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花间挹香 2019-12-08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可谓是承上启下,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虽然不是大一统朝代,但其文化上的成就足以傲视历朝历代,诸如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席,在文化上的发展可谓是登峰造极。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在文化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可以傲视其他朝代呢,今天宋安之就以宋朝的教育制度的演变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宋朝文化上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使然,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才畸形的发展为文化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人。

至于宋朝在文化上的具体政策呢,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宋朝为什么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朝代呢,因为宋朝在教育属于是全面发展,并没有在制度上过分限制私学,所以无论官办学校还是私学书院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从朝廷到地方都普及的范围很广,其声势和规模不说绝后,最起码是空前了,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

像宋朝的国子监,在北周时期身为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并没有监生也就是学生,更没有教学活动。北宋开国以后不久,很是重视教育问题,国子监因此恢复招生授学。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不止,虽然科举没有停止,但是教育却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所以当时的士人多由私学(学院)习经以应举。

私学说起来在历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像孔子就属于是私学的老师。诸如房玄龄、魏征等唐初名,就是接受的私学教育。

因此北宋开国以后,虽然大力提倡官办学校,但在私学兴盛的情况下,宋朝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在教育制度上抑制,而是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以私学作为官学的补充。

一般来说普通的私学也就是聚众授学,属于是小规模的。还有一种性质的私学属于是民办官助,也就是说得到了官府的资助,规模大条件好,不少还有名儒坐镇,所以被称之为书院。

北宋前期虽然私学兴盛,但是书院数量并不多,不过都或多或少有着地方官府支持的影子。有些书院是直接得到朝廷的资助,甚至是皇帝赐额。

北宋前期的书院以四大书院最为出名,分别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潭州的岳麓书院、湖南衡州的石鼓书院、应天府的应天书院。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而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兴盛,官办学校自然不甘落后,地方的州、县学后来也开始兴起。而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是一个关键人物,晏殊曾担任过枢密副使,因为顶撞刘太后,被贬为应天府知府,因此开始沉醉于教育,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来讲学,将应天府书院发扬光大,并且实际上办成应天府的府学,而宋朝大规模普及官办州、县学就是从此开始的。

因此史书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兴废,兴自(晏)殊始”。

当然宋朝的私学也是有所变化的,经历了北宋前期的辉煌以后。到了北宋中期,官办学校开始兴起,可以说是天下建学。

曾在应天书院授学的范仲淹在成为参知政事以后,多次上书宋仁宗,欲兴官办学校。后来仁宗下诏州县建立官办学校,士子必须在学校接受教育三百天,才允许参加乡试,这样一来官办学校具有唯一合法性,而书院自然受到冲击。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书院归于官学之中,书院自然不可能再存在下去。宋朝的私学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只能是起到了启蒙教育。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因为这时期的私学主要在于启蒙教育,所以发展到南宋,很多官场失意的学者都以自设私学,以教授学子作为生活来源。启蒙教育大多是在初识文字以后,开始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为教材,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基本教材。

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再次强调学校的重要性,因此再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官办学校。史书是这么记载这两次天下建学的:“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不过到了南宋中期以后,朝廷不再强制要求应举者必须出自官办学校,加之理学大兴,因此不少学子进入私学或者书院,南宋的书院开始再次大兴,先后兴建了三百所以上。

从以上的宋朝教育演变,可以看出宋朝对于教育很是重视,开国以后是审时度势将自五代以来完善的私学继续发展下去,同时官学也没有放弃,以此双管齐下,尽量在全国范围之内使更多人更方便的接受教育。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统治的加强,还有本着“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的看法,为了方便管理天下士子,大力提倡官学,兴建官办学校,甚至连书院都归于官学,使私学大受打击。

到了衣冠南渡的南宋,因为南宋始终恢复不了北宋时期的官学程度,加之理学兴起,以兴办书院为宣扬理学的基地等原因,书院再度大兴,私学自然有所恢复。

可以说宋朝的统治阶级,随着教育方向的改变,不论对于官学和私学如何,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没得说。使宋朝时期的官学和私学大规模的普及开来,使更多人接受了教育,而且在那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文人,自然是各有各的风范,最后由此形成“文宋”的文化鼎盛之世。

正所谓以史为鉴,宋朝对于教育的重视,既有私学又有官学,因此造就了一个文化盛世。但太过重视教育,而轻于武事,多少有些剑走偏锋了。所以最后造成了有宋一代屈辱的战争史,所以说全面发展才是好的,不然空有才华,却没有自保的能力,岂不是很危险?

从教育制度的演变入手,来看看宋朝为何有着“文宋”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