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中风输液就瘫痪?

 鲶鱼上画壁 2019-12-06

艾御享堂

   

中风是中医学概念,以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辨证中又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别,治疗当中需加以辨证论治。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即急性脑血管意外。具体又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部分患者常会出现中风先兆(小中风):如头晕、头痛、言语不清、手足麻木或不听使用等等。现代医学对中风先兆高度重视,一旦出现必须引起注意,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上面说过,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由于这两种中风发病机制不相同,症状及预后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中风:传统医学PK现代医学


中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中风主要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患者或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或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而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动风、血随气逆,而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也有医家认为,中风亦有因外邪侵袭而引发者,如风邪乘虚直入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外因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口眼痹不遂。


中医学对中风的辨证论治思路:

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要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闭证和脱证则应分别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法上应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治法。


中医学对中风的综合疗法:包括方剂、针灸、推拿、点穴、刺血、拔罐等,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对缺血性中风先兆期、急性期,均有确切疗效。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的治疗,则应在患者意识尚清,有吞咽能力时进药,昏迷患者可考虑鼻饲給药。

对急性期过后患者,应尽早转入口服中药+针灸康复治疗。

总之无论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只要救治及时,辨证准确,方法得当,一般都会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不会出现越治越重的结果。


现代医学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脑中风就是突发脑血管意外,病因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血管本身的原因、血液本身原因、心脏病等病变原因。


脑的血管为什么出现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血管的本身有问题,主要是指是脑动脉硬化,这个约占到75%,脑动脉硬化会导致什么?血管腔的狭窄,血管腔一狭窄,就容易导致血管堵塞,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中风发生。
第二是动脉硬化在动脉上就形成了斑块,这个斑块在情绪激动或较剧烈运动下,容易脱落,斑块一脱落,沿着血管运动到大脑,那么就容易形成堵塞,也就是脑栓塞,严重的也会导致中风。
第三是种情况是血管受损,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大,血管容易爆裂导致脑出血,也会引起中风。


再来看血液本身的原因:血管里面流动的血液,如果粘稠度较高,那么是不是流着流着就流不动了?流不动就导致脑血栓的形成,这个往往在血脂代谢异常,如血脂、血糖过高会加重血液粘稠度升高。


脑中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心脏病,比如说风湿性心脏病,就容易在心脏区域形成血栓,这个血栓在剧烈运动下,往往容易脱落,脱落后就沿着血管血液流动方向进入大脑,进而堵塞脑部动脉,形成中风。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治疗思路:

   1、急性期:

   1.内科保守治疗:(1)一般治疗:①安静卧床。②镇静、止痉和止痛药。③头部降温。(2)调整血压。(3)降低颅内压。(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5)防治并发症。

  

      2. 手术治疗(1)缺血性中风:对缺血性中风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重新建立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目前已开展的有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等。(2)出血性中风:轻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尚好,故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而病情严重、出血迅速、出血量在60毫升以上者,因预后不好,手术治疗危险性大,也不适合手术治疗。


         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是:

  ①中等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病情渐加重者;

  ②小脑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稳定后,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者,手术治疗可防止再出血。

  

       2、恢复期: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

  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

  2.功能锻炼。

  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

  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借助中医的治疗手段)。

反思:为什么中风患者一输液就瘫痪?

我们看到,现代医学在中风急性期的内科保守治疗中,几乎所有目标都是要通过输液才能达到,那么每天要输多少液体到患者体内呢?至少在1500-2000ml,而一个正常人的日饮水量大约在1000-1200ml,就是说从静脉输入的液体接近日饮水量的两倍。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正常人的体内血液大约占体重的8%,就按普通人体重65公斤计算,体内血液大约是65×8%=5.2(l)=5200ml。试想:近30-40%的输液从静脉进入血管后,血液浓度就要被稀释30-40%,那么血液载氧量也就相应被稀释,这又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们已经知道,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均是由于局部脑细胞得不到充分血流灌注,而致脑实质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如果此时患者血液被大比例稀释,那么血氧不足必然加重脑部原已损伤神经的进一步损伤。与此同时,体内过多水液代谢也势必加大心、肺、肠、肾等脏器的生理负担,使人体总循环总代谢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影响到血氧及体液向肢体远端的有效输送,致使头和四肢的后续损伤。

再有,所输液体中主要是水液,温度通常都低于体温,水是寒性液体。每天近2000ml的凉水从血管中穿过,不仅要带走身体中大量能量,也会造成血管反射性收缩,使颅压进一步增大,影响到药物溶栓或止血效果。

另一方面,如此大的输液量,必然要求患者分担较快的点滴速度,所以临床上病人出现胸闷、咳嗽,甚至急性肺水肿等等,也都是输液中较常见的操作失误,这些失误反馈到头部及四肢,更加重了脑损伤和肢体康复的负担。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权声明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