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石申可能已经知道月亮运动的速度是有变化的,可惜记载简略。。。 西汉耿寿昌(公元前后)精通数学,修订《九章算术》,又用铜铸造浑天仪观天象,著有《月行帛图》等。《日月帛图》232卷,《月行图》2卷,今皆不存。。。 耿寿昌用西汉落下闳的圆仪测定过日、月的视运动。。。 东汉贾逵(174年-228年)在圆仪上加了黄道环,测量28宿黄道经度等。。。 南北朝公元6世纪的张子信,在海岛连续观测了30多年。。。大约在公元565年前后,他敏锐地发现了关于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五星运动不均匀性和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的现象,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还有赢缩现象。。。他给出了二十四气节时太阳实际运动速度与平均运动速度的差值,即所谓日行'入气差',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份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改正的数值表格(日躔表)。。。'入气加减'法计算五星晨见东方的真实时间,是在传统计算方法所得时间的基础上,再加上或减去相应节气的偏差量。。。 观测者在地面上所观测到的月亮视位置,总要比在地心看到的月亮真位置低,月亮视、真位置的高度差叫做月亮视差。同理,太阳视、真位置的高度差叫做太阳视差,但它要比月亮视差小得多,几乎可以略而不计。当合朔时,若月亮位于太阳之北时,由于月亮视差的影响,月亮的视位置南移,使日、月视位置彼此接近;若月亮位于太阳之南,同理,将使日、月相对视位置增大。这些就是张子信所发现的上述现象的原因所在。所以,张子信的上述发现实际上就是关于月亮视差对日食是否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的发现。其实,张子信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还发明了定量地计算月亮视差对日食食分影响的方法。'(《新唐书·历志三下》)即张子信已经奠定了后世历法关于日食食分计算法的基石。。。还可以用来算地球半径。。。 张子信将五星和二十八宿拟人化的做法与印度天文星占学中性情各异的五星、二十八宿星神非常相似。西天竺婆罗门僧人撰集的《七曜禳灾诀》(No.1308)虽然晚出,但其中用'应见不见'注水星历表的做法很可能是一种印度编制行星历表的传统。 日、月、行星等天体有性情好恶,从而影响他们的运动。这样的说法在张子信以前的中国古代历法中从未出现。而正如一行指出的,在印度天文学中却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大衍历》'交食术'载天竺僧俱摩罗所传断日蚀法云:'诸断不得其蚀,据日所在之宫,有火星在前三后一之宫并伏日下,并不蚀。若五星总出,并水见,又水在阴历,及三星以上同聚一宿,亦不蚀。'[20]这里将是否发生日食与行星的位置关系联系起来,显然没有实测依据,但这种说法与张子信的陈述如出一辙。 隋代刘焯(音:卓) 字士元,公元544~公元610年,在《皇极历》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二次差内插法(即使用时间的二次方)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 刘焯力主实测地球子午线。源起是中国史书记载说,南北相距1千里的两个点,在夏至的正午分别立一八尺长的测杆,它的影子相差一寸,即'千里影差一寸'说。刘焯第一个对此谬论提出异议。后于724年,唐张遂等才实现了刘焯的遗愿,并证实了刘焯立论的正确性。。。他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岁差(假定太阳视运动的出发点是春分点,一年后太阳并不能回到原来的春分点,而是差一小段距离,春分点遂渐西移的现象叫岁差),定出了春分点每 76.5年在黄道上西移1度。而此前晋代天文学虞喜算出的是50年差1度,与实际的71年又8个月差1度相比,刘焯的计算要精确的多。唐、宋时期,大都沿用刘焯的数值。。。'定朔法'(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大,大小月相间定序,约5年改1个八月大,方便记忆和使用)、'定气法'(定气法就是把太阳黄经度数360度平均分为24分,15度为一节气;平气法,是把一年的时间等分。每个节气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即365古度)也是他的创见。。。 公元206年乾象历刘洪用的是时间的一次方内插法,公元6世纪末皇极历刘焯用时间的二次方,公元13世纪郭守敬用时间的三次方。。。 张胄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卒于官。著有《七曜历疏》《大业历》。用破章法,在410年中设置151个闰月,定岁差为83年冬至点西行一度,考虑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和月球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其行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也十分精确,例如所定金星的数值是583.922日,与今采用值相同,并将原定冬至点起虚五度改为起虚七度,使大业历成为隋代一部比较好的历法。 