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08
1、匮乏状态: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的状态,寻找幻想中“充盈”的瞬间
2、实在界、象征界
1)镜像阶段:
a.自我出现,认同与误认,开始进入想象界
b.主题就是匮乏的存身之处
2)去——来游戏:儿童对母亲缺位状态的自我补偿
a.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存在与意义疏离
b.阉割:放弃自我身份、天性以融入文化
3)俄狄浦斯情结:
a.欲望是对固定所指的追求,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
b.渴望回到自然的“充盈”状态,“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生命的叙事
三、电影精神分析
1、两种需要被摧毁的快感
1)窥视欲:观影主体与银幕客体的分离
2)自恋:认同
*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
2、挽救快感、逃避阉割情结的方法
1)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
2)以偶像崇拜的对象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形象
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
1、幻想: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
2、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幻想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
3、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
4、欲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满足,只能在幻想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回溯)
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1、能指和所指
1)意义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
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
3)毗邻轴(组合)、聚合轴(选择)
2、现实世界是被语言建构而来的
3、语言VS言语
4、历时性VS共时性
*结构主义: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
2)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
二、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
1、施特劳斯:神话背后有高度同质化结构
1)神话素的组合
2)一切神话都具有相似的结构,都对社会发挥着类似的社会文化功能
2、赖特: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向社会成员传播观念秩序
经典西部片、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的二元对立结构
三、罗兰·巴尔特:《神话学》
1、《神话学》
1)初级指意系统和次级指意系统:为人们所消费的神话是在次级指意系统上被生产出来的
2)符号的多义性: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
3)神话的双重功能:展示事物的存在、强加给人们对事物的解释
4)人们对神话的解读取决于: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
5)结构性描述:图片与文字
a.接力:文字扩充了图像潜在的内涵
b.锚定:文字对图像产生反作用
四、后结构主义:
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
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
五、雅克·德里达
1、意义的延异: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意义在永无止歇的互文性延迟
2、二元对立是一种权力关系(暴力层级、奇异的补充经济):含混的补充过程早已渗透至在场之内,持续不断地为纯粹在场的自我复制与自我分裂营造着空间
3、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依靠另一方的缺席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
六、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
1、话语发挥作用的途径:赋权、限制和建构
“话语域”
2、话语生产了作为权力武器的知识
1)权力是生产性的
2)某些特定列行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真理政体)
七、全景敞视机制
1、杰里米·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全景敞视主义
2、规训社会:意识到凝视的存在,将越来越多的人类存在方式纳入视觉所及的范畴
监视技术的发展:满足窥视的快感、同时通过自我规训的方式顺从了规范的束缚
第七章 性别与性取向
一、女性主义
1、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
2、女性主义获得了发言权,是一种生产性解读行为
3、大众文化:
1)女性和男性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截然不同
2)女性必须充分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掌握自己的身份
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
杰姬·斯黛茜《凝视明星》:三种女性对电影反应的话语类型
1)逃避现实:大众娱乐乌托邦性质
2)身份认同
3)消费主义:
a.消费是诸多意义 彼此协商的场所,奴役、剥削VS争夺、抵抗
b.剩余: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
三、解读言情小说
1、莫德莱斯基《仇恋》
2、罗莎琳德·考沃德《女性欲望》
1)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获取快感
欲望生产并维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
2)小说满足了女性的特定需求,为某种共同幻景提供佐证(俄狄浦斯情结)
3、詹妮丝·莱德威:
1)“回报式”幻想:回忆往昔幸福时光
2)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中的自我
3)“牢固的三角形心理结构”:与异性打交道、以母性身份与供养及保护自己的人维系强烈的情感纽带
4)最基本元素:供养女人的伟男子
*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而非文本:阅读言情小说是一中抵抗行为,拒斥社会角色
*缺陷:否认了快感之为快感的单纯性
四、《观看<豪门恩怨>》
1、快感生产、发挥作用的机制
1)情感现实主义(外延、内涵):自我意识穿行于叙事内外
2)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自行划定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
2、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商品
