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岁男子支架术后焦虑失眠、1月暴瘦30斤,医生:双心都要治

 孤飞的海鹰 2019-12-07

“医生,我支架手术后,一直睡觉不好,半夜总是惊醒,整个人异常焦虑,原来有180多斤,现在都只有150来斤了……”

站在我眼前的病人正愁眉苦脸地对我诉说着。他头发花白,眼窝深陷,眼圈乌黑,整个人说话的语调都是低而无力。站在一旁的家属帮他补充道:“他现在整天不敢动,就只在床上躺着,饭也吃不下。总是担心自己会死掉,我们也劝不了,医生,麻烦您给好好治一治吧。”

我一边翻看病历,一边听他们说。只见病历诊断上写了这么几行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高血压三期、血脂症。”原来,这位病人在半年前出差的时候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紧急做了支架手术,并且手术后的身体各项指标也很正常,目前服用波立维、立普妥、拜阿司匹林、科素亚等抗凝、抗高血压、降脂类的药物。

从这些检查报告结果来说,一切都很好,但是坐在我面前的这位病人的感觉却非常糟糕。

按照正常的心理来说,假如一个人刚刚从鬼门关被抢救过来,一般庆幸还来不及呢,为何反而出现这种失眠、焦虑、不安,还吃不下饭的呢。

为了弄清楚这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什么,我与这位患者和家属进行了一番仔细询问后,了解到这位病人今年59岁,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人长得人高马大的,而且性格很直爽,平时与朋友交往多,抽烟喝酒这些也没有啥限制。但家里人说他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其实性格急躁,还有点儿较真,就像公司里的事情,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什么都不放心别人去做,对属下和家人都是诸多要求。就像他患这个高血压都20多年了,也从来没有听医生的认真好好的吃药,血压也是忽高忽低,高了就吃,不高了就停掉,说了也不听。

可是自从上一次出差突发心梗送医院抢救,一下就把他吓着了,本来对事情就很较真,爱紧张,现在更紧张了。手术后,他时时担心自己会不会突然就死了,老是经常感到胸闷、憋气,本来手术之后心前区疼痛感已经没了,可他还是神经兮兮的,一周要跑个好几次到医院做检查,每次的检查结果、化验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是他就是不放心,还是觉得不安。

看来,这是一个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在手术前可以自己打理公司,又能够很好的与人交往,他所有的这些焦虑紧张、沮丧的情绪都是在心脏介入术之后发生的。而其术后的所有相关检查结果和化验指标都是正常的。

像这位患者这样类似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上其实非常多见,门诊病人中共病的发生率约为20%~30%。这两者伴发的情况如此之高,其原因与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有关。短期调整有积极的作用,但人体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無管持续收缩,平滑肌相应肥厚,心脏的负荷增加。

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其实存在相同的内在原因,这也就可以解释张先生在生病前就有急躁易怒、凡事放不下、追求完美、过度工作劳累等典型的A型人格的特点,老罗在以前的科普文中其实都有介绍过,这类人格群体极易引发心肌梗死。而术后,与其他性格的病人相比较,这类病人更容易发生情绪障碍。这是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看看你是属于什么类型?#清风计划#

最后我给他开了一些心血管的药物治疗,同时也让家属带他去精神心理科,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对应的药物治疗。

人体器官“心脏”和“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是如此的微妙,这也就提醒医生和家属不要轻视病人的心理状态。

后来这位病人去了精神心理科后回来又再次跟我确认了他心脏支架手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是否已经正常,是否只要坚持吃药就能控制好病情。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他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像是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他表示回家后会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不管是心血管的药物还是抗焦虑的药物,都会按时吃,然后会试着凡事顺其自然。最后他和家属回去了。

三个月后的今天,经过了三个月治疗的这位患者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他表示已经能够接受目前的状态,胸闷、憋气的症状也基本消失了,睡眠及饮食明显好转。病人家属说,他的脾气比原来平和多了,生活也规律化,开始戒酒戒烟了,目前仍在常规化的治疗中。

由此可见,对心脏病的治疗,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措施外,还要对继发的焦虑状态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和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心脏”和“心理”都要治,“双心"联合治疗才能使病人全面康复。

@清风计划 @清风医生说 @心血管病 @关注心理 @精神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