一个课题,去找一系列的书来阅读。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① 你的阅读就有了方向,而不是零散的,抓到什么书、或被什么书吸引就读什么。后者当然也有必要,因为广泛的接触会让你发现从前未知、但非常有意思的新内容。不过这其实是积累之前的阶段,而积累是指你发现了感兴趣的方向之后,有意识地去增加对它的投入。 ② 对某些话题的了解会不断增加、不断加深,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你就会觉得,对这个话题就有比较多内容可以去谈了。如果你只了解一点点,谈起来、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总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但如果你了解的内容非常多,你就会很有自信去谈这个话题。 ③ 在不同的书之间还可以进行比较。有时候可能几本书中都出现了相似的内容,不过在叙述角度、细节上通常都会有些差异,这样在变化中重复、互相补充,你对这部分内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还有时候几本书之间会有矛盾,你也可以去了解,对某个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而这些说法背后的逻辑分别是什么,这样你就能了解多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路径。不用忙着做判断,谁对谁错,其实“了解”更多在积累阶段才是最主要的。 总之,想要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的话,在某些话题上集中火力,不断拓宽、加深,是个比较好的方式。当然,阅读的主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些,这样既保证了深度和丰富度,又拓展了广度。 补充一个建议:在主题阅读之外,发现了感兴趣的话题、内容,随手记录下来。不用大段摘抄,可以记录最关键的几句话、乃至几个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后面有空时,随手翻翻,说不定其中的某些话题就会成为下一轮主题阅读的关注点。 此外,这些零碎的内容,在写作时也有可能被应用到,被组合到对某一些话题的讨论中。我自己的做法是,如果某些内容吸引我,那么我就会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然后把这些思考也简单地记录下来。 不过别忘了,通过自己的观察,我们也能收集到外部世界的许多信息。比如我们家孩子有段时间对昆虫感兴趣,一方面他可以去阅读跟昆虫有关的书,另一方面还可以自己去野外找昆虫、观察昆虫。 观察到的内容,可以跟阅读得来的互相映照。有时候阅读会给你方向,告诉你可以往哪些角度去观察、在观察时可以去注意哪些内容。有时候观察又会反推阅读,尤其是看到一些不了解的新现象时,反过来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把它弄明白。 ❷ 通过观察积累素材 我的建议跟阅读部分一样:首先,建立一些观察的主题,持续进行。但这个持续并不是说,每天都要做,或者必须固定时间做,而是说在一段时间内,要经常想着去做。 而且因为是持续观察,所以就要注意【变化】。这是我总在强调的词。比如对植物的观察,可能不同的季节它会有变化,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它也会有变化,乃至不同的天气可能它都会有变化。 比如对人群的观察——可能大家说到【观察】老觉得就是对动植物、对自然界的,其实对人群的观察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我最近几年每天都会经过几个早点摊,我可以去观察摊主、观察买早点的人群,观察这些早点摊的生意状况……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 这里的要点就是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跟主题阅读一样,通过持续的积累你就会对某个话题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谈论时就有了内容。 其次,就是随机的,遇到吸引你注意力的事情,先把它们记录下来,时不时翻一下,看看其中哪些可以转为专门观察的课题,以及这些记录在未来也有可能被组合到某些文章里。 自己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得内容,这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 ❸ 通过经历积累素材 我的建议是:不仅注意大事件,还要注意细节。 比如同样是去爬山,有一次是徒手爬,而另一次用了登山杖,登山杖就是个细节。有一次是大晴天,太阳特别晒,而另一次爬到一半下大雨,大太阳、大雨都是细节。有一次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爬,而另一次是和爸爸妈妈,中途还吵架了,身边的人、彼此的互动都是细节。 觉得“没东西写”的孩子,有不少就是忽略了这些细节,那么看上去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爬山而已,没什么可写的。但注意到细节的话,就会发现每一次爬山都是不同的。 这样的细节如何实现“积累”呢?有些家长问我,是否需要让孩子写日记,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对此,我的建议是:孩子有兴趣写,当然很好,但“写”本身其实是比较费劲的一件事,速度慢,我们可以一些别的方式来补充,比如:讨论。爬完山,大家七嘴八舌,说说印象深刻的部分,这就会带出很多细节,有些可能孩子没留意到,一讨论就想起来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能留心到有意思的细节,把它们存放在记忆中,到写作时可以调用起来,积累的目的差不多也就达到了。 不过别忽略了,哪怕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有外部资料。 比如孩子小时候的事情,有一些可能已经忘了、记不清了,可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还记着,这不就是外部资料吗? 再比如说,对同一件事、同一段经历,不同的人所注意到的内容、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把它们汇聚起来,也是很好的补充。 ❹ 通过交流积累素材 我们可以把平时的讨论、交流也当做积累素材的途径。对家长来说,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水滴石穿”式的引导方法。交流时为孩子补充新的思考角度、补充新的知识点,日积月累,收获也会非常可观。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强化某些思维方式。比如可以说到,今天我们聊的某一点,其实上次谈另一个话题时也讲到过,这样就能让孩子在内容与内容之间建立起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建立又是很自然、很轻松的——就是大家一起回忆从前的聊天。 汪曾祺的散文,看似很“小”,实际上汇聚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既有来自亲身观察的,也有来自外部资料的;既有关于自己的故事,又有关于世界的故事。是个非常好的学习范本。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许多幻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是对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等的大量资料的积累。 适合: ◆ 4年级以上孩子,及对魔法世界感兴趣的成年人 ◆ 从魔法世界出发,探究西方神话、历史文化源流 有了内容之后,我们再用好的方法去选择、去组织,把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最佳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实战写作课》要教给你的。 适合:3-9年级的孩子 提供:多种猫博士独创的写作方法 运用思维导图,轻松高效写作 冬季福利,99元优惠券扫码领取: (499元以上课程均可用,包括写作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