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北宋时期一个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人物,无论是疑云重重的“陈桥兵变”,还是争议不断的“杯酒释兵权”,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跟他有关。那么这位42岁登上大宋王朝宰相之位的赵普,到底是一代名相,还是奸相? 据历史记载,赵普公元922年出生于幽州蓟县,小时候家道中落,并没有向其他文臣一样学问特别好,做了宰相以后,宋太祖时常劝赵普没事的时候要多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下了朝以后一回到家里就关着房门开始看书,他读的书总是被锁在箱子里,家人后来才发现他读的原来就是《论语》,而且还是半部。于是就越来越多人流传赵普靠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 赵普最开始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发现赵普颇有才干,遂用他当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后来为宋州的书记官。建隆元年(960年)春,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之后赵普得到重用。 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坐稳之后,担心自己的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于是宋太祖问赵普可有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随后“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解决了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二年后又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即宰相职位。 赵普当上宰相之后,对于宋太祖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就是统一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以后的事情。结果,终北宋之世,也没有收回失地。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赵普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于德昭的意思,史称“金匮之盟”来表明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如此配合表演,赵普得以继续担任宰相职位。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在经过一番殊死较量后,赵普彻底失败,黯然离京。 赵普一生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活动了近五十年,是一个名气较大的历史人物。对于他是一代名相还是奸相,众说纷云。我觉得赵普“陈桥兵变”出谋划策让赵匡胤登上帝位,各位其主,无可厚非,但是他提出的建议导致“杯酒释兵权”将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手中军权剥夺了,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茧自缚,而且宋朝后来走上重文轻武的路子,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此有关,其后果真的是很严重。而且赵光义“烛影斧声”得位不正,明明宋太祖有合法继位人选,还搞出个“金匮之盟”,如此行径,妥妥的奸相无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