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顶级教育资源面纱:海淀妈、顺义妈带来的焦虑有意义吗?

 齐家平国 2019-12-08

揭开顶级教育资源面纱:海淀妈、顺义妈带来的焦虑有意义吗?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有适合他们的人生之路。我们不能将自己做不到或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本不属于他的重任。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应当接受自己的平凡人生,这也许是目前能缓解焦虑和恐慌的唯一出路。

顺义妈、海淀妈的传说一直在社交媒体轮番上演,各种版本亦真亦幻,焦虑和恐慌在家长中迅速蔓延…

海淀和顺义占据了最顶级的国际国内教育资源,是众所瞩目的教育高地。这里的父母不是知识精英就是五百强高管,拥有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国际学校、欧美夏令营、名师辅导......让人羡艳嫉妒的同时,也深深击中了无数父母焦虑的心。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金字塔尖的人才,他们认为只有拥有最顶级的教育资源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因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超过了任何欲望。教育俨然已演变为一场争夺名校名师、高端才艺和体育训练的军备竞赛。

顺义妈和海淀妈的传说像一把盐撒在了油锅里,让父母们的教育资源焦虑症集体爆发了:自己给孩子拖了后腿吗?自家孩子不要说爬金字塔尖了,以后做个社会的螺丝钉是不是都成问题啊?

我们真的有必要如此焦虑和恐慌吗?让我们将海淀妈和顺义妈的顶级教育资源一一来分析看看。

揭开顶级教育资源面纱:海淀妈、顺义妈带来的焦虑有意义吗?

01

人人都是焦虑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你们的数学老师怎么才是硕士毕业啊?能不能找个博士来教啊?”去补习中心帮朋友接孩子,看到一群小学家长在纷纷质问前台。

一位朋友砸巨资实施爬藤规划,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是孩子的私教,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是孩子的钢琴老师,听说有一家击剑馆培养了全国冠军,找到教练劈头就问:“我的孩子想学击剑,你能保证她拿到冠军吗?”

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教育资源追逐战,父母们殚精竭虑、战战兢兢,深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如果没能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输掉的将是孩子整个的人生啊,想想就让人恐惧。所以,无论是补习班或才艺训练班,还是天价的私人老师和私立学校,父母们都不惜拼劲全力...

家长们随时都在捕捉最好的资源,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敏感的神经,引起一波波的讨论和热议,焦虑也随之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他们不仅是焦虑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我认识一些顺义妈,年砸百万在爬藤路上狂奔的确实不少,有五百强高管经历的也不少,但从未见过学术水平横贯中西,英文水平持平CCTV国际台的顺义妈。

曾经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是海淀妈,她们确实会在学术沙龙中展示学术精英的高大上,但私底下也只是闲聊一地鸡毛的生活,不会有兴致去谈起罗马帝国和行为经济学……

而因为焦虑和恐慌,很多家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们会无意识地夸大别人的优势来吓唬自己,让焦虑一浪高过一浪。

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虽然人在北美,但每年夏天结束,很多从国内度假回来的妈妈们就会带来很多恐慌:

“国内不仅学校学习抓得紧,课外补习班也已经系统化专业化。相比之下,加拿大学习松松垮垮,课外补习和国内相比简直是手工作坊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差距。

国内孩子不仅学业基本功扎实,还有中文的优势,而且英文也越来越好了。加拿大孩子不仅没有学业优势,唯一的英文优势也快没有了,如何在以后的全球化竞争中立足啊?”

每次听到这样的传说,我都会自我怀疑:当初带孩子出国读书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彻底耽误她了?我是不是也该给她报个课外补习班了?

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80%的家长有教育焦虑综合症,急需要外界的帮助。确实如此,焦虑和恐惧已经快要把所有的家长们淹没了。

揭开顶级教育资源面纱:海淀妈、顺义妈带来的焦虑有意义吗?

02

我们高估了教育资源对孩子的作用

当我们让一个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奥数,让一个对音乐无感的孩子苦练钢琴,让一个天赋平平的孩子考北大清华常春藤,我们很少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本身具备爬到金字塔尖的素质吗?

在网上看到一张海淀奥数班的照片——家长们坐在教室后面拼命地做笔记。不知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孩子上完课需要家长辅导才能理解的话,这样的孩子在奥数竞赛中能走多远呢? 奥数竞赛真的适合他们呢?

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家孩子是个普通孩子,不愿承认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寻找最好的教育资源,希望由此帮助孩子成功。

但当我们揭开顶级教育资源的神秘面纱后,我们就会知道:那些让人羡艳的顶级资源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神奇,也不能保证把孩子送上金字塔尖。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真理——因材施教。

比如我一位海淀朋友,夫妻俩北大毕业,儿子考上了传说中的北京八中少年班。三年学完中学六年的课程,14岁就可以上大学,看来注定是金字塔尖的人生了。

事实却不尽然。我这个朋友如今就很后悔——

首先,儿子喜爱文科,语言学习需要时间积累,三年速成导致孩子的中英文不够理想;其次,少年班不是应试教育,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清华北大,虽可以申请国外名校,但14岁的年龄无法独立面对国外生活;最后,大学期间没有同龄人朋友,会严重影响本来就内向的孩子的性格发展。

再比如有不少孩子参加约翰霍普金斯的天才营。但这样就能让一个普通孩子变成天才了吗?让一个学业一般的孩子,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就有质的飞跃,显然是不现实的。

天才营更大程度上是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有个朋友的孩子确实受到启发和鼓励,从天才营归来后,开始努力学习,最后逆袭考上常春藤大学。不过那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之前学习不好只是因为不够努力。

还有每年夏天硅谷、斯坦福、哈佛、耶鲁等五花八门的夏令营,也无法保证能给孩子带来常春藤或者硅谷人生。试想:一个编程基础为零的小朋友,到硅谷编程夏令营待上几周,就能成为编程天才吗?

当然,另外一些门槛很高的夏令营,如数学拿到大奖才有资格参加的数学夏令营;有作品出版才能参加的写作夏令营;获过科学大奖才有可参加的科学夏令营等。能参加这种夏令营的孩子都是牛娃中的牛娃,一群牛娃在一起相互激励学习,加上名师指点,想不爬到金字塔尖都难。但这种牛娃毕竟凤毛麟角。

即算是孩子真的进了常春藤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站在世界之巅高枕无忧。下图表格是美国20所大学的学生毕业十年后的平均薪水统计:

揭开顶级教育资源面纱:海淀妈、顺义妈带来的焦虑有意义吗?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高居榜首的麻省理工学生的平均收入也才9万美元左右,这个薪水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惊人。其次,藤校生和普通大学学生的收入差距并不大。

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薪水,并不排除部分藤校毕业生会成功挤入收入的前1%。但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大部分藤校生还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好的教育资源确实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但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我们的问题在于:高估了教育资源对孩子的作用,而我们大部分的焦虑和恐慌都是毫无意义的。

03

孩子不是父母抗击焦虑和恐慌的工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有54.7%的父母希望孩子得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要取得前15名的成绩。然而,这是绝大部分孩子难以做到,且极其不现实的。

家长为何对孩子的期望如此之高?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人生,我们希望借由孩子实现逆袭的愿望:孩子不能输,至少不能比我差。

家长怕输,才是恐慌和焦虑的真正根源。

因为怕输,所以我们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能力,无法接受孩子是个普通孩子的事实,我们过度迷信教育资源的力量,孩子则成为了我们抗击焦虑和恐慌的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