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离错误的思维定式:外部归因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2-08

在固有的思维定式中,大部分人更关注投入,而不是产出。这可能与人的成长自然经历有关,婴儿会问:既然我来到了世上,那么这个世界应当给我什么东西?婴儿这么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确实应当给他一些东西:营养、教育、亲情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某个阶段,人进入社会,发现生存的现实是:必先给予而后获取。社会是互助的、交换的,人们必须要学会对这个思考进行重大的调整。它不再是:这个世界应当给我什么?而应当是完全相反的另一个问题:我应当给这个世界什么?

也许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婴儿的思维定式,因此也注定他此生不会有什么成就---错误的思维定式让他们远离社会的互助关系。

人的行为动机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几乎是所有生物的天然法则。人们不断地寻找外部原因为自己脱责,其实也不外趋利避害使然。只是他的智慧不足、认知不够,他的“利”是短利,他的“害”是眼前的害而已。“男人的胸怀是冤枉撑大的,多一点委屈,少一些脾气你会更快乐。”---如果你能如马云这般理解,格局定大不同,对吧!

禅师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面面相觑。

禅师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融合的前提则必须把责任给担起来,先从检讨自己开始。

成为问题的终结者,必须有自我承当的精神,而你才可能由专才转变为通才。很多时候,“隐瞒过失,还不如割浓为快”。

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仅是一种态度或者说教,它也非常切实地影响个人的成长,你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远见才能看清这一点。例如:

只有先牺牲自己,才能得到回报,为了整体的强大,人人都皆可成为领头羊,只要你愿意为大家牺牲。

胸襟恢宏的人,有容乃大,不局限于一时一域的得失,可以成大事。胸襟窄狭的人,忌才妒能,终必私而忘公。

你的聪明才智只是种子,生长需要土壤。一个把主动担责为行动纲领的人,实践的平台和机会自然向他开放。你服务的“整体”有多大,就意味着令你生长的土壤有多厚实。

在企业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与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

但话又说回来,对有的人来说,是真的不懂上面的道理吗?

不是的,那是他的拖延症在作怪!

一般来说,员工犯了错,有不足,他自己多半是知晓的,他的理智也知道,靠掩盖也只是掩耳盗铃,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是盖不过去的。但为什么还是要做这样无力的辩解呢?他,仅仅是情感上需要让挫败感来晚一点---拖延。

拖延症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我们明明知道不提前完成一件事是对自己是有害的,但还是会陷入长期拖延的非理性循环。我们无法控制的不是拖延本身,而是要完成一件事情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内心就是不愿意接纳这种因自己的过错或能力不足带来的挫败感。

因此,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的问题。

拖延症还和更深层次的感受有关,比如自我怀疑。

我们会懊恼当时为什么不尽早地坦承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但这样的想法所施加的压力通常会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这种想法叫做“拖延认知”。而它为拖延叠加了新的焦虑。新的焦虑又继续为拖延施加压力,这形成一个情绪上的负循环。所以,拖延症其实是焦虑的表现。当人们对完成某个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时,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多都是优先考虑当下的感受。

就像孩子写作业拖沓的时候,他也知道事后会被爸爸妈妈训斥。如果拖延可以让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知道日后可能会后悔,他还是会拖延。

就像你明明知道不完成电话任务就不可能有成交的机会,但是拖延能让挫折感来得晚一点,然后你要还为你的拖延行为,感到生气、自责、懊恼、自我怀疑,于是他形成新的压力继续把你推向拖延。

同样,当我们向他追责时,他若承认,就等同于他承认他犯了错或能力不足,这会产生情感上的挫败感。他的情感会告诉他:‘不要那么快承认…不要承认…等等…拖住’。哪怕他内心都已认为这是个无力的举动,他也会这么干。

当HR遇到这种情况及对抗的局面该怎么办呢?

你就要理解,其实多半是他的焦虑所致,是焦虑让他撒谎,仅仅是希望通过外部寻找借口以让自己感受好一些,那怕是暂时的!(这种情形跟心情不好时,在双十一那天拼命刷单类似,虽然要顶住不少的透支,但至少眼下爽爽的,那种等待发货的期待感与吸毒何其相似…一笑)

所以你希望对方能坦承自己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要化解对方的焦虑,认识到即便是承认了错误和不足并非是全面否定一个人,相反,这是一种勇气,会让事情向更好的一面发展。当他意识到趋的“利”是远利,避的“害”是大害时,行为自然立刻转变。

要让对方理解:当我们指责别人时,即表现为消极被动,因为我们只一味强调别人的缺点,而没有运用自己的力量来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以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且如果我们能养成主动承担的习惯,我们就不会让别人的弱点来支配我们的决定;并且让他知道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