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驯博士 来源:环球大佬(ID:huanqiudalao) 2019年11月17日,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暨彼得·德鲁克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陈驯博士以《谈谈德鲁克的博雅管理》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企业界人士分享我个人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研究的一些看法,谢谢主办方的热忱邀请。从几年前起,我每年都会写一篇文章纪念德鲁克先生,去年写一篇长文“如何理解德鲁克的‘博雅管理’?”今天我想谈谈德鲁克博雅管理思想中的一些内涵,从德鲁克的自我定位跟被定位开始说起。大家都熟悉,德鲁克先生有3个自己的定位,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社会生态学家,还有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因此,很多人说他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可以这么说。还有一个是“大师中的大师”,这是被定位。我觉得德鲁克对此抱之一笑。前面三者代表德鲁克对社会的认知和贡献。我们今天纪念德鲁克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德鲁克。请允许我讲关于德鲁克先生的四个故事。德鲁克先生的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22年。当时德鲁克13岁,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学老师提了一个让德鲁克终身难忘的问题:“将来你们过世后,最希望被人怀念的是什么?”一时间,所有孩子都鸦雀无声。老师笑着说道,“我不期望你们现在就能给出答案,但如果你们到了50岁还是回答不上来,那就是白活了。”从那时起,德鲁克经常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并促使自己不断追求和自我更新。人生问题早想明白好,对人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生涯意义重大。1937年,德鲁克带着新婚妻子从伦敦到了美国,一切从头开始。1939年,而立之年的德鲁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经济人的末日》。此书一经出版,好评如潮。德鲁克也因此收到了美国《财星》杂志亨利·鲁斯(Henry R. Luce)的亲笔信。在信中鲁斯表示希望高薪聘请德鲁克,当时鲁斯已经招募了很多才华出众的人为他工作。但德鲁克并没有为之所动。德鲁克说:“鲁斯的善意,他给的高薪和溺爱,简直是对才智的谋杀。若是为鲁斯工作,我怀疑自己是否有份能耐,能成熟到抗拒那些诱惑?……鲁斯见我居然有排拒之意,干脆给我一份高薪的闲差,就当作是他的幕僚。我已经学乖了,于是拒绝了他。”为什么德鲁克会在经济尚未独立的情况下,就毅然拒绝了鲁斯的高薪邀请?除了德鲁克说的“才智的扼杀”之外,还有一点值得在这里提及,那就是德鲁克认为鲁斯的管理模式太具“鲁斯风格”——在位高权重者之间挑拨离间,鼓励年轻人越级找他,导致团队间彼此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对立,内耗加剧,内斗愈演愈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理会涉及到价值观取向问题。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人可能要承担的所有后果。1950年元旦,已过不惑之年的德鲁克,陪伴父亲阿道夫去拜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熊彼特对德鲁克的父亲说:“到了我这个年纪,人们只知道我写了几部著作,发明了一些理论,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没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改变了世界。”熊彼特的这段话,成了德鲁克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说:“我从来不曾忘记过这段话,相反地,我将它作为自己后半生追求的目标。” 今天,许多人喜欢德鲁克,纪念德鲁克,学习德鲁克,正是因为德鲁克的的确确改变、影响了许多人。这个故事是关于德鲁克对“博雅管理”最经典的描述。1999年1月18日,当时德鲁克研究生院的院长杰克·萧(Jack Shaw)询问90岁的德鲁克:“您认为,您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德鲁克给出那段非常经典的回答:“早在60年前,我就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型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尽管“管理”是在企业中被首先引起注意的——管理是现代社会中所有机构的中枢器官。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机构制度研究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围绕着人与责任来研究。因此,我把管理视为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a truly liberal art)。” 德鲁克先生亲手用打字机打下了上面这段话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图片来源:《管理的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德鲁克先生的这段话表明,管理是以人为基础的一种自我认知。人的知识、智慧、领导力以及生活实践、生存技能等都关乎个人成长以及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管理是一门综合学问。德鲁克所说的博雅管理,则更倾向于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根植于人的文化精神之土壤,要求人具有奉献精神与共享价值,应该具备人文特质;关注并深刻地影响到个人品质、社会结构与社群生活,甚至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本性以及善与恶等。