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7集:中医内科学

 蔡征征 2019-12-07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四)散寒止痛法:主治寒凝中焦,胃脘暴痛。
常用方:治寒痛方(师授)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甘草5克   香附10克
牵牛子10克  五灵脂10克  木香10克   沉香5克   蔻仁10克  砂仁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焦查10克   炒麦芽10克   炒神曲10克  酒大黄5克
功效:温散寒邪,疏通气血
主治:寒凝中焦,胃脘暴痛。即辨胃脘痛里的暴痛。
(五)消食开胃法:主治食积纳差。
常用方:加味保和汤(成方)
陈皮10克    制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甘草5克   焦查10克  炒麦芽10克
神曲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10克    连翘6克   黄连2克(或胡黄连)
汤剂
功效:消食开胃
主治:主治食积纳差。胃脘症状不明显,食欲不振,舌上有胎,或胃病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而食欲不振者。
(六)益气除痞法:
常用方:加味补中益气汤(师授)
黄芪20-30克   红参(或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当归6克(便溏者去之)  甘草5克    炙升麻5克   炙柴胡5克   木瓜10克   醋白芍15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丁香5克
功效:益气补中,理气平肝。
主治:中虚气陷,胃脘痞满,按之软,食前痞甚,食多又作,平卧休息减轻,久立劳作加重,舌淡少苔或无苔,痞满甚时也兼疼痛,痞轻痛亦轻。哎气、肠鸣、泛酸、腹胀、便溏、便秘、头晕、畏寒等兼症也可出现。
(七)建中缓急法:主治中焦虚寒之胃脘痛。
常用方:加味黄芪建中汤
党参10克    黄芪20-30克     肉桂6-10克     当归6克     醋白芍30-45克
甘草10-15克    饴糖(或蜂蜜)30克     大枣五枚
(与原方略有不同)
功效:益气生血、温中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气血两虚之胃脘隐痛或拘急疼痛,其痛常因饥饿或受寒诱发,得食或揉按、热熨减轻。舌淡苔白,脉细弦。
凡中焦虚寒型胃病无明显食积湿阻者,均以本方为基础。泛酸,去饴糖、大枣加乌贼骨、瓦椤子;便血加白及、三七;脘痞加紫苏、丁香;平时隐痛,剧痛发作时,加干姜、附子、元胡、白芷。

