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人赫德:甲午战争如果中国取胜,就会把进步拖后几个世纪

 木有泥 2019-12-07

甲午战争的爆发,清廷希望列强帮助调停,但调停是失败的,于是,李鸿章只好亲自赴日谈判。对于中日议和,英国人赫德一直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自日军跨过鸭绿江侵入中国境内到李鸿章赴日谈判,赫德更加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状况。但是,面对日本侵略者凶焰争胜,欲壑难填;列强在所谓的调停中各怀鬼胎,勾心斗角;清廷又腐败无能一味妥。如此局面,赫德既有一种危机感,又有一种对议和无从下手之感。

1894年11月上旬,当日军占领大连湾炮台把目标瞄向旅顺之时。赫德这样感慨的说道:

中国依旧无所准备,它的最好的军队已被击垮,正像孙大人(指孙毓汶)几天前对我说的:“箱盖子揭开了,里面却是空的。”他指的是所有用于购置武器、军舰,修筑要塞、扩大兵员的经费都付诸流水了。这件事情上的每一步骤都暴露出一些新的丧心病狂的行径,尽管令人难以置信,但有些身份极高的人物却从每一次灾难中赚了大钱……总理衙门今天还抱住一切会顺利解决的想法,认为他们不需要做什么事,总会度过难关的!这真正可悲!我认为日本攻下旅顺后可能愿意谈判。如果答应给它朝鲜、台湾和赔款,它就可以不再向前进军。但是如果拒绝的话,它将在春天进攻北京,以后怎样,活着的人都能看到![1]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洋大人》改写

赫德既为中国担忧,又希望中国振作,在他复杂的情感里还有着这样一种意念: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太需要外力使他惊醒了。它按照西方的要求,开放的步子太慢了。它的无能到了可恶的地步——这个老大帝国根深蒂固的慵懒拖沓、麻木,有时候倒成了它抵制西方影响的一件韧性的武器。赫德很希望中日战争像一剂猛药,使清朝这个积郁已久的病躯之身在沉痛地打击中醒来。

在平壤战役之前,赫德已经有了希望通过沉痛的战争打击,迫使中国觉醒,实现进步的想法:

在时机到来的时刻,我很可能要“插手”安排调解,因为我们越早结束战争越好!这是个存亡攸关的大问题,关系到东方的文明。我虽然一直认为中国本身肯定会以健康的方式通过革命的过程,尽管步伐缓慢,在较远的将来是会走出一条路来的,但我相信若是它被日本打败,倒可以把进步的车轮从古旧的泥淖中拔出来,让中国摆脱束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中国如果取胜,就会把进步拖后几个世纪!日本人在近三十年里所做的事值得高度赞扬,他们在朝鲜所推行的改革也引起我们极大的同情和得到我们的祝愿。[2]

11月21日,日本轻松占领旅顺。赫德又重复了他希望通过中日战争使中国觉醒的言论。“如果我们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所害怕的是这个老大帝国仍将酣睡。中国不是一个喜欢战争的国家,它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的种种特性,都倾向于和平,而这个粗暴的世界却偏要打扰它。但是这正是医治和平的种种病态的唯一方法!”[3]

赫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老实说,他并不希望看到日本在远东称王称霸。他也知道,日本不狠狠地教训中国,这条睡龙就不会觉醒。赫德也诅咒日本的狂妄,特别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多次拒绝外国调停,这更使赫德感到一种咄咄逼人的攻势可能危及他的地位和权力。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他更有愁白了“少年头”的况味。

12月间,赫德一面与欧洲军火商联系购买军舰枪支、筹措外债和设法聘用琅威理等人,一面又有些疑惑,不知这样“搞来搞去,于事何补”。他担心日本人一旦攻占北京,则必将控制包括海关在内的所有政府机关,届时可能将他赶跑,到那时他和英国在中国的利益也将化为乌有。[4]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表露了它的担忧和无奈:

1894-1895年,营口,为保护欧美人员的美英军舰被冰封在船坞里。

一星期前,通过美国调停和平有望,但日本人改变了主意,他们说,“叫中国派它自己的人来同我们谈判”,而中国不肯,现在的事情是一决雌雄。如果他们听从我的劝告,……那么我们的机会就会好得多。如今它的军队被击溃了,各地招募的兵员既无训练又无斗志,而官员们结帮自保,老百姓愿意臣服于任何皇帝,使得野心勃勃的敌人可以不费力地实现其征服欲望。就正义而言,日本人根本没有任何正义——也许只有这种正义即由他们认定别的干了错事的国家必须改正。我本人不相信单凭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不相信只用一根筷子能吃饭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第二根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现在感到应该以外柔内刚的办法处理,因为他们认为正义在自己一边,并希望这种正义最终要比日本越打越重的铁拳实力更强有力。我想日本人将试图打到这里。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将占领这些政府建筑物,很可能把我本人撵走或囚禁起来。他们所想到的就是征服,他们将推翻一切。[5]

