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9集:中医内科学

 蔡征征 2019-12-08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四、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或呈偏头痛。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细辛、薄荷、茶叶。
散偏汤:(用量为现代习惯用量,与原方剂量不同)。
川芎30克、生白芍15克、郁李仁5克、白芥子6克、白芷10克、柴胡6克、香附6克、甘草5克。水煎服。
2、风热头痛:
症状:
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羌活、藁本。
3、风湿头痛:
症状:
头痛如裹(重痛),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或九味羌活汤。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甘草。
附:外感头痛选加药:
(1)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
(2)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
(3)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
(4)头项、项背强痛,加葛根、羌活。巅顶痛加藁本。眉棱骨、前额痛,用白芷。巅顶痛。干呕,吐涎,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
(5)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
(6)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7)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
(8)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成药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等。
(二)眩晕与内伤头痛:
1、肝火上炎:
症状:
头晕头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肝火上扰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2、肝阳上亢:
症状: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夜交藤、茯神。
附:肝阳、肝火头痛眩晕常用加味药:
(1)肝阳扰动心神,失眠、烦躁,选加龙齿、珍珠母、磁石、琥珀、朱砂等。
(2)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颤震,欲发中风病者,选加磁石、石决明、草决明、龙骨、牡蛎等。
(3)肝肾阴虚,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
(4)头痛甚,口苦、胁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3、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或头痛,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或仅有头重痛、闷痛而无眩晕,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化痰祛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陈皮(或化橘红)、半夏、茯苓、白术、天麻、甘草、生姜、大枣。
加味:
(1)痰湿重,头晕头胀,多寐,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
(2)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3)脘闷、纳呆、腹胀者,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
(4)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磁石、蝉蜕等通阳开窍。
(5)痰浊化热,痰火上犯,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加黄连、枳实、竹茹等,即为黄连温胆汤加味。
4、气血亏虚:
症状:
头晕目眩,隐痛悠悠,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㿠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窍失养。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
(1)归脾汤。
(2)补中益气汤。
加味:
(1)兼见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阳虚症状,加桂枝、干姜温中散寒。
(2)血虚较甚,面色觥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冲服)等养血补血,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
(3)气虚头痛,补中益气汤选加加葛根、藁本、蔓荆子、川芎、五味子、细辛等。
(即《脾胃论》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内容)
5、肾虚:
症状:眩晕或头痛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证机:肾精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煎。
6、瘀血头痛:
症状:头痛,或可兼眩晕,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
加味:
(1)头痛发作时疼痛较剧、或病久,选加全蝎、蜈蚣、地鳖虫、地龙、乳没等活血化瘀、通络祛风药。
(2)需要时,可选用外感头痛加味药物。
附:偏头痛、偏头风。
偏头痛为中医头痛病的一种:
症状:多呈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
病机:肝经风火,经络不利。
治法:
(1)平肝熄风为主,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
(2)解郁行气,活血通络 用散偏汤。
西医用偏头痛为症状名词: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附:头痛经验方
1、散偏汤
组成:
川芎30克(一两)、生白芍15克(五钱)、郁李仁5克(一钱)、白芥子6克(三钱)、白芷10克(五分)、柴胡6克(一钱)、 香附6克(二钱)、甘草5克(一钱)。(括号内为原出处剂量) 
主治:偏头痛及其他外感头痛。
2、王永炎 川芎定痛饮
功效:
平肝熄风,化痰活络。
主治:偏头痛属肝阳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者。
症见偏头痛剧烈,或重痛,或跳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失眠,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弦或弦滑。
组成:川芎15-30g,钩藤15g,菊花12g,白蒺藜10g,生苡仁30g,白蔻3g(打),半夏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水煎服。
3、关幼波 血管神经性头痛治方
养血平肝汤
组成:
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生石膏10克,首乌藤30克,当归10克,杭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杭菊花10克,木瓜10克,香附10克,甘草10克。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主治: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疾患。
加减: 
血脉壅滞明显而见刺痛者,加红花10克;
肝气上冲之头痛头晕者,加珍珠母30克、生石决明30克;
面红目赤昏花等肝火较旺者,加钩藤30克;
若腰膝酸软加川断10克、枸杞子10克、牛膝10克;
阴虚明显见五心烦热,口干者,加北沙参30克、石斛10克。

中风
一、定义【以主症特点命名】: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又称卒中、猝中。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西医将动脉血栓引起的疾病统称中风,或卒中、猝中,根据栓塞部位,有脑中风、腿中风、肾中风、腹中风等叫法。
脑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系统的破裂或闭塞而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
二、诊断:
1、主症与诊断:

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本病主症即为诊断标准。
并应用血压、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
2、几种病证鉴别诊断:
(1)口僻(口眼歪斜、面瘫、吊线风、小中风、面神经麻痹)
主症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无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等全身症状。
(2)痫病:
痫病为发作性神昏,昏迷时四肢抽搐,移时即醒,醒后无肢体症状。
(3)厥证:
厥证神昏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后遗肢体症状。
附:几个名词:
(1)类中风、非风与真中风。
都在现在中风病的范围,类中风、非风,指内伤因素引起的中风病。真中风指外邪引起的中风病。
(2)风痱、四肢废而不用的疾患,包括现在的中风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