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剧照示意图 就好比明朝大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均是擅权专制、独断专行的典型案例。 其中王振于宣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435年被明英宗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于明武宗时期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均是司礼监的一号人物。 “魏忠贤”虽未曾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但也于明朝末年的明熹宗执政时期,被提拔为“司礼秉笔太监”,身为司礼监二号人物不说,也极受明熹宗的宠爱,更是有着“九千九百岁”之称。 也就是说,明朝一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司礼监”在明朝的政治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一个存在,即便是时不时出现宦官擅权、独断专行的事件也不例外,依旧影响不了其在明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明朝宦官剧照示意图 可是按常理来讲,既然明朝的司礼监已经形成了“职同次相。......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其权俱为司礼矣”的不良政治局面,那对封建时期的明朝统治者而言,无疑就对其“皇权”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威胁,这已经不仅仅只是封建帝王的“宠爱”就能解释的了的问题了。——《万历野获编·卷一》 毕竟封建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明朝的统治者还想明朝延续下去的话,那他就断然不可能因宠爱而放任“司礼监”权势的野蛮生长,所以,其中定然还存在着其它的原因。 俗话说的好,“存在即合理”,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往往都肩负着其特殊的使命,明朝的“司礼监”亦是如此,虽然洪武年间的司礼监只是肩负着端茶倒水,服侍明朝君主的职责,但那也只是相对明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而言的。 朱元璋雕像 明朝“内阁”的权力膨胀明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安稳,因为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明史·太祖二》 使得原本由丞相承担的处理政事的职责变成了由“六部”分掌,更是由皇帝所一手掌控。首先在“皇权”这方面肯定是高度集中的。 但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是让明太祖朱元璋一个人包揽了整个明朝的政治事务,其压力不用想,一般人肯定承担不住。 果不其然,同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就扛不住了,“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任命了四个辅臣为大学士,然后让这四个“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借以来辅佐其处理政治事务,这也是“内阁”的雏形。——《明史·职官一》 明朝内阁官员画像 不过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只能称得上是个顾问,“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与其它机构并没有任何关联,直属皇帝管辖,这也就意味着其并没有什么实权,正儿八经的“皇权”依旧还是把持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上的。——《明史·职官一》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到了永乐年间以后,明成祖朱棣却“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也就是说,截至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明朝的内阁学士在顾问的基础上又拥有了“议政”的权力。——《明史·职官一》 虽然还是没有决策权,但也属实相当于有了旧时“宰相”的一半权力了,如果再能拥有“决策权”的话,几乎就与“丞相”没有什么区别了,但好在最关键的“决策权”此时还把持在明成祖朱棣的手上,所以政治局势还算把持的住,官僚阶层对皇权的影响也并不算大。 可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这种内阁大学士“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的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杨士奇画像 作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导师,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在支持“明仁宗”登基称帝后,很快就受到了明仁宗的重视,被破格提拔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之后更是一路迁升到了“尚书”职位,顺理成章的造就了一种“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的局面,内阁的实际权力也就随之而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明史·职官一》 这还不算完,之后在明仁宗驾崩前,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又被赋予了辅佐明宣宗处理政治事务的使命,而后在明宣宗登基称帝以后,自然也就顺其自然的参与到了“奏章”的审核和批阅工作当中。 截至此时,内阁大学士继“议政权”之后又拥有了政治事务的“决策权”,内阁大学士也就变相的成了如“丞相”一般的存在,而且还不止一个。 