1)四种态度:
a.厌恶
b.讽刺
c.喜爱:应对措施:将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内化、与之协商、故作讽刺
d.民粹式
2)逃脱的方式
a.宰制性意识形态对文化实践缺乏约束力
b.从女性表征中汲取快感,无所谓对错
3、批评
五、解读女性杂志
“吸引与拒斥“辩证法
1、詹妮丝·温希普《深掘女性杂志》
1)围绕一系列“虚构”组织起来:汲取梦幻般的感觉、获得替代性快感
2)不否认日常劳动的存在,但展现人类在情感领域而非物质领域的成功——构建置身于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束缚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女性个体、进而构建女性共同体
3)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2、约克·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
1)女性主义的抗争应当以赢得对女性的尊重为最终目标
2)文本不直接拥有意义,读者是意义的生产者,关注读者从女性杂志中攫取意义的原因
3)解读策略:拿得起放得下、消遣娱乐、实践知识、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理想化自我)
六、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
1、安东尼·伊索普:
1)宰制性男性气质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一套依之自我约束的性别规范
2)宰制性男性气质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征,所有人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2、肖恩·尼克森:男性气质是表征的政体
七、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攻击异性恋霸权,在异性恋文化中为“反常性”找到相应的位置
1、茱蒂丝·巴特勒关于性别
1)拨付挖:生物性别VS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
2)巴特勒:性别本身就是社会性的
2、茱蒂丝·巴特勒“操演理论”
1)奥斯汀的“施为语言”理论:施命语言VS施为语言
2)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所“操演”出来的,是持续不断、近乎规训式的过程
3)性别操演的模式“扮演”:
a.使指意的模式戏剧化,从而确立“性别”本身
b.主要场所:消费
*克雷·克里科穆尔、亚历山大·多提:同性恋如何与大众文化建立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关系?
第八站 “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
一、“种族”与种族主义
1、作为指意系统的种族主义
1)“种族”是文化与历史范畴,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直接产生意义
2)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
2、“种族”概念的三个关键时刻: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
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1、防御性意识形态: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
2、对殖民地的征服是上帝的旨意,主张向黑人世界“播撒文明”甚至将之灭绝
三、东方主义
1、东方主义:
1)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智尚的一种方式
2)虚构意识形态系统:西方维系对东方霸权
2、描述帝国的虚构类文艺作品
1)帝国主义文化的欲望和焦虑,旨在使读者了解欧美人的本质
2)东方主义叙事是生产性的,建构“真理政体”
*好莱坞越战电影:建构美国人的越南经验
1)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征、战争的美国化
美国式纯真迷失
2)对其意义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布什海湾战争演讲、越战老兵评述好莱坞越战电影
四、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状况
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新意识”
1)反对被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先锋革命”,攻击现代主义的流行地位
2)大众文化研究: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毫无意义
2、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文化并非是最好之物,而是全部生活方式
1)对美国心驰神往,对大众化生产的都市文化感兴趣
2)安迪·沃霍:商业艺术也是真正艺术,不逊于统治阶级标榜的真正艺术
3)胡伊森:
a.波普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文化壁垒大崩溃
b.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早年欧洲先锋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1、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
2、科学话语与知识的地位与功能:科学与知识的合法性力量日渐衰损,为权力的需求所塑造,成为文化与经济资本
3、新型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是价值的唯一体现
*评价:当代知识分子的消极英雄主义VS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四、让·鲍德里亚
1、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
2、拟像与仿真
1)拟像: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原本自身不存在
2)仿真: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
*内爆:真实界与想象界在相互作用之中的不断坍塌
3、超级真实主义
1)无处不在,在虚构世界中寻找诠释
2)并不是失去分辨能力,而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足轻重
3)后现代传媒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生产:
a.除却传媒事件,一切都无关紧要
b.真实事件与其传媒表征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
4)第二次历史变迁:“真实”隐退在“超级真实”之中,表征就是事实本身
4、态度:欢迎+担忧
五、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1、后现代主义
1)分期概念: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
2)既定文化形态的三种类型(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在既定文化形态之内,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成为宰制性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