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赫德仿佛感到,北京的天气乌云密布,巨大的狂风随时都可以把这个帝国都城摧毁。但是失望、莫可名状的情绪又使人感到痛苦。他在负载的情感中,仍然期待着各国能够出面调停。他希望西方的斡旋能够成功。他“相信公理定能战胜强权”。虽然列强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再次进行了斡旋,但调停最终还是失败了。大清只好亲自到日本议和了。

1895年1月初,清廷派遣张荫桓和邵友濂赴日议和。赫德料定,他们此去将非常艰难。他们敢于接受日本的条件吗?他们如果接受了将遭受唾骂,如果不接受,日本就会发起向北京的进攻。赫德担忧地说,“人们希望议和成功,但我担心现在是用赔款、割地去买来和平。中国竟然把这场仗打得如此糟糕,使人气恼。现在仍很难说,继续打下去是否会好一些,我们可能有所改进,敌人可能实力消耗殆尽。假如由我掌权的话,我必定坚持打下去,可惜我没有这个权力;我也不敢劝这个政府这样干,因为打下去有可能造成它的毁灭。如果中国人从此认真地进行改革,将来一定会好得多。但是我恐怕,除非攻占了北京,他们大概不会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也不会理解缺少的是什么样的素质,并设法达到要求。”[6]

果然,张荫桓、邵友濂在日本受到了羞辱,清廷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那么,要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谈判,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赫德认为,“那个必须在和约上签字的人(李鸿章)面临的是一个极招人埋怨的任务,全国人民要咒骂他和政府,起码是轻蔑他们!外国人只能提出议和的意见,并暗示如果他们的利益受到影响将要出头干涉,这一点只能非常加以审慎地利用。我担心列强,或其中的某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肯让日本和中国自行解决,也许会出面强制召开国际会议,或者乐于见到中国被打垮,借此一方面保留为了以后搜取其它权利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也可分沾这个未留下遗嘱的死者的财产。我的建议是让两个当事国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李鸿章最近几天脑海里装了过多的建议,以致他或许把人们的意见搅成一锅粥,思想混乱无所适从了!他像我一样,年轻时交上好运,就此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其实我再说一遍,他像我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身居高位使他声名显赫而已。当他接待外国人时仿佛应付自如,但揭去他的这张皮,他还是中国佬,同其他官僚同样是无能之辈。德璀琳很崇拜他,我却不那样看待他。”[7]

春帆楼

赫德料定李鸿章必定是要去签订屈辱条约的。果然,随着三月间日军分三路进犯,几天之内,牛庄、营口和田庄台皆被占领,辽东半岛陷落,大清败局已定,李鸿章到日本后也是被动的议和。

3月23日,5000名日军在战舰的掩护下,在澎湖登陆,清军起而抵抗,不到一天,日军便占领了澎湖。在3月24日的第三次会谈上,伊藤博文提及此事,让李鸿章万分紧张。他知道,大清已经没有谈判条件了,手里没有可以使对方让步的牌;他失去了方寸,竟然大骂清廷中的那些主战派,指责他们不了解国外形势,把局势弄得不可收拾。李鸿章说,“中央之达官显贵不能洞察中外形势,排斥敝人意见,以致不幸造成今日之局面”。[8]

战事的继续推进,使李鸿章很有一种担心,担心清廷因此崩溃,因而表现得更加软弱。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无奈地乘轿返回引接寺行馆,可到行馆门口的时候,突然冲出一个年轻人举枪朝他射击,子弹射中他的左颊。当时现场一片混乱,原来这是一位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极端仇华分子,他希望中日战争一直打下去,不愿意看到两国议和。受了枪伤的李鸿章当时就昏厥过去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醒过来了。不过这一次他到还镇静,看着被鲜血染红的衣服,抚摸着被处理过的伤口,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遇刺令日本政府也异常吃惊,伊藤博文担心因此误了议和之事,他说:“该犯以和为非,应将本大臣枪击,不应戕害中国使臣。盖议和一事,所有条款,专靠本大臣定夺,非靠中国成行使臣也。” [9]随即与陆奥宗光一道前往行馆看望李鸿章,一再地表示歉意。

