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晨读书||陈振濂著《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金石与篆刻

 耕夫的图书馆 2019-12-07


金石书画


上世纪三十年代余绍宋先生主编《东南日报》副刊时,用《金石书画》为刊名。

金:金文拓片

石:石刻拓本


“金石书画”的逻辑问题


金石书画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不具有“科学分类”的意义。金石的书法形态本来就应该包括在“大书法”概念之内。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概念的界定:



【礼乐器】鼎、、敦、簠、、觯、爵、斝、钟、鼓、铎、钲

【度量衡】度、量、衡

【钱币】贝、布、刀、钱、钱范、银锭、钞版

【符玺】符、牌、券、玺印、封泥

【服御器】镜、钩、镫、斗

【兵器】戈戟、匕、矢

【刻石】碣、摩崖

【造像】造像记

【石经】石经

【墓志】

【题记】题名

其他

【甲骨】

【竹木】

【玉器】

【陶器】

玺印只是“金石”的极小一部分,而且“玺印”并不能与“篆刻”划等号。

商周金文和秦汉刻石与篆刻并无必然的关系。 


金石与篆刻的区别


结论:学科层面上风马牛不相及

金石是学术,篆刻是艺术。

金石重理性的学术思考,篆刻重感受的艺术欣赏。

金石强调辨析(辨真伪、分先后、别优劣),篆刻强调审美。


“金石”“篆刻”混淆的原因


根本原因:篆刻的自卑

秦汉玺印的制作由工匠完成,并无主体创作意识。至文人篆刻以来,始有此问题。

书法、绘画潇洒俊逸的创作手法,轻松自由的抒情写意境界;篆刻的工艺制作,繁难琐碎,不符合风流自赏的文人风度。


“金石”对“篆刻”的救济


【时代心理】乾嘉时期金石学流行之际,篆刻借金石之名自重身价。

【个人心理】借“学问家”身份与“工匠”身份剥离。


“金石”与“篆刻”混淆的积极意义


先“篆”后“刻”的篆刻立场。

篆刻以“通六书”为基本功。


“金石”与“篆刻”混淆的消极意义


几乎不会再思考作为艺术的独立价值,而躺在“学术”的躺椅上乐不思蜀——以学术相标榜,而放弃了在艺术自觉方面本应有的努力。

【现象

三百余年来名家辈出的篆刻,在推动篆刻艺术化方面浑浑噩噩。

丁敬、黄易为代表的“浙派”:以金石为优而以篆刻为辅,以此来表明自身的学问家立场。

清代篆刻艺术:创作意识甚弱。明明在刻印,却“顾左右而言它”。

清末、民国至解放的篆刻家:极少思考篆刻的观念问题。悟性高者(如吴昌硕、赵之谦等)尚能挣脱一些羁绊,一般篆刻家不能自拔。

“古印刻时何尝残剥”与“造字”的讨论。

沙孟海与朱复戡的学术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