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证了西汉合法性的天人感应,最终异化为谶纬符命,葬送了西汉

 花间挹香 2019-12-06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被汉武帝所欣赏,因为他帮助汉武帝解决了王朝合法性问题。在民间思想上,汉武帝一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纲常名教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这样从合法性和治理术方面均帮助汉朝确立了正统。

但是,令汉武帝和董仲舒想不到的是,正是天人感应这一套神秘理论,最终也导致西汉王朝的覆灭。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从天命观到天人感应

天命观念在商周时代逐渐明确。主宰人间一切的神,被中国人称作“天”,天的意志被称作“天命”,周人对“天命”思想作了深入地发挥,提出了“天命靡常”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儒家的天命观即由此而来,经过孔子孟子的阐述,儒家明确宣扬“天命”、“天道”对人事的终极决定力量。

到了汉朝,本来儒家的理论是可以帮助汉族确立正统和合法性的。但是,对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言,天命观理论不好,因为谁都能得到天命;同时汉武帝用民财到处打仗,也算不上仁政。另外,儒家孟子还提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天命。这对合法性的解释是一个威胁,皇权也受到了威胁。

董仲舒则顺应时势,提出了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说和纲常论。

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行为,存在着一种感应。天上坠落一颗流星,预示人间死去了一位伟人。老天在人间呈现了某种灾害,那么这预示了人君的德行有了亏缺,需要及时调整。董仲舒还指出,天人感应只应验在人间君主的身上,与普通人无关,这样就让君主垄断了上天与人沟通的渠道。天人感应还包括五德历运部分,每个王朝在金木水火土五德之间轮转。

这样王朝的合法性有了,天人感应的解释权也被君主垄断了。

二、从天人感应到谶纬符命

我们看到,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了。但是,他这套神学理论却又不严密,漏洞很多。这些粗糙之处为天人感应向谶纬符命方向发展,留下了隐患。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中,以同类相动作为天人感应的依据。例如他在《春秋繁露 · 同类相动》中说,“美事招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府井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招也”。

董仲舒借自然现象间的相互感应,证明天人感应,反过来又用天人感应将自然界之间同类相动纳入神学的框架中去。“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

他还用此来证明人事的好坏会招致天的福佑或惩罚,人要顺天不能逆天。如“王若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董仲舒将五行顺逆纳入他的论证体系中,借以论证天人感应。如“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故应以暴风。……”

天坛

以上这些说理过程,缺乏逻辑严密的论证,缺乏环环相扣的理论链条,完全依靠类比,理论显得简单、浅白而又泛化。

因此,董仲舒天人感应这套附会神化的方法,既有天然的漏洞,又存在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有心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人利用,谶纬之学逐渐兴起。

谶纬也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

天人感应与谶纬术,都是当时人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的一种神化附会。天人感应被统治者认可,而与天人感应同宗同源同法的谶纬术也随之成为权威。

统治者和后来的别有用心者对这套把戏心知肚明,也就利用这些内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秦末陈胜吴广搞的“大楚兴陈胜王”那一套,就是谶纬术的具体应用。

汉武帝在位之时,他那么精明强干,社会上当然没人敢搞这一套。等到西汉末年皇室衰微外戚专权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论证了西汉合法性的天人感应,最终异化为谶纬符命,葬送了西汉

三、以谶纬符命完成改朝换代,历史上仅王莽一例

汉哀帝、平帝时,谶纬盛行,深谙谶纬术的王莽大加利用,用各种祥瑞来拔高自己。

他担任大司马时,暗中让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朝廷自然“顺应天心”,给他加官晋爵。

趋利谄媚的人什么时候都有。这些人一看王莽喜欢这个,就制造各种祥瑞向朝廷报告。双头猪崽、母鸡生双黄蛋,都表示是王莽的贤德造成的结果。天地间的众多神灵,通过各种祥瑞替王莽出头说话,为他接替汉朝天下做舆论准备。

王莽还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篡改了正史中记载上古帝王世系最完整的《世经》,硬是将自己的生辰八字跟三皇五帝搭上关系。(这不正是董仲舒的方法吗?)

王莽已经到了摄政的地位,他不再需要这种漫无目的的谶纬祥瑞,于是他就开始直接制造“符命”,直接让上天“说话”,指示人间行为。王莽新一轮谶纬符命活动开始了,目标直指皇帝宝座。

公元5年,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的时候挖得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说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符命的兴起,从此开始了。王莽如获至宝,支使各大臣把这件事上报皇太后王政君。太皇太后是明眼人,说:“这是欺骗天下,不可施行!”但太皇太后鉴于朝政都在王莽手中,就晋封王莽为“假皇帝”。平民与臣下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为“予”。

王莽进一步安排了升级版的符命,为他最终当上真皇帝进一步制造舆论。

最后,当狡猾的哀章捧上了天帝的策书时,这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论证了西汉合法性的天人感应,最终异化为谶纬符命,葬送了西汉

王莽

公元8年,哀章为了促成王莽当真皇帝,也为了他自己的前途,他用终极符命为自己做一次政治大冒险。

哀章制作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策书,盖上私刻的玺印,一道写上“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上“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指高皇帝刘邦。策书上说王莽是真龙天子,皇太后应该遵照天意行事。

最终,王莽捧来各种符命祥瑞向太皇太后报告,太皇太后无奈,交出了玉玺,王莽建立了新朝。

结语:“天人感应”理论最终异化成“谶纬符命”,让西汉王朝安乐死。

其实汉朝时离上古不远,天命观的影响还相当深远。

就在汉武帝去世不久,汉朝就发生了一件怪事。事情发生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春季正月,泰山上有一块大石自己立了起来;上林苑中有一棵枯死倒地的柳树自己立起复活,又有虫子在其树叶上啃咬出“公孙病已立”的字样。担任符节令的鲁国人眭弘上书说:“大石自己站立,枯倒柳树复起,当有一位平民百姓成为天子。枯树复活,是不是预示着以前被废黜的公孙氏家族应当复兴呢?汉天子为帝尧的后代,有将国家传给别人的命运,应当访求贤明的人,将帝位禅让给他,自己退下,做一个拥有一百里封地的列侯,以顺应天命。”

这个符节令是西汉600石级别的中高级官员,他对图谶深信不疑,竟敢让皇帝退位让国,可见当时天命观及其衍生的谶纬术影响至深。

论证了西汉合法性的天人感应,最终异化为谶纬符命,葬送了西汉

汉武帝

汉武帝时西汉处于鼎盛时期,因此天人感应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多少有点理性论证的成分。但是,到了哀帝和平帝时,社会土地兼并情况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谶纬术则被人用来谋取私利。

实际上,谶纬术是天人感应理论的异化。一样的天人感应,王朝强盛时成为政权合法性的证明;而社会混乱衰弱时则异化为少部分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粗糙的政治神学,论证了汉朝的合法性,但最终也成了埋葬西汉的工具,这是历史吊诡的一面。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