李鸿章被刺伤的时刻,赫德尚不知情。但是,面对江河日下的战局和日本的狮子大开口,甚至列强各国都想趁火打劫,却使赫德更为忧虑,“我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局面。日本要求占据山海关、大沽、天津等地,作为答应停火的条件,这使人反感而不能接受的,我们害怕这预示要恢复和平,条件将极为苛刻。英国除了讲得好听以外,一无作为;但是讲好听的话目前于事无补,而且这几乎同女王选派英格斯为海军随从参谋一样被人看做是毫无意义。因此,如果我讲过的老预言成为事实:俄国把它的手伸进了中国,这是不必惊讶的!”[10]

日本出版的《日清甲午战记》刊登战争的详细情况

李鸿章被刺的事件,日本政府一方面积极给李鸿章疗伤,另一方面立即开始审判凶手。受此事件影响,日方接受了李鸿章提出的签订停战协定的要求,并提出了议和条件。日方提出的合约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四、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更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运进中国各口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并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苛刻的要求,听到消息的赫德万分惊异,他评论道,“议和条件已到,要求异常苛刻!全世界将为日本喝彩,而中国将不寒而栗。我担心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款所包藏的祸心,会将另一些看上去好像是包含着什么好处的条款消除掉。”这里所说的包含着好处的条款大概是指开放通商口岸等,这些条款在日本看来是自己的需要,也是各国的需要,“皆各国多年愿望不可得者”。[11]

在赫德看来,日本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即使是所谓的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也潜藏着进一步的侵略野心。但李鸿章还是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承认朝鲜与中国脱离宗藩关系,承认朝鲜为日本的附属国;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在七年内付清;《马关条约》经两国皇帝批准互换后,重新谈判新的通商行船及陆路通商章程;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派驻领事到各通商口岸等等。

《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李鸿章的指责、非议之声一时甚嚣尘上,自知罪孽深重的李鸿章此时倒是会图清静。1895年4月18日,他从马关登船回国。他到天津后,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让伍廷芳将《马关条约》的文本送到总理衙门。老实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负有很大责任,因为他的妥协政策、惧敌思想、临战指挥失当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所以才被动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即便是李鸿章躲着,但还是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弹劾。

条约的签订,此时的赫德认为自己的优势将失去。但面对侵略者的强大,他也赞同李鸿章对日本的屈从,也为自己和英国政府在这场艰难的议和谈判中并无作为而感到遗憾。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政治敏感度,他觉察到战后列强蜂拥而上抢夺中国的可能性,觉察到了英国维持多年的优势行将失去,至少它没有甲午之前的那种赫赫声势了,在侵华的列强各国中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也可能要被颠覆。这种颓势将影响到海关,影响到自己在海关的地位,这样的情况下,赫德很希望清廷里那些头头脑脑们能够听取他的建议,那样他将仍然发挥他的作用。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

日本刊登的李经方和李鸿章

和约已签字,李已回国,但我怕的是革新很可能又是一纸空文。很多要求革新的中国人今天感到惋惜的是日本没有打到这里,因为他们说总的看来中国并不认为自己会打败,因此它将同以前那样我行我素。赔款借债大概会使海关立足于中国到下个世纪中叶,如果中国能维持完整到那么久的话。除非银价上升,否则这海关生涯除了工作的兴趣和生活过得去之外,将很少有诱人的魅力。中国如不认真着手革新,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久留下去了。我相信,如果我提出要求,他们是会把海军交给我的。为什么他们不在十或二十年前这样办呢?如今为时太晚了,这是对我而不是对中国而言![12]

赫德很有一种挂冠归里的想法,但他更多的是不舍,更多的是对权力的迷恋。他知道有很多人觊觎着自己这个职位,特别是甲午之后,那些觊觎的人更加急不可耐。在这种局面中,他所预感的列强借甲午之战的“东风”疯狂瓜分中国的狂潮还是很快发生了。后来,赫德不得不为自己、为了英国的利益而投入一场保位之战。

——

参考文献:

[1]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第312页。

[2]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108页。

[3]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176页。

[4]卢汉超:《中国第一客卿:鹭宾·赫德传》,第170页。

[5]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78页。

[6]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213页。

[7]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244页。

[8]戴逸等著:《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第159页。

[9]孙克复编:《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第190页。

[10]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261页。

[11]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第318页。

[12]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六卷,第27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