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民工为改善家庭条件、寻求更好发展,辗转城市间进行务工、创业。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其紧密联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再加上其他主客观原因,他们被迫将子女留在农村居住地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的未成年人[1]。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目高达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2]。截至2018年初,国内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还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和成长的引导,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心理焦虑问题。赵苗苗等在对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调查中发现,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非留守儿童水平低[3];刘正奎等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焦虑水平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且个体焦虑水平间存在差异[4];袁博成等在研究中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焦虑水平较高,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程度存在相关性[5]。有鉴于此,本研究拟选取5~8年级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选取该学龄儿童进行研究的原因在于5~8年级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敏感情绪。而且,高年级儿童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更易观察其焦虑程度与调节能力。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农村的三家儿童托管教育中心,从中抽取5~8年级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5份,收集有效问卷201份,问卷回收率为98.05%。共筛选出留守儿童201名,年龄在9~15岁之间,具体构成情况见表1。 鸡坏死性肠炎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且在炎热、潮湿的夏秋季节发病频率高,研究发现养殖户采用粗放管理模式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养殖中出现卫生条件差、鸡群过分拥挤、养殖圈舍通风情况不理想、环境相对潮湿且鸡饲料营养不充分的问题,就可能诱发鸡坏死性肠炎。因此,建议养殖户在日常养殖中尽量加强养殖管理,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尽量减少养殖中的应激反应,并做好鸡饲料的防潮、防霉等工作,适当控制使用低品质饲料对鸡肠道黏膜产生刺激性影响。同时,也可以适当使用敏感药物对鸡坏死性肠炎进行有效预防,降低养殖中鸡群感染鸡坏死性肠炎的几率,增强养殖稳定性,避免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表1 调查对象的构成 性别年级五六七八总计比例/%男4229312612863.7女301813127336.3总计72474438201100 2.研究工具少儿心理健康量表(MHS-CA)[6]。该表使用7级评分制,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的研究成果,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通过24个条目来考察儿童心理过程和特征的5大领域,也就是认知、思维与语言、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特征。综合实际情况,我们选取其中18个条目来考察留守儿童焦虑程度、情绪反应等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9,重测信度为0.761,说明该量表的信度指标较好。 3.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儿童心理健康量表,向测查学生的班主任说明测查的目的和程序,由班主任将学生集中在教室,采用统一指南进行填写说明,测试时间在20 min以内,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后集体收回。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 二、实证结果1.留守儿童焦虑程度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描述性统计为考察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及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如下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留守儿童焦虑体验平均分为3.69,标准差为1.462,情绪反应平均分为3.00,标准差为1.567。根据量表的计分标准,得分越低表明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更高或情绪反应更不稳定。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情绪不稳定性则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问题,且情绪管理能力普遍较差。 表2 焦虑体验及情绪反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项目焦虑体验情绪反应平均值M3.693.00标准差SD1.4621.567 2.5~8年级留守儿童焦虑程度及情绪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儿童的焦虑程度与情绪管理能力,本文将焦虑体验结合性别变量、情绪管理能力结合年级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当P值在0.05以上时说明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比较。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情绪反应条目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如表3: 表3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情绪反应得分 年级情绪反应1234567平均分M标准差SD五年级1622.2%912.5%912.5%2940.3%56.9%22.8%22.8%3.1641.577六年级1123.4%714.9%714.9%1736.2%12.1%24.3%2 4.3%3.0831.588七年级1534.1%715.9%613.6%1125.0%36.8%12.3%12.3%2.7111.588八年级821.1%615.8%1334.2%821.1%12.6%00.0%25.3%2.8971.567总计5029356510572.9951.563 由表3知,5~8年级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年级变量的非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儿童在情绪反应条目下的得分越来越低,五、六年级平均分高于总水平,而七、八年级平均分都低于整体水平。评分标准规定,得分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差,其中六年级情绪反应过激者占比38.3%,七年级占比50%,七年级比六年级情绪反应过激者占比多11.7%,位于各年级差异之首。进一步检验发现,在情绪反应评分方面,四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5~8年级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 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要回家做晚餐,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 (2)留守儿童焦虑程度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性比较。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焦虑体验条目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如表4。 表4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焦虑体验得分 性别焦虑体验1234567平均分M标准差SD男64.7%1814.1%3124.2%3930.5%1814.1%75.5%97.0%3.7971.476女45.5%1824.7%1216.4%2432.9%912.3%45.5%2 2.7%3.4931.406总计103643632711113.6871.458 由表4可知,5~8年级留守儿童在焦虑程度方面存在性别变量的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得分情况不同,女生平均分低于男生,按评分标准规定,得分越低表示焦虑程度越强,其中处于强烈焦虑状态的女生占比30.2%,男生占比18.8%。进一步检验发现,在焦虑体验得分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据表明,5~8年级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在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 汉语也同样经受了外来新词容受的过程,外来词汇所占比例虽远小于日语,但其存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IT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加速了外来新词的进入,各种信息领域的新词数量之大、使用频率之高,形成了以往各阶段所鲜见的语言与社会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程度及情绪管理能力特征作为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在面对环境变化和外界阻力时,无法正确调整心态,社交孤独、情绪焦虑、敏感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也成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实地调研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与情感反应,发现部分儿童出现过度焦虑与情绪失控现象,且呈现出年龄与性别的变量差异。 