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斑1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紫 斑
[定义]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
  亦有称为肌衄、发斑及葡萄疫者。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门》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所谈的阴阳毒病与本病颇相类似。该书谓;“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严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阴阳毒病以面赤斑斑如锦纹,身痛,咽喉痛等为主要症状,所以后世一些医学著作(如《诸病源候论》、 《丹溪手镜》、《医学入门》等)在讨论发斑时,即.将部分阳证发斑称为阳毒,阴证发斑称为阴毒。 .
  《诸病源候论》在多种病候里对发斑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论内容除温热病发斑外,包括了内科杂病及儿科所常见的紫斑。在论述病因病机方面,该书。/bJt杂病诸候。患斑毒病候。归纳指出,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毒蕴积于胃,是发斑的主要病机。。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薰发了肌肉,状如蚊蚤所啮,
赤斑起,周匝遍体。。在临床症状方面;指出除皮肤发斑外,可出现身重背强,咽喉痛,心腹烦痛及口腔粘膜病变。如《伤寒斑疮候》说;。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隐疹如锦纹。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伤寒阴阳毒候》说。“身重背强,咽喉痛,糜粥不下……心腹烦痛。”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三因方》等著作,收集记载了许多治疗发斑的方剂。这些方剂大多以清热解毒,清胃泻热,凉血消斑及通腑泻热为主,表明对发斑已有充分认识。金元时期,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斑的概念。《丹溪心法.斑疹》说;‘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朱氏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
发斑》说;。发斑,热炽也。舌焦黑,面赤,阳毒也。治宜阳毒升麻汤,白虎加参汤。”
  《医学入门。斑疹》将发斑分为外感、内伤、内伤兼外感三类进行治疗。谓。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进一步指出
内伤发斑初起无头疼、发热等表症,可供鉴别。 、
  由于儿童患紫斑的情况不少,故明代的《婴童百问》及清代的《幼幼集成》等儿科书专,都论述了儿科发斑的证治。
  本病以皮肤出现紫斑为突出临床症状,因此在一些中医外科书籍里也有对本病的精辟论述。如明代《外科正宗。葡萄疫》说;“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乃为腑症,自无表里。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以紫斑的青紫颜色与紫葡萄相似,又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而起,因而称为葡萄疫。该书并指出初病和久病的症状不同,治疗初宜清热凉血,久病多宜补益扶正,伴有牙龈出血、腐烂者,可配合口腔局部用药。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一节里,亦有类似的记载。此外,还明确指出发病部位以下肢为多(。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
  综上可知,《金匮要略》的阴阳毒病,是有关紫斑的最早记载。《诸病源候论》对内科杂病、温热病及儿科疾病发斑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宋代时,以
《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丹溪心法》率先明确提出内伤发斑。《医学入门》进一步对内伤发斑加以论述。外科书籍,如《外科
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等,将本病称为葡萄疫。明,清时期,对紫斑的认识及治疗均有新的发展。
  [范围]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发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热病学的有关内容。本篇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主要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紫斑多发生在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皮肤呈现点状或片状青紫斑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用手指按压紫斑处,其色不褪。出血较重者,常伴齿衄、鼻衄。部分患者可
伴有发热,头痛、纳差、腹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症。儿童及成人均会患本病。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据上述要点,一般可对紫斑作出诊断。应根据紫斑的数量、颜色及有无其他
部位出血等情况,辨识病情的轻重。紫斑面积小,数量少,斑色红赤者,病情较轻,面积大,数量多,斑色紫黑者,病情较重。如明代《玉机微义。斑疹》说。。斑斑如锦纹,
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常伴有齿衄,鼻衄,少数甚至可见尿血或便血。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摄血及宁络止血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本病由火热薰灼,血溢脉外所致者为多,其中属实火者,当着重清热解毒,属虚火者,着重养阴清热,
而凉血止血、化瘀消斑的药物,则对两者都可配伍使用。对于反复发作,久病不愈,以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为主要表现者,则又当益气摄血,适当配伍养血止血、化瘀消斑的药
物.对于两种证候兼夹出现者,应根据其侧重的不同,相互兼顾.
