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粮食博物馆看老旧厂房的文创之路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12-08

随着首都粮食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一幅京粮文化与运河文化交相辉映、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博物馆位于大磨坊文化产业园,是利用老旧厂房改造成的综合功能型现代化园区。绿维·光影侠在项目中注重对文化的突破,把博物馆定位为回眸历史、对外交流的平台和展示形象、书写成就的窗口,回晌浓浓乡愁,打造旧时空间,并突破空间障碍,因地制宜设计展陈,助力园区成为推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图片来源京粮集团粮食博物馆官网

⊙ 一、项目背景


“粮食”也有博物馆?对,你没有听错。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的首都粮食博物馆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磨坊面粉公司,随着城市发展变迁,2014年根据北京市“疏整促”要求,大磨坊面粉厂的加工产能外迁至六环外,这里便被改造为大磨坊文化产业园。

2019年10月16日首都粮食博物馆揭牌

首都粮食博物馆作为大磨坊文创园的重要吸引核以及资源整合中心,在前期筹备阶段就已经引起了甲方(京粮集团)的高度重视。很幸运绿维·光影侠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设计之中。

序厅设计 效果图

⊙ 二、项目需求


1、由面粉厂到文创园的产业转型,要积极响应国家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将首都粮食博物馆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形象展示、宣传教育和智性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以此来坚持和强化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树立首都改革标杆。

2、“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盛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代诗人王维珍的一首诗,描写了北京通州 “京杭大运河”畔燃灯塔周边漕运的繁忙景象。历史更迭,京杭大运河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坚定而沉稳地流淌着。在大运河沿岸,至今可寻老码头、老仓库的踪迹,这些都是中国漕运文化的生动符号。对于这有京味儿的漕运文化,要求集中、重点的进行展现。

3、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希望通过首都粮食博物馆的开放,让人们得以全面了解粮食的收获、运输、储藏等知识,使人们对京粮更加放心,对京粮集团更加有信心。

图片来源京粮集团粮食博物馆官网

⊙ 三、项目破题


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所述,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的发展变迁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此,在项目破题上,要注重对文化的突破。

1、国家战略为基准,食品安全首当先

要将“粮食是首都发展的根本地位”这个观念传达给每位游客,使其成为首都粮食系统的文化“样板”和产业“标杆”。在定位上,绿维·光影侠把它定位为回眸历史、对外交流的平台,展示形象、书写成就的窗口。

对于漕运文化,经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终选择由三个点进行切入,即: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北京传统粮食文化代表——开槽节、漕运文化艺术代表——潞河督运图。

同时,作为首都粮食博物馆,要着重讲粮食,更要讲首都粮食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安全放心,营养健康;为民承重,兴粮富国;粮比天大,信比物重。

沙盘辅以展板还原历史上漕运的盛象 效果图

2、回晌浓浓乡愁,打造旧时空间,厚载故土情怀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城区一度有12座面粉厂保证市民日常供应,而位于永定门西南角的大磨坊面粉厂是最靠近市中心的一个,北距天安门仅4公里。不仅如此,这座大磨坊面粉厂还颇有年头,其源头可追溯到1927年,至今已有90余年历史,尤其是其在1982年从日本引进的首条油炸方便面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产品“天坛牌”方便面更是成为了很多北京人记忆中的美味。

粮食科普体验区现场图

这座新中国前成立、具有百年历史的面粉厂,承载了首都百姓对生存和温饱的记忆,也承载了几代粮食人的工作记忆和对企业的深厚情怀。而打造首都粮食博物馆,就是能够让每一位游客得以驻足在岁月里,放眼望去,这一切都是童年的记忆、曾经的味道。

3、突破空间障碍,因地制宜设计展陈

博物馆空间内有三部楼梯,只有一部在室内,而两部在室外,使馆内流线布局堵塞。且博物馆内部空间为细长型狭窄空间,使展馆空间布局难度增高。对此,绿维·光影侠将东侧外部楼梯纳入到流线设计之中,使馆内流线合理、流畅。同时,采用开放式空间设计手法,避免“S”型空间布局,力图营造出一座气质非凡、大气磅礴而又精雕细琢,文化深邃的综合型展馆。

建筑外立面现场图与改造设计效果对比图

☉ 四、项目亮点


1、室外风貌,文化传承

在整个项目改造过程中,为传承园区基因,除必要的加固外,厂房改造更讲究修旧如旧。室外摆放的制粉设备更是北京粮食工业历史的见证。清粉机、打麸机、磨粉机等一批面粉厂老设备,传承着园区的工业基因。

(左)大磨坊面粉厂旧址照片/(右)大磨坊面粉厂旧设备作为景观小品

2、镇馆之宝,重点展陈

在博物馆里,绿维·光影侠不仅通过微缩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通州大运河畔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开漕节”活动,还运用了数字长卷投影技术展示了《潞河督运图》,其乃是对通州当时繁华的经济、商贸、民俗的集中展示,是中华历史上漕运文化的代表。此般新颖独特,流线舒缓的表现手法,更是有效地激发游客了解文化的兴趣。

数字长卷《潞河督运图》设计效果图

3、智慧农业,科技手段

2013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提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在展馆的设计上亦重点强调了科技运用:一方面突出表现现代化的粮食工业所运用粮食科技。绿维·光影侠从现代化粮食工业、粮食营养科技、粮食安全保障三个大方面展开叙述;另一方面是展馆展陈方式上的科技运用。比如卷轴装置上的滑轨屏幕互动的新型科技手法,集中演绎出古人论粮的历史文化内涵;再利用幻影成像、全息技术的运用,将古时劳动人们耕作的场景生动再现;还有极富未来感的时光隧道,以明快的色彩展示高度发展的粮食科技等等。

粮食生产、加工及仓储幻影成像 效果图
4、场景还原,追忆流年

馆内复原了古代燕京地区粮行和商业街的情景,墙面采用中国古燕京地区建筑风格的灰砖,地面为青石板面。商业街门口处还设置了VR虚拟现实技术真实展示商店内部情景。在这里,不仅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更有平淡生活中的一丝温情。

商业街场景还原 现场图

粮店场景还原 效果图

☉ 五、项目效果


2019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首都粮食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它为市民以及游客进一步了解北京粮食历史、粮食工作的重要性、粮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与其说这里是博物馆,不如说是一幅京粮文化与运河文化交相辉映、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

园区利用老旧厂房改造成具有现代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园区,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粮食记忆,更沉淀了粮食产业浓厚的文化内涵。而该馆的落成更是推动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融入了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了市民消费和文化需求。对此,我们亦感触颇多,在博物馆的设计上,不仅要注意在技术上的运用,更要在内容上深入人心,以呼唤人们对乡愁的点点回味。


本文为绿维·光影侠原创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