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宝鸡的文房四宝 看看其中藏着怎样的智慧与趣味

 songsgt 2019-12-08

时间:2019-08-27 09:34:22   

“文房四宝”

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称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象征。宝鸡与书画有着不解之缘,也与笔墨纸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选取宝鸡与笔墨纸砚有关的故事,看看这些“文房四宝”中藏着的智慧与趣味。

七千年前的笔绘制了网纹船形壶

一直以来有一个传说,说是秦代大将蒙恬造出了毛笔。但是,各种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研究表明,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了笔!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彩陶网纹船形壶和水鸟啄鱼纹壶上,细腻、规整的纹饰,据推测,是用类似毛笔的笔绘画而成。 

目前考古出土有实物的笔,最早的是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中的春秋笔,还有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等。在宝鸡,最早的“笔”文化,应当从“北首岭”说起!

北首岭文化遗址,在市区金陵河西岸,距今约七千年。 

即便你不懂考古,细看一下北首岭出土的这两件彩陶壶,也不难发现,它上面细腻的描绘、顿挫有致的笔触、柔软的线条描画,估摸着是用软质书写工具完成的。 

原宝鸡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北首岭人》专著作者官波舟告诉记者:从网纹船形壶和水鸟啄鱼纹壶这两件典型的彩陶上细腻、规整的纹饰来推测,是用笔画上去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笔,用什么材质做的,还没有出土的实物来证明。 

“但那种细腻的纹饰,我们推测,是先祖们用动物的毫毛制成的笔,类似于现在狼毫、兔毛的那种毛笔。”官波舟说道。

苏轼的墨染绿了凤翔东湖

“墨海揽胜”是凤翔东湖的一处景点。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他在政务之余,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砌阁,形成一片园林景观,初名饮凤池,后改名东湖。

东湖自然景观独特,更以人文景观见长。园内共有景点10余处,每处都有着诗一般的名字和诗一般的意境,如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曲桥观鱼,仅其名就令人心驰神往。其中,“墨海揽胜”尤为特殊,传说当年苏轼常在东湖作诗著文,兴致来时,顾不得太多规矩,便顺手在池中水里洗笔,久而久之,湖水也被染成墨色,远远看去,如同一片墨海。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若在特定的时间、从特定的角度观察,东湖的确像是一面墨绿色的镜子,园中的亭台、树木,都在湖水中投下倒影。 

苏轼在修凤翔东湖20年后,又在杭州修缮了西湖,两湖南北遥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纸坊村的纸销往了西北各省

据《重修凤翔县志》记载,元代凤翔县纸坊村已有人工造纸。此后数百年间,凤翔、凤县、陇县等地均设有纸坊,尤以凤翔最多。特别是凤翔纸坊村以造纸历史久远而闻名,造纸以破麻鞋、旧麻绳和麦秆为原料,工序繁复讲究,多生产报纸、方连、称梅、改梅、斤纸。元代以来以生产“白斤纸”最为有名,远销西北各省。

1939年,凤翔纸坊村及王家村一带有造纸户156家,是凤翔县手工造纸业集中之地。纸坊村出产当时走俏的板纸、公文纸、方连、斤纸等。王家村一带用麦秆生产厚黄纸,用以制作鞋底及物品包装。 

不只是纸坊村,在宝鸡,有不少村庄都以造纸闻名,如陇县的纸井、纸坊庄,千阳县的纸坊井,还有凤县的酒铺村。酒铺村背靠大山,森林资源丰富,造纸原料充足,曾有大批造纸作坊。在该村村史馆,有一对用于研磨纸浆的大石碾,直径约1.5米,用一根粗壮的木杆相连,是该村造纸历史的见证。 

这些造纸村庄的存在,说明宝鸡曾是重要的产纸地。

北首岭的砚磨出了原始色彩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中游艺术的高峰,绘制在器物表面的纹饰,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文化密码和精神瑰宝。

那么,这些线条和图案是怎么画上去的呢?考古学者从北首岭出土的一块石砚中找到了答案。这块石砚虽然石质粗糙,但“一砚两格”的造型堪称别具匠心。专家分析残留在格槽中的天然矿物,判定其正是绘画所需的“颜料”,进而证明这块石砚就是用来研磨颜料的。与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紫、红两种颜色的颜料,考古学者认为,石砚是研磨彩锭的用具,研磨好的颜料用于绘制彩陶图案。 

这种颜料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化学鉴定,是用黑锰矿和赤铁矿混合调出来的氧化铁。考古学者曾对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类似石砚做过一次“试验”,他们首先采集到两种矿石,用石器将其敲碎成小块,再将小块的矿石放在石砚中,捣碎研磨成粉末状,将这两种矿石粉末倒入陶杯中加水混合,最后经过氧化得到的粉末状物体就是氧化铁。(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