德鲁克提博雅管理有何独特之处? 1. 很多人认为管理的前提是拥有权力;但博雅管理更强调管理者首先要有责任感。因为如果将权力赋予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那将是场大的灾难。2. 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让人成功,成功学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但博雅管理更强调贡献。3. 很多人谈利润最大化;但博雅管理却更多地提倡绩效。4. 我们注重提升生产力;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人和事,才能提升生产力,否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5. 很多人理解学“管理”是要学会“如何管控别人”;德鲁克则认为首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6. 我们通常觉得管理就是所谓“我想做什么”,就是做得“对或者不对”;但德鲁克强调的则是“想成为什么”或者“是什么”。“所为”('doing'或'to do')与“所是”('being'或'to be')之间是普通管理理念与博雅管理理念之间认知上的差异。7. 很多人认为,企业有了产品与服务后,就要抢占市场;但德鲁克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论点: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比占领市场更为重要。8. 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忙于找答案;而德鲁克最擅长的是“提问题”,洞察力的关键就是善于提出问题。9. 许多人重视工具主义或技治主义;德鲁克则强调科学分析与理智判断。10. 当我们的公司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领导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动手术”;但德鲁克不太赞成急于动手术,而他更重视“诊断”。德鲁克曾说,如果诊断正确,企业十有八九不用动手术。11. 很多人以为管理会让别人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德鲁克则强调价值观。12. 我们认为管理者首先要有威力和威权;而德鲁克则强调管理者因对他人的尊重与爱,而受人尊重爱戴。13. 很多企业与组织机构通常会将现实与结果作为驱动力;但是德鲁克强调企业应将使命和愿景作为驱动力。14. 很多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都会追求速度快和效率高;但德鲁克更强调,效率高与速度快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保证成果佳和成效好。15. 在管理领域,大家普遍会强调一致性与中心化;但与此相对应的,德鲁克提倡地方分权自治,也就是“去中心化”。16. 所有的企业家都会感叹“创业难,守业更难”;而德鲁克则认为唯有保持“创新与创业精神”企业才能不断发展。17. 在激励员工方面,企业普遍流行的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但德鲁克则鼓励培养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8. 在用人上,我们通常会使用喜欢用自己人,感觉很安全。不仅用自己人,还帮助他们抢占公司重要位置,这有时候成为一种用人逻辑;但是,德鲁克提出这样一句名言:“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这才是你的用人之道。”19. 个人欲求优先是人的本性;但德鲁克先生提出,要把个人私欲转变为社会美德,这就赋予了人性更深的含义与更高的境界。20. 在运营企业与公司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商业道德会约束企业的经营发展,会让管理者缩手缩脚,无所适从;但德鲁克认为,道德榜样具有管理的效能。在家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就是一种管理效能;在学校,教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一种管理效能;在公司,CEO是员工的榜样也是如此。21. 很多人冒着败坏道德的风险谋求己利;但是德鲁克设立了一个道德底线——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创业者,均“不可明知其害而为之”。因为“明知其害而为之”是一条死亡之路。22. 二十世纪40、50年代后,人类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德鲁克是最早预言到这趋势的人之一,即机器会取代人的部分工作。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针对这种趋势,德鲁克提出了一种理念,即:无论世界怎么变,科技怎么发展,管理者都要人性化地用人。我觉得这是很博雅的。最后,我做一个总结:我们怎么理解德鲁克先生的“博雅管理”?在德鲁克的管理学中,你不会看到直接或者故意挑动人心灵欲望的内容。没有‘怪招奇术’,没有权势术谋的‘厚黑学’,也没有商海盲流中游说离诬的‘纵横法’。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企业既能够成功又能造福他人。德鲁克给我们提供了管理的有效方法,良性竞争的智慧,理性的分析判断,对人的正直要求,对人性的尊重,敬业的态度,社会责任的培养,道德公信力以及训练有素的专业精神。今天是11月份,已经进入冬天了。德鲁克是管理学中的“暖男”,跟着他学不会差,不会错。不是说,学习德鲁克会使我们变成亿万富翁; 而是说,即便我们是亿万富翁, 也得学德鲁克。* 作者简介:陈驯博士 M.Div. M.Th& PhD,2011年开始研究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推崇德鲁克的博雅管理理念,提倡管理是一门“人学”。近年来,专注于领导者培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译有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三卷)(北京: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