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没成本 无法打捞

 葉帥 2019-12-07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的术语,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我在美国商学院第一次接触到沉没成本的时候,才觉察到自己经常纠结在那些已经沉没的成本上,当时醍醐灌顶,倍感新鲜,但多年后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还是经常会为沉没成本而纠结。实际生活当中,后悔是最没有价值且是绝对的消耗,因为后悔的本质就是沉没成本的持续。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人们往往就是纠结打翻的那一缸子奶,因此它可能倾注了你买奶、煮奶的时间,也赋予了喝奶滋补的期待。您有没有过因为说错了某句话得罪了某人而每每想起而惴惴不安?您有没有过跟自己至爱亲人大动干戈后而难过至极?您有没有过为自己曾经那样肆意挥霍青春,无意识地消耗身体而深深自责?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些统统属于沉没成本,倘如果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那就像完成教授布置的作业一样设定一个期限,尽快完成发出就再也不要提及它。原来沉没成本可以演变成各种面目,以各种方式来影响你的决策,改变你的生活轨迹。

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加指责,殊不知这种指责只是在对过去沉没成本发牢骚,只是在进一步增加沉没成本,因而几乎所有教育中对孩子的指责都是失败的,甚至造成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原因就在于此。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清已经沉没的成本,着眼当下,针对未来目标立即采取行动,能做什么做什么,在行动中推动孩子的茁壮成长。

还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难以走出自己给自己画的牢笼,就是因为没有沉没成本的概念。比如有的人一辈子没离开自己出生的城市,就是因为自己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太熟悉,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情感,殊不知这些都是沉没成本,已经无法改变,大可不必影响你对人生下一步发展的安排。还有的人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一个单位,如果出于忠心耿耿,精神可嘉,如果出于有利可图,可以理解,但如果是迫不得已,因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周遭,已经无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安逸地带,因为已经付出太多太多……那就需要理解沉没成本,需要意识到沉没成本正在干扰你的决策,要努力做到不让不可改变的过去,干扰你下一步的决策。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名言说:好的改变从何时开始都不算晚,人生从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回收的投资。无论是在理财投资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无法避免沉没成本的发生。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部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果然,这是一部浪费时间的烂片。那么,应该离开影院吗?做出这个决定时,应当忽略那7美元,因为无论是否继续看下去,钱都无法再收回了。

同样的,当你在公交站台等了20分钟却仍未等到车,这时候,无论做出继续等车还是叫出租车的决定,都不应受到已经等待的那20分钟的影响,因为那20分钟已经无法再回来了。

某公司在项目上已投入了一百万元,收益为0。这时候,无论是放弃该项目,还是继续加大投入,并获得一定的收益,那一百万元都不应纳入未来成本的考虑范畴。

依据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人会通过谨慎思考,做出最理性的决策,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发现成本已经沉没时,理性的做法,当然是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可是人类并没有超级计算机那样理性冷静的头脑,在做出决策时,往往过于重视已付出的成本,从而掉入了沉没成本谬误的陷阱。

想想看,当发现某部电影很不合胃口时,你是否还坚持坐在观众席上,硬着头皮看下去?你是否在想,来都来了,中途离场电影票不就浪费了?

当等的那班车迟迟不来,你无数次想拔腿走人,但转念一想,我已经等了20分钟,如果现在走掉,之前付出的时间不就打了水漂?

因为害怕浪费已投入的资源,憎恶损失,我们总是无法果断地舍弃。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成为人生的绊脚石,我有三点想法要与大家分享。

1、切记:不考虑沉没成本

不考虑沉没成本,指的是在进行最终收益计算时,不将已付出的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但沉没成本所传达的未来事件的概率信息,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还是以等公交为例。等待20分钟后,我通过查询时刻表,了解到这班车每隔25分钟发车,如果继续等待,那么我最多还需要付出5分钟的时间成本与2元钱的金钱成本。如果选择打车,假设司机在2分钟内到达,滴滴显示的打车金额为14元,那么我最多需要付出2分钟的时间成本与14元钱的金钱成本。通过比较,我认为继续等公交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如果我想的是“我都等了20分钟,现在走人,这些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这时候,虽然做出了与第一种情况下相同的选择,但该选择则是受到了沉没成本的严重影响,其中的理性价值大打折扣。

2、警惕“禀赋效应”的影响

禀赋效应也是泰勒教授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经典理论,指的是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对其的评价要比拥有前大大提高。

听起来很不理性,对不对?但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对利害的权衡往往并不公平,相对于“趋利”,更多人会选择“避害”,也就是说,在非理性的考虑下,放弃已得的事物,要比追求利益引发更大的情绪冲击,尽管两者带来的最终效益可能并无差别。

在做出决定时,千万记得自省一下,我们真正耿耿于怀的,到底是那些沉没成本,还是由于成本沉没而带来的糟糕情绪?

一个人面对已经沉没的成本,往往容易愤而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尤其在投资领域,对于新手来说,水有多深、走势有多瞬息万变,这些,都需要向有经验的人讨教学习。都说兼听则明,多多参考他人建议,才能看到事件的各个方面,对未来态势进行尽可能理性的分析。

理查德·泰勒的获奖,让本就得到广泛关注的“沉没成本”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往者不可谏,沉没成本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绝不应当让它们左右我们的选择;来者犹可追,根据沉没成本,我们通常能判断未来各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以求最优收益。愿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无论选择是大是小,都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切勿让沉没成本成为我们人生的绊脚石。

生活毅然前行,一句话见真谛:不纠结。因为所有的纠结实际都是无意义的沉没成本。任何事情只要经过深思熟虑,坦坦荡荡作出一个选择就可以了,没有对错,没有比较,无怨无悔,这就与佛教讲的无常,提倡的活在当下完全一致;也与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一致;与美国心灵导师加布里埃尔·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不纠结过去,不忧心未来》所倡导的理念也相一致。我们只要把生活的重点放在怎样作出明智的选择,不再增加或减少产生新的沉没成本就可以了。

排版:晓锋     制图:茉莉
校审:杨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