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4、血淋 症状:实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苔黄,脉滑数。 虚证:尿痛涩滞较轻,尿色淡红,兼有腰酸膝软,神疲乏力等肾阴虚之像,舌淡红,脉细数。 证机:实证:热伤血络,血热外溢。 虚证:虚火伤阴,灼伤血络。 治法: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实证:小蓟饮子。 虚证:知柏地黄丸。 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蒲黄、藕节、木通、淡竹叶、栀子、当归、甘草梢。 5、膏淋 症状:实证:小便浑浊,呈乳白色如米泔水,置之有沉淀物如絮状,上有浮脂,或夹有凝块、血液,尿道热涩疼痛,排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虚证: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小便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证机:实证:湿热下注,脂汁外溢。 虚证:脾肾两虚,气不固摄。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用膏淋汤。 程氏革藓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藓、菖蒲、黄柏、车前子、白术、茯苓、莲子心、丹参。 膏淋汤:党参、山药、地黄、芡实、白芍、龙骨、牡蛎。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附: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6、劳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湿热留恋,脾肾两虚,气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 山药、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 附1:各型淋证加减 (1)各型淋证有热者: 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用小柴胡汤。 若热邪重,有发热,可选加石膏、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等清热药。 若热毒更重,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血热出血,血淋(或尿血)选加凉血活血药: 小蓟、生地、藕节、白茅根、川牛膝、赤芍、血竭、三七等。 (2)有结石选加常用排石药: 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硝石、白矾。 (3)腰腹绞痛: 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小腹胀闷,选加青皮、乌药、小茴香、川楝子等理气消胀药。 (4)虚证常用基本方: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附2:常用中成药 热淋:八正颗粒剂、三金片、六一散(益元散)均用于热淋及其他淋证属热者。 石淋:复方石淋通颗粒(片、胶囊),石淋通(单味金钱草)。 劳淋:壮腰健肾丸,用于劳淋、虚证气淋等肾虚者。 结石经验方: 加味硝石矾石散:硝石15克,郁金21克,白矾9克,滑石27克,甘草6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早晚各1次。 硝石主要成分硝酸钾,原出于《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用治女劳疸。现代加味,用于胆结石、尿路结石,各地所用处方略有不同,或再加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鸡内金、琥珀等等。 血证(一) 一、定义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内科疾病,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血证各病定义见诊断。 二、诊断 (一)几种血证定义及诊断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3)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等宿疾。 (2)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杂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纤维胃镜、B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病因。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3)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或如浓茶或呈洗肉水样,排尿时无疼痛。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7、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女性多见。 (5)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附:几个名词说明: (1)衄血:本义指非外伤所致的头部孔窍和皮肤出血症。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有时专指鼻衄。 (2)紫斑(紫癜)与肌衄:肌衄是血液渗出皮外,形如出汗。紫斑血出在皮下,以后慢慢吸收。肌衄是罕见病,紫癜是多见病。 (3)紫癜与紫斑:语义相同,都指皮下出血。过去中医用紫斑,西医多用紫癜,现代中医二词皆用。中医古籍中,紫斑为皮下出血,紫癜在中医古籍中,本意为皮肤病皮色改变,病名“紫癜风”。 西医用紫癜一词表示血液病皮下出血,也就是中医传统说的紫斑。可能是西医翻译汉语时,将紫斑一词误作紫癜,故现在中医二词混用。 (二)鉴别诊断 1、齿衄与舌衄: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2、咳血与吐血:二者血液均经口出。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大便多呈黑色。 3、咳血与肺痈: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多伴壮热、胸痛等热毒炽盛证候,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4、咳血与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5、吐血: (1)与咳血鉴别。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6、便血: (1)与痢疾鉴别:痢疾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 (2)与痔疮鉴别:痔疮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为外科病。 7、尿血与血淋、石淋鉴别:没有小便疼痛涩滞等淋证症状。 8、紫斑: (1)与热病紫斑、出疹性疾病鉴别: 外感病,有出疹性疾病,有出血性疾病。皮下出血即为紫斑。 压之退色,为充血皮疹,是热病出疹,不是出血。压之不褪色,是皮下出血,是外感热病外感热病紫斑,有各个外感热病的表现。 本课只论述杂病中紫斑,归于血证范围,重点是治疗出血。热病中紫斑,重点是治疗热病。 (2)与丹毒鉴别: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三、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血液溢出脉外即形成血证。 《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热邪所致者为多。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亦有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体虚: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气虚不能摄血,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皆可导致出血。 5、久病或热病之后:阴精伤耗,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