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 血 津 液 中医内科学 考点精要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常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概述 ![]() ![]() 1.历史沿革 ![]() 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 2.鉴别诊断 ![]() 紫斑与出疹(点击看大图) ![]() 紫斑与温病发斑、丹毒 (点击看大图) 3.预后转归: ①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严重可气随血脱而为危急重证; ②外感、新病易治,内伤、久病难愈; ③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一般病情较重。 病因病机 ![]() ![]() 血证是因外感(风热燥邪)、内伤(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导致气虚不摄,或气火亢盛而为病。 1.病因: ①风热燥邪,侵犯脏腑; ②饮食辛热,血脉受损; ③情志过极,气乱血溢; ④体虚久病,统血无权。 2.基本病机: ①虚证以气虚不摄,阴虚火旺为主; ②实证以气火亢盛,血热妄行为主。 ③出血后“留瘀”,以致出血不止或反复出血。 3.“血证”的三个关系: ①气、火与血的关系(“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②虚实及其转化的关系(实热证是基本证候,阴虚证多由实热证演变而成,而气虚证多属变证); ③血证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 辨证论治 ![]() ![]() 1.鼻衄 [鼻腔出血] ![]() 鼻衄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2.齿衄 [齿龈出血,又称牙衄、牙宣] ![]() 齿衄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3.咳血 [又称嗽血、咯血] ![]() 咳血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4.吐血 [血由胃来,呕吐而出,又称呕血] ![]() 鼻衄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5.便血 [血溢胃肠,随大便而下] ![]() 便血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 ![]() 尿血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7.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又称肌衄] ![]() 紫斑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8.辨证要点 ![]() 辨虚实(点击看大图) 必备经典 ![]() ![]() 1.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明·赵献可《医贯》 ![]() 2.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 3.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