  一,证治分类
  (一)血热妄行证
  症状及分析。
  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一一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或兼鼻衄、齿衄、尿血、便血一一热毒极甚,损伤鼻,齿、肾、肠之脉络,
  发热一一内热郁蒸,
  口渴、便秘一一热盛津伤,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一一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
  (1)方解。本方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加减;可合用十灰散以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解热毒的功效。热壅胃肠,气血郁滞,
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苡仁、秦艽、木瓜、桑枝舒经通络.
  变证

  1.热势亢盛而表现为气营两燔、发热、烦渴、脉洪有力者,亦可改用化斑汤两清气营,清热凉血。
  2.若表现为营热亢盛,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寐,舌绛而干,脉细数者,可改用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二)阴虚火旺证 ‘
  症状及分析。
  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一一虚火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或兼鼻衄、齿衄、月经过多一一虚火损伤鼻、齿及胞宫之脉络,
  颧红,手足心热,潮热一一阴虚内热,
  心烦一一虚火扰心, ‘
  盗汗一一火热逼津液外泄,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一一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
  (1)方解:本方为治阴虚火旺血证的常用方。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调中解毒。
  (2)加减;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版、女负子、旱莲草养阴清热止血。潮热可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可加糯稻根、浮小麦固表敛汗。
  变证
  如果表现胃热阴虚而兼见齿松牙宣,烦热口渴,舌干红等症者,可改用玉女煎清胃滋阴,酌加大小蓟、侧柏叶,茜草凉血止血。胃阴不足较著,可再加石斛、玉竹滋养胃
阴。
  若表现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等凉血止血,
化瘀消斑。
  (三)气不摄血证
  症状及分析。
  反复肌衄,病程较长,过劳加重一一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肌腠,劳则耗气,故过劳加重。
  食欲不振一一脾虚健运失职。
  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一一气血亏耗,脏腑经络失于濡养,
  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一一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1)方解。详见鼻衄。
  田加减。可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消斑的作用。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酌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 ‘
  变证
  对于气损及阳,兼见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自滑,脉沉者,可改用保元汤益气温阳摄血。加减方法同上. .
  紫斑辨证论治筒表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类    ┃        ┃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主症     ┃ 兼 症         ┃       ┃        ┃        ┃
┣━━━━━━━╋━━━━━━━╋━━━━━━━━━━━╋━━━━━━━╋━━━━━━━╋━━━━━━━┫
┃       ┃皮肤瘀斑、   ┃或兼鼻衄,齿衄、尿  ┃热壅经络,迫  ┃清热解毒,凉 ┃犀角地黄汤,  ┃
┃       ┃瘀点,色紫   ┃血,便血,发热,口  ┃血妄行     ┃血散瘀    ┃清营汤     ┃
┃血热妄行证  ┃红,大小不   ┃渴,便秘,舌质红,  ┃        ┃       ┃        ┃
┃       ┃一,或融成   ┃苔黄,脉弦数     ┃        ┃       ┃        ┃
┃       ┃片       ┃           ┃        ┃       ┃        ┃
┣━━━━━━━╋━━━━━━━╋━━━━━━━━━━━╋━━━━━━━╋━━━━━━━╋━━━━━━━┫
┃       ┃皮肤瘀斑、   ┃或兼鼻、齿衄,月经  ┃虚火伤络,血  ┃滋阴降火,宁 ┃茜根散     ┃
┃       ┃瘀点,色红   ┃过多,颧红,手足心  ┃溢肌腠     ┃络止血    ┃        ┃
┃ 阴虚火旺证  ┃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        ┃       ┃        ┃
┃       ┃或紫红,时   ┃           ┃        ┃       ┃        ┃ 
┃       ┃轻时重     ┃           ┃        ┃       ┃        ┃
┣━━━━━━━╋━━━━━━━╋━━━━━━━━━━━╋━━━━━━━╋━━━━━━━╋━━━━━━━┫
┃       ┃皮肤紫斑色 马 ┃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气不摄血,血  ┃益气摄血   ┃归脾汤    ┃
┃       ┃暗淡、散在,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 ┃溢肌腰     ┃       ┃        ┃
┃气不摄血证  ┃时隐时现,   ┃舌淡,脉弱      ┃        ┃       ┃        ┃
┃       ┃反复发作,   ┃           ┃        ┃       ┃        ┃
┃       ┃过劳则甚    ┃           ┃        ┃       ┃        ┃
┗━━━━━━━┻━━━━━━━┻━━━━━━━━━━━┻━━━━━━━┻━━━━━━━┻━━━━━━━┛
  二、其他治法
  轻症患者可选用下述简易方药治疗。
  1。大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
  2.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大枣同煮,每天吃适
量大枣。
  3.连翘30克,水煎,分3次服。
  4.槐花、侧柏叶各工2克,大枣30克,水煎服。
  5.升麻5克,玄参、鳖甲各工5克,水煎服。
  6。兼有齿衄者,可用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含漱,每次3--5分钟.
