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帝国为什么没能继承元朝疆域?

 地缘谷 2019-12-06
“ 有明一朝,贵州的播州杨、水西安、水东宋、思州田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灭,贵州从“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的状态,经营成为朝廷能基本实控的地区。

NO.166

曲墨封/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校/捕风者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明朝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明朝开国军队曾追亡扫北,威震大漠,将蒙古人打得闻风丧胆。然而,明朝的疆域面积比起元朝少很多,让许多人为之扼腕。

元明疆域对比(元疆域含明疆域)

其实对于关内的掌控上,明朝实际控制的土地要多于元朝。而关外大片土地未曾纳入大明版图,则与元朝的二元帝国性质有着很大关系。

二元的大元帝国

忽必烈所创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国的主体延续和宗主,又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

在长城以南,元朝的政治体现为蒙汉文化互相渗透。虽然元朝压制汉人,但由于汉人庞大的人口基数,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以及华夏体系与农耕经济的高度契合性,使得蒙古或色目法都不可能有效治理广大的汉地。

因此,对于农耕区域,元朝不得不依赖汉人,让汉人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由汉人士绅在基层发挥其重大影响力。

如今长城南北人口分布

为了笼络封建贵族和士大夫,忽必烈在北京建造了孔庙

但就长城以北的地区而言,由于400毫米等雨线的限制,主要经济模式还是游牧经济。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完全不受汉人影响。南北之间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断裂。由此,元君主具备了两重身份——中原王朝的皇帝和蒙古帝国的大汗。

如今长城南北植被分布

由于蒙古帝国的分裂,元朝只拥有西域的一小部分,而西域的大部被察合台汗国占据。这使得元朝境内的色目文化区范围有限,尚不足以作一个堪与中原并列的“一元”来讨论。

明朝的尴尬

明朝建立后,确实希望继承元帝国所有疆土。为了拉拢蒙古人,朱元璋宣称“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并承认元朝的正统性。实际上,朱元璋对元朝是厌恶的,赐高丽国书中就声称“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之所以对其正统性承认,还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希望继承元的二元帝国。

那么,朱元璋的统战工作有没有效果呢?

元朝时,有40个万户驻守于中原。由于朱元璋的安抚政策,有36个万户留在中原。朱元璋命他们穿汉服用汉字习农业,与汉人互相婚配,于是这两百万上下的蒙古人渐渐都融入汉人当中。而明朝对于内陆蒙古人的安抚优待,配合明军出塞打击草原上的蒙古人,也使得很多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快速归降,进入汉地融入华夏体系。

然而草原上绝大部分的蒙古人依然不肯接受明朝的统治,选择继续效忠于北元的大汗。这并不仅仅因为明朝君主没有可汗的头衔。

唐朝也曾试图建立二元帝国,李世民就被游牧民族称作“天可汗”。但唐王朝凭借军事威慑、政治笼络、联姻建立起来的塞北统治并不稳固。贞观三年(629年)唐灭东突厥,永淳元年(682年)后突厥便复国,总共控制60余年。玄宗朝虽然攻灭了后突厥,草原的霸权又被回鹘汗国占有。

蒙古高原极为广袤,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整个长城以南的北方汉地;而降水稀少,环境恶劣,不宜于农作。游牧民的迁徙性,注定了他们难安易动的特质,相对于定居农民要桀骜不驯得多。

广阔的蒙古高原

在机枪和机动车辆发明之前,中原王朝发兵蒙古高原,要面临极大的后勤压力,即所谓的“距离的暴虐”。秦始皇征讨匈奴,“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为六石四斗,则转运效率为一百九十二分之一。

而游牧民族又富于马匹储备,机动性强,在广袤的高原上极难捕捉。由于成吉思汗将蒙古高原上的诸多游牧民族整合为广义的蒙古部族,明朝要对游牧部落分而治之便比唐代越发不易。元清两朝曾给予蒙古人高于汉人一等的地位并输送大量物资来笼络牧民,这是汉人建立的明朝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朱元璋的统战工作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哪怕祭出胡萝卜加大棒,也夺不走黄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望,降服不了桀骜不驯又转移如飘风的蒙人。

大明对于东北控制

在谭其骧先生所绘制的著名地图中,明朝继承了元对于东北和西藏的全面控制,这版地图影响力很大。然而外国人却不承认,他们绘制的明朝地图往往只包括关内和辽东。

谭其骧版明朝地图

而国内也有很多人认同外国人的看法,认为大明朝在辽东边墙以北,以及西藏缺乏驻军,所以并不算控制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事实是否如此呢?

