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位于陕西省东部,与河南省灵宝市接壤,北与山西省芮城县以黄河为界,南与本省的洛南县为邻,西靠西岳华山;是八百里秦川东起点,古称“三秦要经,西北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县党姓颇多,主要分布于安乐镇的中军帐村、桐峪镇的党家村、秦东镇的荒移村、城关镇的段名村、高桥村以及秦王寨的寺底、太要村。中军帐村相传是殷商时闻仲太师兵伐西歧时曾设中军于此而得名。始迁之祖于清嘉庆年间(1804-1815年)因大灾荒,始祖率子二人等举家从合阳县城党家巷迁居于中军帐。依禁沟西闻名的烽火台下沟沿地形打土窑而居。先祖到此勤劳善良,广置田产,宗脉繁衍,二百余载,人丁兴旺,现有男女人口221人。五世祖党文元(1904.5-1949.1),字慕翰,是潼关知名绅士,1941年与桃林乡绅士李一峰建立了潼关中心国民学校。1944年扩建潼惠渠任财务股长,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工程按时完成供水。 1945年组成金惠渠工程处,在受益村上、下马吉村,东段草,上、下屯,中军帐村贤达人士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46年3月25日竣工,并在同年5月19日与潼惠渠一起合并举行了放水典礼,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等参加了放水典礼。党文元以社会贤达绅士身份参加了祝绍周召集的党政机关团体负责人座谈会。党文元一生学问渊博,治家严谨,待人诚信和善,仗义疏财,对穷苦人有怜悯心,潼关南塬上的老一辈人都怀念他。五世祖后有数人等一生栽桃育李,做人梯、育新秀,为国培养人才。六世祖后有十多人从军,为国服役,符合党项民族崇文尚武善骑射的战斗精神。近代的党明珍、党宏珍先后任过政府的副县长,党淑亮任过富平县的公安局长。中军帐党氏家训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桐峪镇党家村位于镇政府西3.8公里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因灾荒从关中渭河北迁建于此。因当时全是党姓人家,故名党家村。党家村依山(秦岭)傍水,村北土地肥沃平展,山上清泉绕村一周经堪舆先生说这是个收风聚水的好地方。党家村人尊天敬地,家风淳朴,过春节全族人集合,挨家逐户拜年,被拜者多以干果核桃、柿饼、花生和油炸的小吃接待,其乐融融。清明时节,全族人集合,带冥币、火纸上坟祭祖。二百余年来,全村人平等互敬,以诚待人,重诚诺,讲义气,没有过打架闹事,违法服刑的,他们健美的体魄和内在优良品质,符合党项族人的特点。 党家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潼关有名的中医党振中(1893-1965)字华卿,毕业于河南省闵乡县高中毕业从教后刻苦钻研中医,内外儿妇无一不精,博壶济世。著有关节炎、痰饮、伤寒等专著,开设有“鼎生春”、“同心复”诊所。后调入县院、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被评为陕西省中医生进工作者,一等奖, 并被推选为西安市莲湖区人民代表。 党家村及迁往周边村的党姓人家有32户,男女人口121人。 荒移村位于秦东镇东南塬上5公里处,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张、党、李姓人家逃荒迁移于此而得名。荒移村分南、中、北村,分住的张、党、李姓。荒移村塬面辽阔,土地肥沃。党姓来此能早一些,先占了这个塬面较好的中间地带。先祖惨淡经营,人口、经济发展旺盛,便大兴土木,修了城墙、城门,甚为壮观。因年代久远,风食雨蚀,现已不复存。 先祖来此名讳已无从查考,经过数代人的移荒拓田,繁衍生息,现有党姓人口228人。 在漫长的岁月,煎熬的日子里也历练出了党氏家族中杰出的贤人志士。党正兴(1904-1935),学生时代接受进步思想,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行医为掩护在山西芮城、平遥、河南的芦氏、朱川一带积极地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在艰难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物质生活条件下,党正兴身患重疾,客卒外乡,英年早逝。党文超(1921.12-1990.10)自幼受伯父党正兴的熏陶和影响,勤奋上进。1937年考入华阴高级中学后经人介绍考入黄埔军校十七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中正勋章一枚和中正剑一把,因受其父制肘,未能从军。回乡后先后在中军帐、南巡村教书,在歇马任乡文书,书记员。解放初创办了四角营小学,并任首任校长,为当地教育之先躯,后在多地任校长,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平反,重返教育战线,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多次获得县乡教育部门表彰,多年担任潼关县政协委员。 城关镇段名村位于县城北一公里半处,有党姓人家36户、210人。相传在清朝时从同州府一个叫土乐庄的地方迁到段名村,具体时间,何故迁来不详。党姓人家在村中人口占三分之一强一些,清末民初算是当地大户有钱人家。他们为人憨厚、勤劳、能干、讲义气,个性特点是个大、脚大、声大。 在潼党姓人家除以上整村或村中占大多数外,还有著名的秦王寨寺底村称其明时从河南迁来,并建有党家巷,现有10户人家67人。高桥村、太要村亦有党姓人家94人,在潼党姓约有941人,从潼关迁往新疆、青海、安徽、西安约有80余人,潼籍党姓人口约有1021人。 先辈们开创业基,历尽艰辛,虽经磨难,但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党氏后人。 从现有的考证资料和老辈人传下的话来看,党家村、中军帐村、段名村、高桥村的党姓人家皆在清嘉庆(1810)年前后因灾荒从渭河以北迁移于此,一致认同“冯翊郡”“同州府”。在潼党姓人家关系远近亦无从查考,然无率宗脉远近,皆为同一族人,一笔写不出两个党字,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先迁后来的,党姓先祖皆为同一源地,因普见史书“郡望冯翊”,别无所载。 本文作者党明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