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泻药,肠子都黑了——消化科主任忠告:这些泻药不能随便用原创 胃肠病科普 2019-12-08 09:05:18 11月份,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接连发现了了数十个结肠黑变病患者,大多数是中青年女性。 消化内镜中心的高峰玉主任不禁感慨: 又是滥用泻药、保健药惹得祸,得病人群明显比以前增多了! 有研究认为结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的发生有关,还可能引起严重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可能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便秘导致致病物质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反复刺激可发生腺瘤或癌变,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仍有必要定期行肠镜检查。 什么是结肠黑变病呢?结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的肠道疾病,病变良性而且可逆。多数无明显症状,病人往往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发现肠壁的黑变,即色素沉着。 主要病因是长期服用(持续至少 1 年,每周至少 3 次)含有蒽醌类物质的泻药(比如芦荟胶囊)。 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非炎症性病变,多数预后良好,停药以后,多可恢复。 蒽醌类化合物不仅存在于致泻作用的大黄、虎杖等药物中,也存在于其他中草药物中,比如番泻叶、芦荟、何首乌、决明子等。 大量的蒽醌类物质导致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凋亡,从而释放出脂褐素,被吞噬细胞吞噬,导致色素沉积,使肠壁呈棕褐色或黑色。 芦荟含有蒽醌类物质 结肠黑变病的结直肠癌发生率明显增高国内外相关对照研究均表明,结肠黑变病患者结肠息肉,甚至癌变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 如国内的刘中辉等将经全结肠镜诊断的结肠黑变病98 例,组成黑变病组;随机选取结肠镜诊断无结肠黑变病252 例,组成非黑变病组,对照发现: 结肠黑变病组结肠息肉发现率达40.8%,远高于非结肠黑变病组的23.0%。 哪些药物会使大肠变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变迁,保健意识的增强,美容、保健逐渐成了我们嘴边的热词,无孔不入的过度夸张的广告就趁机蹭上了热度。 如“排毒美容养颜”、“减重塑身”、“给肠子洗洗澡”、“清宿便、润肠道、排肠毒”,这些热词潜移默化的成了我们的养生秘诀。 这些秘诀对应的就是蒽醌类泻药或含蒽醌类成分的保健品及减肥美容药等,具体包括蒽醌类中药大黄、番泻叶、芦荟等有关产品,如香丹清、复方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三黄片、牛黄解毒片、麻仁润肠丸、酚酞及减肥茶等。 而对于便秘患者,便宜显效的蒽醌类泻药便成了“刚需”,便秘导致患者进入了依赖蒽醌类泻药排便的恶性循环,常年累月的服药,结肠黑变病的病程也逐渐加重。 正常肠道VS黑变病 一位60岁老人三年前自行服用番泻叶“清理肠道”,肠镜检查检查图片。 结肠黑变病患者有什么表现?结肠黑变病无特殊的、典型的临床表现。 其诊断主要需要行结肠镜检查,通过在肠镜镜下表现和肠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测来确诊。 患者多是因为其他疾病或者行常规体检时,通过肠镜检查发现此病。 有专家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总结出该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分别是便秘、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腹泻、腹胀、肛门坠胀感、便血、黏液脓血便等,但是单纯靠临床症状,医生还无法对此病作出诊断。 查出结肠黑变病了咋办?随着便秘的发病增加,肠镜的普及应用,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近年来明显上升。 结肠黑变病其实是良性病变,说它是良性病变是因为消除致病因素后“黑肠子”又可以变回来。 还有更像豹纹的 治疗结肠黑变病目前没有特效药,解决便秘是关键。 便秘患者可通过停用蒽醌类的泻药,使用其它类型的泻药,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Ⅳ,即临床常用的舒泰清,它属于容积性泻剂,通过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氢键,使肠道内容物的水分不被结肠过分吸收,从而起到润滑肠道、软化粪便,使肠道内容物体积增加,促进结肠恢复正常生理运动,是目前国内通用的安全的泻剂。 调整饮食,如:多喝水,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不在排便时读书读报看手机; 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综合调节来解决便秘的问题。 一般停药即可恢复因为大肠黑变病的色素沉着是良性的,可逆的,所以预后一般较好。 但是结肠黑变病多伴发结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等症,为避免这些症状,请一定记得定期复查,治疗伴发症: 2、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建议一年复查一次; 如果息肉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6 月一次; 如果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同时选择了保守治疗,3 个月就得复查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