南朝宋祖冲之发现,冬至点运行一年之后,并不是回到原来的位置,并据此测算确定了'岁差';冬至点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移动,不遵循原来的轨道,每46年差一度。南梁虞邝作历法时,认为祖冲之的历法岁差太大,又确定每186年冬至点移一度。张胄玄综合、分析两家的历法,确定了冬至点移动的速度,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冬至点的位置,每年都以极小的速度移动,每83年行一度。这样确定岁差,上符合帝尧时代'日永星火'的原始观测方法,又符合汉历提出的'宿起牛初'的基本观点,前后照应,十分精确。。。 北周马显造《丙寅元历》,运用《阳历》、《太阴历》的转化方法,增加或减少'章岁'、'斗分'的相关数据,扩大或缩小日食、月食的数据余数。他以上述运算法则进行测算,并依据测算数据得出结论,预测有关天象出现的日期,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天文历法的测算方法。。。 张胄玄认为二十四节气之所以时间长短不同,是因为太阳和月亮都以不均匀的速度运行。太阳运行速度放慢,月亮就容易赶上太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太阳和月亮相遇的时间提前;如果太阳运行速度加快,月亮赶上太阳的时间增加,就要使太阳和月亮相遇的时间推迟。。。 张胄玄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年运行一周;月亮在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27天多运行一周。月亮运行的轨道和太阳运行的黄道交叉重叠,每在黄道内运行13日多和黄道分离,又在黄道外运行13日多进入黄道。这样周而复始地运行,月亮经过黄道的天象,称为'交'。在合朔日和月望日,月亮进入日道的所谓'交'点前后各15度以内,就可以判断为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时间。如果月亮运行于内道,则在黄道以北,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概率较大。月亮运行于外道,在黄道之南,虽然是'正交',但由于月亮不会掩盖太阳、地球的影子不会掩盖月亮,所以发生日食或月食的概率不大。于是(张胄玄)根据以往历法的测算方法,重新确定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时限,视月亮运行同黄道交点前后距离的远近,测算每个节气的天象差别,增加或减少有关数据,确定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时间。这样一来,日食或月食发生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测算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就十分清楚了。 火星'平见'在雨水节气,应当平均增加29天;'见'在小雪节气,则需要减去25天。'平见'经过增加或减少的计算,就是'定见'。五星都有自己进退的规律,其预测方法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但相差的天数不同。这些都是张胄玄自己观测天象运行所积累的知识,当时那些研究历法的人都不能探究明了其中的奥秘和本原。 。张胄玄积累多年观测研究天象运行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星每绕太阳运行一周,有时出现一次;有时因其同类,如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感召'也随之出现。假如经过测算,水星在天亮时出现在雨水节气,这时应当出现却不会出现。如果经测算水星天亮时出现在立春、立夏或惊蛰节气,在距离太阳18度至36度的范围内,木星、火星、土星、金星中有一星出现,(五星中的)其他星辰也随之出现。 张胄玄积累观测研究天象运行的经验,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日面被食程度随着人们所处方位的不同而改变,或偏、或正、或高、或下,各个不同方位有不同的观测效果。日食的程度不一样,日食全过程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张胄玄每次测定日食发生时间、被食程度,都与实际发生的天文现象相符。 张胄玄积累观测研究天象运行的经验,认识到虽然经过测算月影中心和日面中心相交,但月影不能将日面全部掩盖起来,日面被食部分反而比原来预测的少'五六时';月影在日面之内,将日面全部掩盖起来,所以日全食发生。日全食发生之后,随着两个天体的运行,日面中心和月面中心距离越来越远,日面被食部分也就越来越少。发生在冬至前后的日食,都是上面讲过的样子。如果日食发生时间离夏至较近,这种天文现象又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张胄玄建立的关于日食的理论,最为详细、缜密。 张胄玄积累观测研究天象运行经验,认识到春分、秋分两日,昼夜时间是不同的。白天比夜晚时间长半刻。这是由太阳的运行慢、快、进、退造成的。 中国古代地理仪器 - http://www.docin.com/p-450998238.html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西方文明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造假》