  (预防与护理)
  由于外感及内伤均会导致紫斑的发生,所以增强身体素质、避免感受外邪,避免接触诱发紫斑的各种“不正之气”,是预防紫斑的重要措施。
  在护理方面,应注意观察紫斑的数量、颜色及消退情况。注意有无其他部位出血。发病较急及出血较多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的紫斑患者亦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注意冷暖变化,预防感受外邪。本病常伴齿衄,故需特别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应富于营养,易于消化,避免辛辣动火之物以及鱼、虾、蟹、牛乳等腥味之品。对于紫斑的发生
与进食某些食品有密切关系者,应禁食诱发紫斑的食品。
  (结语)
   一、血证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
  二,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所伤、劳倦过度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和气损及阳之别。
  三,血证的临床证候,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而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及阳气虚寒所致者属于虚证。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常发生由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在有
的情况下,阴虚火旺,正气亏虚、阳气虚寒既是反复出血导致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
  四、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均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
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五、严密观察病情,搞好各项护理,对促进血证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文献选录]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心气不足(当从《千金要方》改心气不定为是),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结阴大便血》;“夫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
  《三因方。失血叙论》。“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
爽节宣,必至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注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汗、痰诸证生焉。”
  《儒门事亲。卷四。咯血衄血嗽血》。“夫男子妇人咯血、衄血、嗽血、咳脓血,可服三黄丸、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医学正传。血证》;“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医学入门.卷五。血》.“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故凉血必先清气,知血出某经,即用某经清气之药,气凉,则血自归队。若有瘀血凝滞,又当先去瘀而后调气,则其血立止。或元气本虚,又因生冷劳役,损胃失血者,却宜温补,敛而降之,切忌清凉,反致停瘀胸膈不散,量之.”
  《万病回春。失血》。“衄血者,出于肺,鼻中出血也。”
  《寿世保元.衄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佛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治以凉血行血为主。”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旰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旰则旰气平而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明医指掌.尿血》;“尿血者,小便血也。盖心主血,通行经络,循环脏腑,若得寒则凝涩,得热则妄行,失其常道,则溢渗于脬,小便出血也。”
  《景岳全书。血证。吐血论治》:“吐血之病,当知轻重。凡偶有所伤而根本未摇者,轻而易治,但随其所伤而宜清则清,宜养则养,随药可愈,无足虑也。惟积劳积损以致元气大虚、真阴不守者,乃为危证。”“暴吐暴衄失血如涌,多致血脱气亦脱,危在顷刻者,此其内伤败剧而然。当此之际,速宜以气为主。盖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但使气不尽脱则命犹可保,血渐可生。……此正血脱益气,阳生阴长之大法也。”
  《景岳全书.血证.齿衄舌血论治》:“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
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
  《医贯。血症论》。“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有血从齿缝中或牙龈中出,名曰齿衄。亦系阳明、少阴二经之证。盖肾主骨,齿者骨之标,其龈则属胃土。”
  《医碥。咳嗽血》。“咳多则肺络伤而血出矣。嗽则兼有痰,痰中带有血线,亦肺络之血也.其证有轻重,但热壅于肺络者轻,清火自愈,久嗽肺损者重,保肺为主。”
  《血证论.咳血》;“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盖咳嗽固不皆失血,而失血则未有不咳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