换句话来讲,从宣德年间开始,内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另类的“丞相”机构,赫然与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制度之前的政治局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而势必就会对“皇权”的集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胡惟庸案示意漫画 就好比此前洪武年间所发生的“胡惟庸案”,不就是因为丞相“胡惟庸”专权,使得皇权旁落,威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皇权专制的进程,这才下令罢中书省,废宰相官职的吗? 这也就间接的证明,“内阁”的逐渐势大定然是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的。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者而言,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好的现象,毕竟“皇权旁落”所可能导致的后果,真的不是随便一个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 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也就需要对“内阁”做一些制约,防止因内阁的权势过度膨胀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明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扶持“司礼监”那么该怎么做呢? 明朝统治者自然不会去和“内阁”硬碰硬,这很不理智,而且很容易激化统治阶层和官僚阶层的矛盾,造成一个得不偿失的局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官僚阶层中去重新扶持一个足以与“内阁”相抗衡、甚至是压制“内阁”的政治机构。 可是,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明令废除了“中书省”以及“丞相”等机构以及官职,更是直接从尚书省之下接管了“六部”,使得明朝“三省六部制”的机构体系“三省”皆废。 而“五军都督府”作为执掌明朝一代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自然也是不行的。 也就只剩下“内阁”、“都察院”、以及“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等政治机构,而内阁的这些大学士往往又都身兼数职,其中更是不乏“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御史”等官职。 司礼监宦官剧照示意插图 那又该找谁呢?也就只能是找“宦官”了。“司礼监”也就这样被明朝统治者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所以,自明宣宗开始,就在明朝内廷当中“设内书堂,而中人多通书晓文义”,培训了一批“秉笔太监”,让其代为“批朱”,一方面进一步减轻了皇帝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司礼监”的崛起而造势。——《明史·列传第五十二》 继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及完善以后,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的局面。——《明史·职官三》 内阁官员拟定票拟漫画插图 也就是说,截至此时,明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彻底的完成了一次蜕变,演变成了一种先将全国各地的文书“奏章”统一汇聚于内阁,然后再由内阁“议政”,紧接着再拟定解决方案并制定为“票拟”,继而由内阁大学士将这些“票拟”提交给司礼监的局面。 最后再由“司礼监掌印宦官”在这些“票拟”中择其轻重提交给皇帝审阅,如果皇帝认为可行,便可口述其要,由秉笔太监代为执笔“批朱”,最后再交由“掌印太监”盖印下诏执行。 明朝的统治者也就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又从内阁的手中重新拿回了“决策权”,仅仅只给内阁保留了“议政权”,从而也就导致“内阁”无法在私底下实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自然也就无法对“皇权”进行干预和影响。 明朝统治者也就得以顺利实现制衡“内阁”、促进皇权稳固的目的。 魏忠贤画像插图 结束语当然,也不是说“司礼监”被扶持起来就一点弊端都没有 毕竟单凭司礼监所拥有的那个“择其轻重”提交审核的权力,以及象征最高决策的“批朱权”来看的话,如果“司礼监”不愿意,那内阁的“票拟”可能永远都呈交不到皇帝的手上。 或者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掌印太监欺上瞒上,阳奉阴违,运用“文字游戏”等等手段来曲解其中的大意,从而达到从中谋取利益的目的。 而且,由于明朝中后期统治者怠政的现象属实是不少,无疑就给了“司礼监”更多徇私舞弊的机会,使得司礼监得以趁机“窃取”皇权,“权如外廷元辅”,有了把自己的意志覆盖到皇权之上的机会,致使曾不止一次的出现“司礼监”独断专行的情景。——《明史·职官三》 就好比前文曾提到的大宦官王振、刘瑾、以及魏忠贤等人,就是这阳奉阴违、窃取皇权的典型案例。 明世宗画像 但话说回来,宦官对皇权那毫无保留的“依赖”,也就注定了其虽然有机会独断专行,却并无机会“完整”的夺取皇权,只要皇帝愿意,还是可以轻松的就收回所赋予的权力的。 诸如后来明世宗,自其登基伊始就“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轻轻松松的就让宦官各个自危,安分守己的听皇帝的话,不敢过多的干预朝政,形成了明世宗执政时期“内臣之势,惟世宗朝少杀云”的良性政治局面。——《明史·宦官一》 如此一来,既然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就换取“皇权”的稳固,明朝的统治者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证司礼监的政治地位呢? 另外,如果我们单从明朝一代,内阁始终被压制在“皇权之下”的结果来看的话,也足以证明司礼监的“政治定位”其实还是比较精准的,对明朝统治者巩固皇权、维持君主专制的高度统一等方面属实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