结果表明,这种先经过蒸汽低温烹饪,再高温烧烤的方法,是将蒸汽低温和烧烤完美结合,利用低温烹饪可以减少蒸煮损失,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色泽,食物口感嫩滑,但还没有烧烤的效果;此时,再经过高温烧烤,瞬间锁住水分,表面快速上色,就可以达到外焦里嫩的烧烤效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焦虑与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研究发现,过度的心理焦虑和不良的情绪管理技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以往关于该问题的分析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高于非留守儿童,达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MHT分、冲动倾向高于非留守儿童,达到非常显著差异,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非留守儿童严重。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如下:首先,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连续六年为国家级贫困县,在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下以第一产业为主,即大多家庭的经济来源仍为务农、畜牧业和渔业[7],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许多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开销及子女教育费用,孩子交由老人抚养,而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交流,长期无法释放情绪会导致其情绪管理能力越来越差,产生焦虑行为。 “我们农机合作社作为中国石油的老客户,中国石油不仅油品质量过硬,今年又给了一些优惠政策,以后肯定会继续合作的。”逊克县柞树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凯说。 2.高年级儿童比低年级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差,且升学阶段问题最严重本研究将5~8年级不同学龄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反应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在性别变量上差异并不显著,但高学龄儿童得分总体小于低学龄儿童,且小升初过渡阶段问题最突出,六年级与七年级存在差异最大化。 从情绪反应得分来看,七年级得分最低,表明其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自调控能力、激励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七、八年级平均分均低于五、六年级,表明高年级留守儿童存在更大的情绪管理不当问题,这与胡义秋对不同学龄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反应能力的研究结果相符合[8]。除此之外,研究发现,七年级儿童与六年级儿童得分相差最大,即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最大差异。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一,随着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在管教不力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繁重的课业压力导致他们情绪烦躁、难以自控。第二,小升初的过渡阶段需要儿童具有积极有效的适应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教育引导的情况下,无法及时适应环境,导致升学时难以融入集体,因此随学龄增长和负面情绪的积累造成其情绪管理能力越来越差。 After the tensile experiment, the relationship of tensile force and distance is shown as Figure 3. 3.留守儿童中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本研究将5~8年级男生与女生的焦虑得分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年级焦虑程度差异并不显著,但各年级女生得分情况普遍低于男生,得分越低,焦虑程度越大,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以往研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男孩比女孩受挫性更强,因此焦虑程度更低。本文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影响因素可引致该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摒弃,尤其是老年人的固有思想往往会使女生被忽视;其次,女生心理素质常常劣于男生,在外界条件不利时,无法及时调节情绪,使焦虑情绪不断滋生。最后,农村女生本就比男生缺少体力方面的优势,在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下,女生普遍需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同样的生活水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自身现状的不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使女生焦虑程度更严重。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已经存在了显著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重视与有效的干预,会影响儿童未来的身心发展,也会使教育问题越来越困难。根据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及农村地区条件的落后性,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体制,打造一套“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平台、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关爱陪伴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制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与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情感的缺失更易造成其情绪焦虑、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因此政府首先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大面积外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引入帮扶企业来增加就业机会,实行经济补助、医疗优惠等,使父母在本地得到权益的保障,无须常年外出也可维持家庭收入;其次可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农村地区设置心理健康观测点,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与情感帮扶;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2.开展以学校为平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学校在留守儿童发展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大多时间都待在学校,因此教师应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工作。以学校为平台开展教育服务可使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缓和其孤僻内向的性格,有助于接受更加专业的疏导治疗。如今,竹山县已建立多所托管寄宿中心来接收父母常年不在家的留守儿童[9]。研究发现,“托管模式”中的留守儿童在寄宿制下有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相处,缓和其焦虑问题,可作为经验推广至其他地区;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及时将儿童的学习情况、社交表现等告知他们,形成“家校一体”的沟通纽带,让父母充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 3.实现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干预治疗“留守”源于家庭成员的缺失,所以家庭力量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中起着核心作用。家长们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与教养方式,多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应对孩子的成长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逐渐治愈其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4.倡导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仅是家校问题,更是迫切需要改善的社会问题。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全社会应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施以更多的关注,营造温暖舒适的氛围。媒体应运用自身职能的便利性,通过实地走访或纪录片拍摄,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真实地反映给公众,引起全社会对其教育保护工作的重视;社会公众可投身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中,倡导高校采取无偿支教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实行亲情陪伴与教育支持,倡导企业进行捐资补助来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倡导义工组织定期探望留守儿童,为她们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2016-02-14. [2] 王培安.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R].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06-01. [3] 赵苗苗,李慧,李军,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60-63. [4]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5] 袁博成,金春玉,杨绍清.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64-1566. [6] 程灶火.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5-18. [7] 竹山县人民政府.2017年竹山县政府工作报告[R].2017-12-25. [8] 胡义秋,朱翠英.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05-110. [9] 朱本双.留守儿童托管的“竹山模式”[N].中国社会报,2016-09-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