《永宁寺碑记》记:“永乐九年春(1411),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明朝多次派遣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到外东北,巡视奴尔干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视时在奴儿干城(清朝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修建了永宁寺。

宣德七年(1432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第九次和第十次巡视奴尔干都司,修复了被当地土人摧毁的永宁寺并立宣德碑,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并宣谕土人,此后永宁寺再未被当地人破坏,哪怕到了清朝永宁寺因年久失修而自行坍圮。

瑷珲历史陈列馆里的永宁寺复原图

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到永宁寺遗址时还看到“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当地人对永宁寺碑敬若神明。直到沙俄夺取外东北,才将永宁寺碑搬走。

而大明对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一直维持着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明朝颁发的敕书对于贸易有着关键作用,体现出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明朝也重视对各部女真的军事控制,如建州女真的李满住、董山不忠于明,就遭到成化犁庭的致命打击,而后来王杲反明,又被李成梁平定。

建州女真与汉商贸易复原图

而明朝采取封官设卫,分而治之的手段统治女真,在明末努尔哈赤崛起导致控制体系崩溃之前,都是颇为有效的。另外明朝还广泛地兴建了驿站道路系统,深入东北腹地以控扼女真。

大明对于西藏的控制

对于青藏高原的控制,也不能以驻军来论之。西藏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地形高峻,难以驻军占领。自元以来,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关键仍是依靠输入物资,通过赏赐和贸易对西藏进行财政补贴。清末民国时在西藏并无驻军,而西藏仍不愿受英人撺掇分离,正是因为经济上依赖内陆之故。

明政府利用西番人民对于茶叶的依赖,控制茶叶,使西番受制于中央王朝的“以茶驭番”政策。

著名的茶马古道不仅仅因为有利可图,

其政治意味在明朝也值得深思

明代官方茶马贸易使用的金牌信符,正面“信符”两字,背面为“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不信者斩”的篆文,每三年征发一次。届时明朝官军会深入西番各部,进行贸易,并以此宣称统治权。

明代官方茶马贸易使用的金牌信符

在青海省档案馆珍藏的“拒虏纳马”告示中明确说——“西番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番人都是大明皇帝的赤子。大明皇帝因尔番族得茶则生,无茶则死,每年尔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以全尔性命,又加赏劳。尔子子孙孙,受我国恩,真是与天地生成一般,该得尽忠报效,永做藩篱……番汉合并剿虏,使虏不能驻牧西海,尔等自无顾虑,岁岁纳马易茶,永享安乐。”

明朝的武装使团更是屡次深入青藏高原,巡视赏赐,以宣示主权。

《明史·侯显传》: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明宣宗时代,宦官侯显遍历青藏高原进行赏赐,并击溃了不服明朝的地方武装势力,昭示了明朝对于西藏的统治权。

西藏各地面的大小宗教首领,由明政府承认委任。明朝对西藏采取“有而不治,多封众建”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建立卫所体系,令西藏土著势力广修驿站道路沟通西藏与内陆,另一方面对藏传佛教各派分而治之,设立三大法王加五大教王的体系,并往往封西藏重要宗教首领为国师,召至明京城讲经,予以尊崇。

民国时期拍摄的明朝荒废的卫所

另外,明朝在青藏高原东缘还设立了松潘卫,有驻军遥制西藏,如果西藏有变需要干预,便可如侯显率武装使团入藏一样发兵。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明朝对于西藏是有控制力的。

今天的松潘古城墙,雄伟的城墙说明明朝对此的重视

明朝对于西南控制的强化

比起元朝,明朝大大加强了对于云贵高原的控制。当然,云贵地区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不断消化的半独立政治实体。譬如汉朝看似广大,内部却遍布各种不服王化的半独立政治实体,华夏网络存在严重的断裂。而后续各朝,则将这些断裂区域一步步消化。

贵州方面,有明一朝,贵州的播州杨、水西安、水东宋、思州田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灭,贵州从“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的状态,经营成为朝廷能基本实控的地区。

明朝在贵州的行政设置

元朝时期云南主要依赖土司治理,人口绝大部分是土著。而明朝攻占云南后,又击溃了麓川王国,拓地至缅甸北部,其云南行省大于从元朝继承的状态。之后明朝在云南一方面削除土司,改土归流,一方面进行空前的大移民,建立卫所,驻军屯田,增加云南的汉人比例,并推行教育,普及王化,文庙、科举制使得云南与内陆有了共同的信仰。到明末,云南的汉人比例已经多达50%以上。

改土归流后的云南

经过明朝的经营,云南和贵州得以摆脱大部分地区的羁縻状态,进入汉地十八省之列。

小结

古代和现代的疆域观并不完全一致,一味只看面积大小而评价每个王朝的领土政策,是不客观的。不能稳固控制的土地,往往容易失去,历朝历代的经营,才有我们今天版图的基础。

参考资料

元史 . 明史

论元朝的蒙汉二元政治文化体制 . 许滢

元史十八讲 . 李治安

明朝汉藏人民茶马互市的珍贵记录 . 景庆凤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