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人来说,洗澡就是打上沐浴露冲冲洗洗,其实洗澡过程中,顺便搓搓这些部位,可以刺激经络,舒筋通骨,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洗澡顺便搓搓这些部位 祛湿、养肝、强身健体 搓搓耳后: 清利耳窍 耳垂后方的凹陷处,是翳风穴的所在。经常揉搓这个穴位,可疏风通络、清利耳窍、改善耳鸣,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 ▲注意:揉搓耳后时,切忌用力过猛,如感到微微疼痛或者是灼热立即停止。 搓搓腋下: 疏心火 腋窝顶端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揉搓腋窝,可以疏心火、宽胸理气、调理睡眠,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搓搓肘窝: 去湿气 肘窝是心经、心包经、肺经通行的部位,揉搓此处,可疏经络、通气血,有益心肺健康。搓洗时,还可以轻轻按揉肘窝外侧的曲池穴,它是人体关键的“排污口”,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搓搓腘窝: 缓解腰背痛 膝盖后面同样有一个窝,叫“腘窝”,是肝经、肾经、膀胱经通行之处。腘窝中心的委中穴,是另一个重要的“排污口”。刺激这个穴位,能够缓解腰背、下肢关节疼痛,还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 搓搓脚心: 益肾 都说双脚是人的“第二心脏”。脚底穴位密集、汇集多条经脉,多搓搓这里,能疏通十二经络。脚心上的涌泉穴,被认为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阳,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还能改善睡眠。 ▲注意:洗澡时搓洗脚心,一定要注意安全,谨防摔倒。退休族可以在浴室放张小板凳,坐着洗。 搓搓脚趾: 养肝 脚拇指上有一个大敦穴,是肝经的起始处。揉搓脚拇指,能梳理肝气,激发人体少阳之气,有助于缓解焦虑、醒脑明目,还能缓解由肝火引起的目眩、腹痛。 ▲注意:如果有脚气要谨慎搓洗,以免皮肤破损,脚气传染开来。 提醒:洗澡时要避免要过度揉搓,以免损伤皮肤;另外,过度清洁也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过干,在冬季容易出现皮屑、干裂等问题。 身体这三处, 再脏也别乱洗 ✘ 肚脐 肚脐,是最易积存垃圾的地方,但即使脏了,也不要去抠洗。肚脐眼是内脏与外界距离最近的地方,也是人体皮肤中非常脆弱的部位,且藏污纳垢,抠破皮很容易引起感染,引起局部炎症,严重还有可能出现脓性感染甚至是腹膜炎、败血症等。 ✘ 耳内 许多人洗澡时觉得耳朵痒,就伸手掏一掏,其实非常危险,因为耳朵内部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洗澡时,在潮湿环境下挖耳朵极易损伤皮肤导致出血发炎,严重甚至损伤听力!且洗澡时候,洗发水以及沐浴露等刺激,很容易诱发外耳炎! ✘ 私处 一些爱干净的人,习惯用各种洗护产品,以为这样能保持私处清洁,其实这样反倒不卫生。正常情况下,私密部位用清水冲洗即可,切不可拿脏手触碰,很容易诱发感染。对于女性来说,阴道有一定的自洁作用,乱用肥皂等进行清洁,反而会破坏酸碱平衡,诱发阴道炎,产生异味等妇科病症状。 洗澡,这7个时机要避开~ 2种天气洗澡要谨慎: 刮风雷雨、下雪天 刮风、下雪、气压低时,煤气难以顺畅排出,容易回流,引起中毒,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应注意时刻注意燃气是否泄漏。 3种身体状况不洗: 饱食、空腹、发烧时 ■饱食:刚吃完饭,人体内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这时洗澡,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就会抢占流向胃部的血液,进而影响消化。 ■空腹:饥饿时洗澡,可能因血糖降低导致晕厥。 ■发烧时:人在发烧时,身体热量的消耗也在增加,当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人体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4类事做完不立即洗: 酒后、剧烈运动后、拔罐后、打胰岛素后 ■酒后:酒精会影响肝糖原释放,酒后洗澡,会使体内葡萄糖消耗增加,同时血糖又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建议等醒酒后再洗。 ■出汗后:此时洗澡,人体心率会加快,血液加速,皮肤血管扩张,人体会因为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出现缺氧。建议等不出汗了再洗澡。 ■刮痧拔罐后:此时皮肤正处于舒张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或者发炎。建议拔罐2小时后再洗澡。 ■打完胰岛素后:如果糖友刚打完胰岛素就泡热水澡,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建议半小时后再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