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礼记曲礼》 何为智者?那就是如陶朱公一样,进一步能够辅佐君王,退一步能够保全本身。 要知道陶朱公可是越王勾践能不能复国的重要人物,而与他一起辅佐勾践的文种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在复国成功之后,越王勾践第一个杀的人就是文种,但是陶朱公为何没有被波及呢?这就是智慧的所在之地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为何救不了自己的儿子呢? ![]() 1.陶朱公的由来 陶朱公本名为范蠡,在越王勾践复国成功之后,就悄然离去,曾化名为鸱夷子皮在齐国的海边暂居,努力耕作,很快便积攒了万家钱财,但是范蠡乐善好施,所以很大一部分钱财都用来接济当地的穷人,齐人见他贤明能干,便举荐他为齐国的丞相,可是范蠡对于名利早已不看重,在当了几年的丞相之后,他再次散尽钱财只身布衣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陶地,自称陶朱公。 ![]() 2.求助旧时好友-庄生 “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説”--《颜氏家训勉学》 在陶地,范蠡利用当地的天时地利人和,很快有变成了家缠万贯的人,顿时陶朱公的名气大增,然而好景不长,陶朱公的二儿子,不知因何缘由在楚国的境界里杀了人,被楚国关押了起来,择日问斩,这下把陶朱公急坏了,随即便想到了自己旧时在楚国的好友-庄生,立马拜托自己的小儿子前去楚国营救二儿子,可是他的大儿子却认为自己身为长子,这种事情理应自己去,而且觉得父亲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处在不孝子的名列中,想罢,陶家大公子便要自杀,陶朱公的妻子见此状况,便劝慰陶朱公让大儿子前去营救,陶朱公犹豫片刻便将准备好的行李交给大儿子,并且嘱咐大儿子,到了楚国一切听从好友的安排,万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大儿子满心答应着父亲的叮嘱,私自带了好多银两踏上楚国的行程。 ![]() 到达楚国境地之后,陶家大公子在一个门外遍地是野草的房子中找到了自己父亲的好友庄生,把信交和千金交给庄生,庄生收下千金之后嘱咐朱家大公子速速离开楚国,并且人放出来之后不要追问原因,可是陶家大公子却觉得此人并不可靠,于是陶家大公子压根就没有把他的话当真,依然在楚国的境界内活动,并且私自贿赂楚国的达官贵人。 ![]() 庄生收到千金之后,不久就进宫面见楚王,利用自己的智慧,说服楚王大赦,达官贵人第一时间告诉了陶家大公子这个的好消息,但是陶家大儿子把这功劳归功于楚王身上,丝毫没有深想,反而心疼起放在自己父亲好友庄生那里的千金。于是在次日,陶家大儿子便去拜访庄生,庄生对于他还在楚国境内很是震惊,但是陶家大公子却一点也没有觉得不妥,便直接告诉庄生自己其实一直都在楚国,不曾离开过,此次过来是来跟庄生辞行的,但是庄生是何人?自然看出他的意图,直接指出存放千金的房子,便不再理会陶家大公子。 ![]() 陶家大公子取回千金之后,便在客栈等着大赦的日子,却没有想到,自己见到的竟是弟弟的尸体,这又是为何?明明是大赦,为何陶朱公的儿子还是死了呢? 3.失败的原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要说大赦,陶朱公的二儿子肯定也在其中,但是楚王偏偏先处死了他的儿子之后才大赦,这其中可是有什么隐情? ![]() 其实这隐情就在于陶家的大公子的无意之举让他的好友庄生深感不爽,准确来说是觉得自己被小儿轻视了,甚至严重点可以说是背叛了。于是庄生择日进宫,这次进宫目的明确,直接让楚王下令杀了陶家二儿子,这也就是为何陶家大公子最后等到的只是弟弟尸体的原因,可是楚王为何如此听从庄生的话呢?犯人说放就放,说杀就杀?这是不是不符合我们对君王的认识? ![]() 而要说庄生是何人?在楚国境界大约没有哪一个人不尊敬庄生的,遇见庄生,都会尊敬的叫一声老师,楚王对庄生也甚是尊敬,对庄生说的话亦是没有多加怀疑,只要不涉及到国家重要利益楚王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这也就是为何庄生二次进宫面见楚王的原因。这也是为何陶家大公子救人失败的原因!而且对于庄生来说,我能救人自然也就能够借刀杀人,救的巧妙,杀人也是巧妙,这其中的奥妙可能只有同为智者的陶朱公能够理解了。 ![]() 4.所谓的“面子”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佚名 大儿子回家之后,陶朱公对于带回来的是二儿子的尸体没有一丝的意外,可见聪慧如陶朱公,早就已经料到了结局,可是既然已经知道结局为何还让大儿子去营救呢? 这其中是有何缘由呢?其实深究便可发现古人对于“面子”二字及其看重,就连陶朱公也不例外。 ![]() 陶朱公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大儿子的面子,没有明说他为何安排小儿子去救而不是大儿子去救,直到二儿子的尸体回来之后,他才说明缘由,可是这岂不是为时已晚?儿子已死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也许是陶朱公人生唯一一次错误取舍吧! 那么陶朱公的好友庄生又为何中途变卦?其实就是两个字“面子”,像庄生这样安守清贫的隐士,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面子对他们来说却是比生命更加重要的存在。 他因“面子”而答应陶朱公的请求,也因“面子”问题而“过河拆桥”。可见面子在古代是何其的重要! ![]() 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任正非 智者如陶朱公,却因为“面子”而害了自己儿子的性命,他难道不伤心吗?据说他因为儿子的死差点崩溃,可他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而陶朱公估计是世上唯一一个有能力救自己儿子却置身事外的人吧,而置身事外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面子问题。可见在古代,面子是很多人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 其实不仅是古代,现代也是一样,许多人会因为所谓的面子而去做许多令自己后悔的事,即使再智慧的人,也总有他们跨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不得不说是种悲哀!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生在这个世间,就要学会审时度势,该不要脸面时就应该不要脸,该豁出去就要豁出去,只有放下一切顾虑,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这是这个世界生存的普遍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