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果树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果树产业第一大国。
近日,《果树学报》总结出版了70年来我国主要果树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猕猴桃作为20世纪野生果树人工驯化栽培最有成就的四大果树之一,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猕猴桃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

我国关于猕猴桃的记载可追溯至2000年前,但人工栽培猕猴桃却是进入20世纪以后开始的。
195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园开始引种栽培猕猴桃;1978年前:零星研究与栽培,人工种植面积不足1hm²(15亩),品种是新西兰引进的“海沃德”;1978-1990:猕猴桃产业起步阶段,种植面积从几乎无发展到4000 hm²(6万亩);1990-1997:快速发展阶段,种植面积发展到到40000 hm²(60万亩),每年平均增加6.3万亩;1998-2007: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十年间种植面积增长至60000hm²(90万亩);2008-2017:我国猕猴桃产业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5万hm²(375万亩);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自然分布区南北跨度大,从热带到温带都有它的踪影。最新的猕猴桃属分类共有75个分类群,其中包含54个种和21个变种。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现有的54个种中,有52个为我国特有种或中心分布。我国猕猴桃分布以云南最为丰富,有45个种分布,含特有种10个;其次为广西32个种,特有种7个;湖南、贵州、广东、江西、四川等也有20个以上的种分布。 ▲猕猴桃属物种丰富度分布图 图源:猕猴桃研究
纬度和海拔共同决定了猕猴桃的分布范围,因此也构成了猕猴桃广阔的自然重叠分布区包含了不同物种自然杂交带的存在,形成了网状进化的格局。从不同水平研究猕猴桃属植物亲缘关系,探索猕猴桃属的物种起源与进化、系统分类,为猕猴桃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换句话说,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有助于未来我国在猕猴桃品种选育上占据优势。而种子则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海沃德猕猴桃
我国猕猴桃品种选育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不断创新。从最早的利用野生资源直接优选和实生选种,到后来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直至现在利用高科技的基因育种,品种选育由传统方式向定向育种转变,选育出更多具有高产、优质和抗逆、抗病性品种。
● 早期,我国猕猴桃栽培品种主要是新西兰的“海沃德”和“布鲁诺”。● 上世纪80~90年代,通过野生资源选优出“武植3号、魁蜜、金丰、金农1号、早鲜、怡香、庐山香、金阳1号、金桃”等中华系黄肉品种及“秦美、金魁、米良1号、贵长”等美味系品种。
特别是中熟耐贮黄肉品种“金桃”在21世纪初实现了国际授权开发,打破了‘海沃德’垄断国际猕猴桃产业的局面。
金桃猕猴桃
● 1997年,红阳猕猴桃通过审定命名,在红阳基础上通过芽变选种、实生选育、杂交育种,开发出了“晚红、东红、红什1号”等一系列品种。这些红心猕猴桃对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 2006年推出的毛花和中华猕猴桃杂交新品种“金艳”,逐步成为黄心猕猴桃主宰品种;美味猕猴桃“徐香”和“翠香”等优良品种获得了大规模发展,有力促进了猕猴桃品种结构调整。
除此之外,软枣猕猴桃作为新兴栽培种发展良好,选育了全红型的“天源红、红宝石星、红贝”及绿肉的“魁绿、丰绿、长江1号、猕枣1号”等品种;毛花猕猴桃“华特”具有易剥皮和高维C(300~1500 mg/100g)的特点,更加丰富了我国猕猴桃栽培品种格局。
软枣猕猴桃
据统计,1978~2013年我国审定或鉴定了共143个猕猴桃品种。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更加注重品种权的保护,2004年起累计有76个猕猴桃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与此同时,猕猴桃的销售也开始注重品牌化运作,出现了“佳沃、齐峰、7不够、中科金果”等企业品牌,还有“眉县猕猴桃、蒲江猕猴桃、苍溪猕猴桃”等系列区域品牌。
总的来说,我国猕猴桃产业从育种到产业发展模式,都在向全球猕猴桃巨头——新西兰“佳沛”看齐。新西兰等猕猴桃产业发达国家,近年来在猕猴桃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例如,日本科学家阐明了猕猴桃性别发育机制,并联合新西兰科学家开发出雌雄同株的猕猴桃新种质;新西兰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实现猕猴桃一年开花结果。我国科研主要关注点仍集中在新型种植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对提升产量和品质相关的猕猴桃发育生理、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研究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导致果实品质差异等基础问题也亟待研究,产业关切的猕猴桃采后性状如耐储性、货架期和采后病害等探索仍较为浅薄。
红阳猕猴桃
尽管我国猕猴桃发展迅速,相对于苹果、柑橘等大宗水果,猕猴桃发展潜力仍然巨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猕猴桃消费市场。我国猕猴桃目前进口量大约14.5万吨,而出口仅0.5万吨,差距悬殊,高品质猕猴桃需求缺口较大。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主要为绿肉的美味猕猴桃和黄肉及红心的中华猕猴桃。今后绿肉型美味猕猴桃仍是较长时间的主栽类型,但现有主栽品种还需要调整,如海沃德偏酸、徐香偏小、秦美品质不佳等缺点有待进一步改进。黄肉型中华猕猴桃品质较优,今后栽培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生产中需推出高抗病的品种。红心猕猴桃品质优异,但对溃疡病敏感,在抗逆性和耐储性方面也存在欠缺,可通过设施避雨等弥补缺陷。即食型软枣猕猴桃和易剥皮的毛花猕猴桃占比较小,随着优质品种的选育,这两种猕猴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自然界中存在有全红型、橙色等类型的猕猴桃,由于品质不佳难以直接利用,可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彩色猕猴桃进行开发利用,丰富猕猴桃类型以满足的市场多样化需求。
色彩丰富的猕猴桃
苗木是产业化的基础,苗木的同质化、标准化、无毒化十分重要。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实生苗的根系抗涝、抗旱、抗盐碱及耐瘠薄能力较差,嫁接的品种往往长势偏弱。因此,选用抗性砧木,改变目前利用野生美味猕猴桃种子或残次果种子作为砧木的局面,同时建立优质苗木繁育技术体系,生产优质壮苗和容器苗,切断溃疡病和根腐病等通过苗木传播的途径,是提高建园成功率,提早结果的关键。
4、加强产业战略研究,适应市场变化
猕猴桃是一种新兴果树,发展速度很快,近10多年来年产量均以20%的幅度增加。然而作为一种小众果树,关于发展的适度规模、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目标市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市场方面,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其特点知之甚少,我国基本没有关于猕猴桃消费趋势和消费市场培育方面的研究,现今开发品种也很少进行消费者喜好度测试。但事实上,新的品种在进入商业化种植之前,必须综合考虑消费群体、经销商、种植者的需求,做到消费者满意、经销商愿意经营销售、种植者容易生产出来,这样的品种才称得上一个好品种。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与国内猕猴桃市场与贸易的研究,分析猕猴桃消费需求和猕猴桃产业发展趋势,跟踪知名品牌变化;并构建猕猴桃现代生产技术、产品和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技术推广队伍,使我国猕猴桃产业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植保科学聚焦主要经济作物,关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助力农业产业获得更大价值。欢迎大家关注和交流哦~参考文献:方金豹;钟彩虹.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 70 年 —— 猕猴桃[J].果树学报,2019,10:1352-1359文章来源 l 植保科学
资料来源l 果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