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这首词,句句简单却句句戳心,写出千古共鸣的沧桑

 江山携手 2019-12-08

辛弃疾千古名篇,长期被忽视,最后被教科书拯救

诗词火不火有很多因素,除了本身质量过硬外,外界的推动必不可少。

像崔颢的《黄鹤楼》,没有李白那句半开玩笑的噱头,热度绝不会这么大。张继的《枫桥夜泊》,也需要落榜的背景加以渲染,无数落榜者就是诗词传播的“自来水”。只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崔护,因为八卦特质,诗本身就自带传播基因。

除了这些,另一个著名例子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的神奇之处在于长达七八百年的时间里无人问津,整个唐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或诗论家注意,各种诗词选本就只有一个《乐府诗集》收录,冷门的险些失传,却在经历了有“后七子”领袖之称的李攀龙,尤其是清代名士王闿运、民国斗士闻一多点评后,直接炒到“孤篇压全唐”的地步。这是权威接力的力量。

而辛弃疾这首词可以说人人都知,中学课本这些年入选也没有断过,也早已被视为辛词最经典词章之一,这首词就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看到词牌词题你可能觉得还是太陌生,但吟出第一句你就恍然大明白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另一种说法,人在年少,往往空谈理想,忽视了现实的障碍,未经风浪的人生一点小事就能受挫,甚至感觉天塌了,故年轻人容易说愁,表现得很善愁,而在真正饱经忧患的人看来,这种愁是肤浅的、矫情的甚至假象的,毕竟他们还能说出来。

真正的愁是什么样呢?词人下片告诉我们:真正的愁,你说不出来。对于饱经沧桑的人,身上背负、承载的东西已经太多,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没空、也没有什么心思愁,这里面有经历了太多的麻木,也有经历了太多的无奈,也有经历了太多的接纳与自我消化。既复杂又矛盾,既辛酸又潇洒。故到头来,只说一句无尽感慨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还揭示出的一点是,当年与现在,随着阅历的加深,对“愁”的理解不同了。这也意味着,对其他很多事的理解也不同了。

然而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首如此意蕴丰厚的词,竟然没有一个古代名家予以点评,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是没有看到还是觉得太一般?

有词牌冷门的原因吗?

《丑奴儿》还有一个好听又热门的名字:《采桑子》。

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教科书接触这首词的,如果不是中学课本,是不是这个词就被埋没了?

所以好诗词要火,还有一个途径:上学生课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