(八)补益心脾法:
常用方:加味归脾汤
党参10克  黄芪20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  元肉10克  灸甘草5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炒枣仁10克   木香5克    柴胡10克   醋白芍10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汤剂
功效:益气生血,补脾养心
主治:胃病兼见心神失养者。胃脘隐痛、纳差脘痞与疲乏、失眠、心悸并重,唇爪色淡,舌淡苔薄。
(九)养阴柔肝法:
常用方:一贯煎(成方)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生地10克  枸杞10克  当归10克  川楝子10克
功效:养阴柔肝,理气止痛。
主治:胃病肝阴虚者。胃脘灼痛连及胁下,口干口苦,舌红少苔或无苔。
若气郁甚时,可暂加香附,青皮等疏肝之品,痞闷除则去之,痛甚可合芍药甘草汤,或加元胡,肝火盛胃脘嘈杂者,可合左金丸。
(十)养阴益胃法:主治胃病胃阴虚者。
常用方:养阴益胃汤(自拟)(沙参麦冬汤化裁)
红参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玉竹10克    石斛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紫苏10克    木瓜10克    白芍10—30克  甘草5-10克
功效:养阴益胃。
主治:胃病严重阶段,胃阴不足,各种胃病症状兼有可能出现,症状多不严重而体质虚弱严重,形体消瘦,舌红无苔,光如镜面,脉细数。
(应用此方,以舌象为观察疗效依据,待舌色渐淡,舌苔生出,方为有效。若服数十剂后,舌象毫无改变,预后多不佳。可谓有一分舌苔,即有一分生机)。
(十一)利水除饮法:主治痰饮型胃病。
常用方:五苓散(成方)
桂枝10克   生白术10-30克     茯苓10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汤剂
功效:利水除饮
主治:胃病痰饮型。
可见脘腹痞闷难忍,甚或腹部胀大或腹部、下肢浮肿,或病人短期内发胖、气短乏力。或时时恶心、频吐清水,或胃脘悸动,脘部满闷发冷,肠鸣漉漉。
呕吐痰涎清水,合小半夏汤。阳虚加附子、肉桂。水多需要泻下者,加生槟榔、芒硝,得泻数次,腹胀脘痞缓解后,可间断使用。
(十二)止痛方:
胃病在疼痛明显时,可在辨证方中加入止痛方药,常用止痛方药如下:
1、五香丸(古验方)
由香附、炒牵牛子、五灵脂三药组成,入汤剂时各用十克。入丸散时香附、五灵脂等量,二丑减半,每日总量十至十五克。
2、芍药甘草汤(成方)
本方是缓急止痛的主方,常用量为醋白芍三十至四十五克,灸甘草十至十五克。
胃脘痛具有下列特点者可用:
一是舌上苔不厚腻,不论气虚、阴虚皆用;二是脘痛喜揉按,或有拘急感,或有空洞感。一般入汤剂。
本方与五香丸皆擅止痛,一治虚痛,一治实痛,区别要点在于舌苔薄厚。
(十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在临床症状消失,舌脉基本正常以后,治疗的任务是巩固已取得的疗效。
目的:防止复发,增加食欲,强壮体质。
常用方药如下:
1、百补增力丸(成药)
主要用于湿阻型和气滞型,连服一至三月,也可每隔两月,再服一月。本药虽以增补命名,主要作用在于健脾除湿,对脾湿易停湿者效佳。
2、人参鸡金散(自拟)
由红参、鸡内金、生山楂等量组成,研末,早晚各十克食前冲服。用于气虚为主,胃病症状虽除而纳差体弱者。对小儿厌食也有良效。(小儿可不用山楂,为了减少药量,便于喂服)
3、加味补中益气汤:
前已述,在症状消除后,可制成丸散久服。
4、养胃阴膏:
由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枸杞、玉竹、黄精、石斛、红参、陈皮、蜂蜜等药组成,熬膏久服,用于阴虚型胃病。
5、金匮肾气丸、龟龄集、附子理中丸(成药)
三药均用于中焦虚寒型及痰饮型。肾气丸温补肾阳,兼暖脾土,中寒脘痛兼便溏肢冷,有全身阳气不足之象者多用。附子理中丸多用于中寒胃脘暴痛痛止以后。龟龄集用于胃病患者脾肾阳虚,全身虚损明显者。
附:
董建华  加味香苏饮:(成药名胃苏冲剂,组成略有不同)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效: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槟榔四消丸:
槟榔200g  酒大黄400g  炒牵牛子 400g  猪牙皂(炒)50g  醋香附200g  五灵脂(醋炒)200g 制水丸。(此为药典方,有成药可直接用)
用于食湿积滞,脘腹痞痛,也可以用于胃病痰饮型,得泻可停药。

泄泻
一、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附:
西医腹泻
西医的腹泻,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范围较中医泄泻病范围广。
1、急性腹泻
(1)感染 (2)中毒、(3)药物 (4)其他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2、慢性腹泻
(1)肠道感染性疾病---③肠结核;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

(3)肿瘤; 
(4)小肠吸收不良; 
(5)肠动力疾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

(6)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

(7)全身疾病 。
急性腹泻中,(1)、(2),慢性腹泻中(1)、(2)(4)、(5)与中医泄泻病内容基本重合,其他疾病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参考使用本课的中医疗法。
----------------------------------------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
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
3、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可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需除外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鉴别诊断:
1、痢疾
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