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和楚骚文化对陆游词的影响

 昵称32937624 2019-12-08

屈原崇高的爱国精神、正直不屈的气节和风骨为一直陆游所钦佩,其诗《哀郢》中云:'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在文学创作上,陆游将'屈骚'作为自己写作的标准来追求,'文章要须到屈宋,万仞青霄下鸾凤',杨万里曾评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屈原及其开创的楚骚文化不仅在陆游诗歌中得以体现,其词也深受感染。陆游词作中所反映出的坚定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表达自我的个性书写以及香草美人的文化承袭都与屈骚文化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一、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存君兴国、辅君佐政是其一生的追求。陆游亦将破敌强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效命沙场成为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陆游所处的时代比屈原的时代更显严峻,不但是一朝一国的危难之际,且是汉族正统地位第一次面临严峻挑战的非常时刻。金兵的强势入侵,一次次给宋朝人民带来民族屈辱感,同时在汉人心中,驱逐夷狄,洗雪耻辱,恢复中原,成为一个共同的强烈的愿望。陆游就是其中的典型。

初立理想时,陆游与屈原一样,斗志昂扬、发奋蹈厉。首先,二者都表现出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辅佐楚王励精图治,意欲壮大楚国,一展抱负。陆游则在入仕早期就表现出对取得功名的友人的钦羡,如'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后从戎南郑,虽是生活所迫,但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其次,二者都表现出尚武精神。屈原爱配长剑,陆游则是'雕鞍驰射'。在《汉宫春》一词中,陆游就回忆自己在南郑骑马射箭的辉煌时期,'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在陆游看来,能寄托自己沙场情怀的一个是'裘马',如'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等;一个是'貂裘',如'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不惜貂裘换钓篷'。再次,二者都表现出对国事的极大关注。屈原早期实施变法、力劝楚王不要轻信张仪计谋、主张明君贤臣的美政理想、积极修己的行为等,都不仅是出于一个王宫贵族子弟的义务,更是源于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陆游虽无显赫的家世背景,但他义不容辞的身入抗金前线,视死如归的胆识和决心,都显示出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另外,当理想受阻时,陆游与屈原一样都通过托游的方式抒发心中的愤懑郁结之情。''托游'的特点,则在于诗人实际上并无现实的'游历'活动,只是在想象中的一种心灵'浮游'。'以托游的方式来冲破现实的拘囿和束缚,在神越魂驰中宣泄内心情感,是屈原的开创,同时在陆游身上也得以继承。陆游共有34首词中提及'梦',约占全词的五分之一,其中宣泄壮志成空的梦境最令人叹息,如'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梦经洛浦梁园,觉来泪流如泻'等。可见,以托游的方式作为对现实的反抗、抒发理想不甘破灭的悲愤是陆游与屈原共同的疏解手段。最后,陆游与屈原一样在理想受阻后,依旧执着不屈,破敌强国的理想依然在其心头历久弥坚、熠熠生辉。如在《谢池春》中,诗人感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叹流年又成虚度',见出词人对自身现状和家国形势的焦急忧虑而又无可奈何之情,陆游对敌作战的意图,到老都没有衰退。

屈原和楚骚文化对陆游词的影响

二、自我表达的个性书写

作品中一个个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结合物,是作者最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抒写作品人物也即抒写作者自我。在陆游词和屈原的作品中,这种自我表达一是表现在人物形象刻画的丰富性,一是表现在人物形象刻画的崇高性。

一方面,陆游与屈原都通过刻画多种人物形象来表达自我情感。《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屈原在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尚、纯洁、正直的爱国诗人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宁死而不改变理想和志向的精神使这一形象成为后世流传的典型。《国殇》一篇中,屈原描写了一群'带长剑兮挟秦弓'的战士形象,他们抱着与敌人决一死战的信念,面对失败与死亡亦是毫不畏惧——'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陆游在词中亦是刻画了多种人物形象,主要有战士、文士两种自我形象。词人在塑造爱国战士的自我形象时,词作中流露的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恢复情结。如《诉衷情》词云:'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上阕亦从回忆南郑从军生活写起。陆游把收复失地的社会愿望与立功封侯的个人志向结合起来,俨然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然而南郑的失意让词人梦想早早破灭。下阕感叹眼下现实景象,胡人未灭,自己又年事已高,写出了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深广忧愤以及浓烈的爱国痴情。当效命沙场的理想为现实所阻,战士退而为只能'以口击贼'的落寞文士时,陆游作品中却更多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词人晚年叹息从军南郑理想的破灭作《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词云:'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这首词作于词人52岁时。整首词实是作者仕途失意的牢骚之叹:胸怀大志、渴望建立丰功伟业的词人屡遭仕宦沉浮,频繁的官职调动使词人远离运筹帷幄的抗战前线,老大无成,苦闷忧愁可想而知。

