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古树、大树、小树、台地茶

 apaol 2019-12-08

古树、大树、小树、台地茶


云南大叶种茶按树冠高度、枝干粗细、树龄、生长情况又分为小树、大树,古树和台地茶。

树龄小的茶树,氮代谢比较旺盛,生成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较多,茶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树龄大的茶树、碳的代谢更明显,生成的单糖、寡糖、多糖、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较多,茶的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会陈化得更好。

1. 原生型野生古树


普洱茶原产区高山密林中从未经过人工训化(季节性、固定手法的采摘)的乔木野生古茶树。

茶叶内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过于苦、寒,不宜盲目采收。

2. 驯化型(过渡型)野生古树


靠近村落、驯化过程中的乔木野生古茶树,经历长期季节性和固定手法的采摘、制茶。其茶叶毒性逐渐弱化,植株形态和茶叶制品依然保留野生茶特征。

3. 栽培型古树


各族先民于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前人工栽培的乔木古茶树,长期抛荒,野放而少有人工干预,生长环境原生态,植株密度不高。既有大叶种,也有不少中、小叶种。

云南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大多数在200年至800年之间,始于汉晋,发展与唐宋,兴盛于明清。

4. 栽培型大树、小树


民国期间人工栽培的小型乔木茶树,以及1949年至1976年间人工栽培的小型乔木茶树,在某些历史时期由于有意或无奈而抛荒、野放,植株密度较低、人工管理不多。

近年也有采取有别于台地茶园高密度种植的方式,以实生苗(有性繁殖)来建立接近原生态的低密度野放新茶园。

5. 栽培型台地茶 


1976年至1985年后大范围、高密度种植的灌木状茶树,树冠矮而密,品种依然是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树。部分台地茶园也采取接近原生态的方式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