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贺新郎·端午(刘克庄)

 一中大语文 2023-08-27 发布于福建

贺新郎·端午①

[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練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③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①咸淳三年(南宋末期),时值端午,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多有感慨,便创作此词。②结束:装束、打扮。③把似: 假如。
【译文】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赏析】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1.下列对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起三句描写初夏景象,次三句写观渡的游人,“钗符艾虎”言首饰之新奇,“早”字写出了游人观渡的兴致。
B.上片结二句写竞渡的激烈场面,“溪雨急”, 比喻满河水点飞溅;“浪花舞”,描写一江波浪翻腾。
C.下片中的“纫兰佩” “怀椒醑”,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的描
D.下片结二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当世的愤慨,反常“一笑”, 内藏百哭,名日“吊千古”,实则伤当今。
2.“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已”,是杨慎在《词品》中对本词下片的评价,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C(“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的描绘”错,惟草木零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1)“标致高如许”,是词人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2)“纫兰佩”“怀椒醑”,引用《离骚》诗句,理解屈原高洁人格的品性。(3)“谁信”二句,是反诘,否认世人投粽江底是为屈原解馋,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聊一笑,吊千古”,是词人理解屈原精忠为国的理想,对当权者表示愤慨。(评分标准: 一点 2 分,三点满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