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到后只送病危母亲冷冷7字!光芒外表也有藏不住的伤...

 心理三冬暖 2019-12-08

对于爱情,我们可以握手言和,微笑离开。

对于友情,我们也能做到相忘于江湖,彼此祝福。

唯独,亲情这个话题,让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

它区别于前面的两种感情,它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伴随着我们,不需要相互适应和认可的过程,是既定的感情,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你认或不认,它都无从改变。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亲情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场景,是朱自清《背影》中那个跑去买橘子的憨厚背影,是“羊羔跪乳”的温情。

不管何时、何地,一提起亲情和家,我们会下意识地与“温馨”二字联系在一起。一座小小的房子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两个不是很强壮的肩膀却为我们扛下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对家的记忆都是如此的美好。

比如,最近几天备受备受关注的“病危母亲寻北大博士儿子回家记”,引发了一场关于孩子和父母之间恩情的大讨论。

它源于江苏当地媒体发起的一次寻找——躺在病床上吸着氧气的寿命将近的常州母亲,对着镜头无力的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在自己走之前,能见到已经20年未见的小儿子——王永强。

据了解,王永强1969年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但从小他就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是周围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先后考上了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当上了中科院的博士,以及北京大学的博士后。

他博士毕业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妻子选择出国,从此之后20年都杳无音讯。

据父亲王纪生说,王永强出国的前一天晚上,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王永强的小舅舅表示,王永强在出国前,并没有什么变化,对待家里人还是非常热情的,而且刚出国的前期是,也经常和家里报平安,可后来,谁都没想到,曾经机场的一别,竟是最后的一面。

但是,最让人不能接受的一点是对方不是出现意外去世了,不是人不在了,是人还在却联系不到,这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年迈的父母面对着镜头,无奈的说出自己临终前的遗愿——临死之前见儿子最后一面。

凄惨的画面和看上去甚至有些卑微的请求,任谁看了都心疼,于是一场帮老人寻子的公益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随后,有美国网友发现,在美国的社交网络上、在亚特兰大工作生活的“Wang Yongqiang”各方面的信息资料,都与这位目前失联的“北大博士后”高度相似,通过照片辨认,家人也觉得这个人长得很像王永强。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的不懈努力下,20年未联系家里人的王永强终于有了回应。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我了”。并且当被问及是否会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时之间,网上炸开了锅。任谁想到的画面都应该是20年未回家的儿子听到母亲即将病危的消息后,飞速的赶回国内,趴在病床前一边边的哭诉着“自己不孝”。

可如今,画风却大相径庭,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有人破口大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白眼狼,文化水平再高有什么用,多了很多书却还是没学会怎么做人”。

有人当和事佬“不管发生什么,都希望他能大度,她是生你养你的母亲,不要再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了”。

当然也有人说“希望他不要在意外人的评价,只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就好了”。

说实话,在这件事我是没有立场的,我也不敢有立场,我只想说一句话“眼见得不一定为实,耳听得不一定为虚”。

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在之前看过的一个综艺节目《中国梦想秀》里,周立波逼一个女孩认自己的亲生母亲的画面。

女孩生下来一个月便被家人送给养父母,一直带到26岁结婚生子,而这时候自己的亲生姐姐前来相认,甚至背着她,在节目里安排她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

但是女孩最后还是拒绝了,她感谢亲生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可是在她看来“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陪伴更为重要。

这时候,周立波却不断阻挠,希望她能学会换位思考,想想当年父母的难处,应该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也不会幸福。

“换位思考”“学会原谅”“过去的事情就忘了吧”“体谅一下”这些都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的高频词汇。

但是就像那句玩笑话“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一样,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时间能抚平的,伤口愈合了还是会留疤啊。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我们不能把看到的每件事情都进行大致归类,然后重新塑造,因为其中的细微差距才是我们最应该探索、最值得深思的事情。

不管孩子是大是小,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谁的附属品。他们有着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应该学会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成长的道路上,别人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最终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我们手中,我不知道她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也不会劝他们与过去握手言和,和未来深切拥抱。

因为每个年龄段对每个事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可能现在选择不见,但是等自己六、七十岁的时候会悔恨不已,也可能现在选择见了,而自己内心的痛苦却愈发强烈。

所以,让一切都是自然发生吧。

我们没必要刻意的改变什么,不委屈自己、不违背意愿也是挺好的事情,不必过于争论,也不必强迫,遗憾也好,不满也好,每个样子都是生活的常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