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家长建议“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只因其中7个字,为什么?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多年前,笔者曾和班里的女同学们开了个玩笑,问她们:“若是让你们找个文人嫁了,你们愿意嫁给谁?”结果不出我所料,很多女同学选了辛弃疾。其实原因挺简单的,辛弃疾虽没“文能提笔安天下”,但平生600多首词作,却让他坐稳了词中之龙的位置;他虽没能“武能上马定乾坤”,但能携几十名部将闯万人敌营的文人,千年文坛仅他一个。

有多少人沉醉在他《青玉案》中的“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有多少人徜徉在他的《西江月》中,和他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有多少人因他的“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会心一笑。不夸张地说,辛弃疾满足了很多女性对男性一切美好想象。

但近几年,因为《出师表》是否该从课本中删除这一问题,辛弃疾的经典作品《破阵子》也备受争议。此事要从陕西一位名叫胡觉照的教授说起,该教授指出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的是愚忠的观念,所以该从课本删除。虽然人教社并没就此作出回应,但同类似的《破阵子》也被指出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不少家长觉得这首词也该从课本中删除,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的知名程度不用笔者多说,是中学要求全文背诵的内容。此词写于辛弃疾被罢官时期,年近50的辛弃疾长期于江西上饶等地,虽然田园生活给了他些许安慰,但他内心始终放不下抗金大业。1188年冬天,主战派陈亮和他会面,想起从前沙场岁月,辛弃疾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不少人家长认为这首词和《出师表》一样,是愚忠,原因就在于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7个字。在他们看来,大丈夫想建功立业是正常的,但怎能把为君王办事作为男儿志向呢?当时的南宋朝廷已十分腐朽,不敢与金人一战,对辛弃疾这样有能力的将领都不任用,这样的昏君为何还要效忠于他?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

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看法是没错的。但大家要明白,我们品赏诗词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事,因为任何诗词都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岳飞将军的《满江红》,最后一句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我一定要收复旧山河,到那时候我再回京城,向陛下传捷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后一联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样有此意。这不是愚忠,而是那个时代的局限,而藏在这些字句下面的是一腔家国情怀,这才是这些诗词的精神内核。

而辛弃疾的这首词,抛开是否愚忠不说,从词句本身和意境上来说,确实是宋词中的精品。从遣词上来看,基本上每个字都用得精准,而出色的典故化用更是十分惊艳。起句“醉里挑灯看剑”如劈空而来,一下子将大家带入一个醉眼惺忪的悲情之夜。而后“八百里”、“五十弦”一个指牛的名字,一个是《史记》中上等乐器的名字;“的卢”出自《相马经》,是宝马的名字,弓如霹雳的比喻则来自《南史》。一首读来朗朗上口的词中,藏了这么多有来头的字词,却完全不露痕迹,这样的笔力两宋间少有人能做到。

一首如此精妙的宋词,若真就因为“了却君王天下事”就被删,就真的太可惜了。任何时候,我们在品赏古诗词时,都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会他真实的意图,若事事都以今人的眼光来看问题,那《愚公移山》这样的作品岂不是要因为不够环保被移出课本?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