屈原和楚骚文化对陆游词的影响

另一方面,陆游与屈原在作品中都着意突出人物形象的崇高性。屈原在《离骚》中直陈自己内美且严于修己的品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中又以兰、白芷、蕙等各种香草作为点缀,彰显外在的美好形象。陆游词亦有此特点,他在塑造战士和文士形象的过程中,都突出的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和对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的向往之情。在塑造爱国战士的形象时,强调的是效命沙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气凌嵩华,负壮略纵横王霸'。在塑造落寞文士的形象时,呈现的又是一颗对国家前途命运深深担忧的焦灼之心——'叹轻负莺花,谩劳书剑。事往关情,悄然频动壮游念'。后世文人对陆游爱国形象的高度认可,不仅是由于陆游早期对抗金兴国思想的积极宣扬、奋勇杀敌的英勇行为,也是由于其在抑郁不得志是依旧呈现的是初心未改、为国奉献的精神。说到底,爱国思想永远装在陆游的心里,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永恒不变的是他那颗抗金复国的心。

三、香草美人的文化传承

屈原所开创的'香草美人之喻'一直是后世文人所追摹的典范,以香草喻自身的美好品格,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如此隐约婉转又含有艺术性的文学创作手法,也为郁郁不得志的陆游所推崇。

首先,'香草之喻'表现在以香草喻自身的美好品格。《离骚》中提到兰、白芷、木兰、菊、荷等24种植物,用以表现屈原自身的高洁品质。他以这些香草作为佩饰,或是将其赠送给志同道合的人,或是在充满香草的环境中流连漫步,香草意象在其作品中代表着一切正面的事物。如屈原早年的《橘颂》,以橘树自比,通过对橘的赞颂表现自身超然独立的精神,'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陆游亦有香草情结,在其词现存的作品中,咏梅诗词约有一百六十多首,梅俨然成为陆游化身,表现其洁身自好、独立不迁的人格内涵。如其词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突出了梅的孤高自守,'独自''如故'二词写出了坚贞不渝的本性,以梅之独立反衬词人自身孤直性情与屈原作品有相通性。陆游词中含有植物意象的词作共90余首,典型的除了梅,还有柳、松、竹等,从前人统计来看,陆游词中的植物大都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意寓,大有以香草寄托情思的意味。

屈原和楚骚文化对陆游词的影响

另外,'美人之喻'表现在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游国恩解释《楚辞》中的男女关系时说:'文学用'女人'来做'比兴'材料,最早是《楚辞》。……从前对女子,有所谓'七出'之条。就是犯了其中一条或数条的女人,往往会被男子逐出的。总之,封建时代妇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屈原愿意以妇女作'比兴'的材料,至少说明他对于妇女的同情和重视。何况他事楚怀王,后来被逐放,这和当时的妇女的命运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自己比作弃妇,在表现技巧上讲,是再合适也没有的了。'陆游在词中也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语言,通过不如意的男女之情,间接表述不幸遭际,其寄托的内容是《离骚》那样忠爱美刺的政治、怨而不怒的情感。如《采桑子》有词曰:'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此词写了一位姿态慵懒、意绪消沉的女性形象。辽东指边地,女子无意梳妆只因情人远去,杳无音讯,内心之愁苦无以排解。词中的女性形象亦寄托作者身世的悲凉,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此词:'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此词独顿挫含蓄,从彼美一面著想,不涉欢愁迹象,而含凄无限,结句尤余韵悠然,集中所稀有也'。

陆游的爱国之情、仕途之坎坷、身世之悲苦与屈原多有相同之处,其诗其词的创作都融入了大量的屈骚因素。在其140余首词作中,可以鲜明感受到诗人在初立理想、理想受阻之初以及理想破灭之后的情感变化和坚定执着的信念,这与屈骚表现出的情感内容和历程十分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